「海龍Ⅲ」無人潛水器試水黃海潮連島

“海龍Ⅲ”無人潛水器試水黃海潮連島

圖為“海龍Ⅲ”ROV正在演練下水。 特派記者 寧 晶 攝

特派記者 寧 晶

7月31日下午,正在執行自然資源部批准的中國大洋48航次任務的“大洋一號”船首席科學家李懷明,帶著氣象預報員小冀,行色匆匆地來到領隊孫利佳的辦公室。小冀彙報道,根據預測今年第12號颱風“雲雀”正自東向西快速推進,按照既定航線可能會遭遇8級以上風力的熱帶風暴。經過臨時黨支部認真會商,“大洋一號”船決定暫時拋錨潮連島。

當即,李懷明決定結合“海龍Ⅲ”ROV試驗性下水,開展甲板作業的實操演練。“海龍III”ROV是本次科考的“重量級”裝備,將在海山區開展試驗性應用。

8月1日下午2點,孫利佳、李懷明、船長趙勇建齊聚駕駛艙。李懷明將一份“海龍Ⅲ系統布放回收演練”作業通知單交給趙勇建,這位“80後”船長立即指揮水手起錨,並攜大副、二副、三副不斷調整主機、舵盤,駛向試驗作業點。到達位置後,開啟動力定位系統,定位船尾,“大洋一號”便以船尾為基點精準定點在試驗區。

下午2點30分,ROV集控室內,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超的團隊忙得熱火朝天,他們在準備“海龍”下水前的設備調試。吳超一手拿著對講機,一手操控設備:“保證超短基線儘快就緒!”別小看這個超短基線,“海龍”一旦入水,定位全靠它。與此同時,在船上5層多波束實驗室裡,地球物理專業組的幾名隊員正在繪製海底詳細地形圖,為ROV作參考數據。

下午2點45分,甲板一派繁忙,驕陽下,15名科考隊員汗流浹背。四方塊的“海龍”塊頭已很大,但要保證它安全下水,還得靠臍帶纜絞車、A型架等,這些都是龐然大物,幾乎佔據了甲板大半個空間。另外,還有9個重量分別達13公斤的浮球要加掛在纜線上。裝備助理孫元宏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說:“加掛浮球的作用是平衡臍帶纜水下重量,保證‘海龍’在水裡的靈活性。”

下午3點整,隨著孫元宏的指令發出,“海龍”被A型架吊起,再度緩緩入水。頓時,這個被纜線牽著的“大塊頭”像游魚一樣,開始活動筋骨,在海里游來游去。“沒想到,ROV動力還挺大。”一位隊員笑道。在ROV集控室大屏上,“海龍”在水下的每個細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吳超的操作下,只見“海龍”時而伸伸機械手,時而轉轉電動鑽……

吳超介紹,“海龍Ⅲ”是一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作業型ROV系統,搭載宏吸式取樣器、深海小型鑽機、高清攝像機等,具有良好的海底調查和取樣能力。

下午5點,試驗結束,“海龍”小試牛刀。李懷明說:“通過此次演練,鍛鍊了後甲板調查隊員的作業能力,增強了船員與隊員間的團隊合作能力,這將為ROV開展海上應用奠定基礎。”

8月1日晚上,“大洋一號”船繼續起航,沿“雲雀”外圍繼續向作業區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