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謀高端(三)|陝汽技術篇:對標國際一流重卡品牌

文 | AO記者 王蘭

邁向高端,首先要有技術研發體系做支撐。那麼,繼頂層設計、營銷體系之後,陝汽邁向高端的技術根基又在哪裡呢?

“陝汽邁向高端需要在產品性能、品質、研發能力等方面國內領先,乃至達到國際一流。首先,要與國際一流重卡產品水平看齊;其次,要實現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陝汽技術管理部部長邵國強說,“邁向高端首先要解決技術研發方向,之後才能考慮用什麼路徑來實現技術創新。”

伐謀高端(三)|陝汽技術篇:對標國際一流重卡品牌

陝汽技術管理部部長邵國強

從用戶賺錢需求出發

在《汽車觀察》記者專訪過程中,無論是負責企業整體工作的陝汽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宏明,還是負責銷售工作的陝重汽銷售公司總經理劉翔韜、負責陝汽技術研發工作的技術管理部部長邵國強以及負責服務工作的陝西重汽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永鋒,都在強調他們工作的出發點就是讓用戶賺錢、滿足用戶需求。可見,陝汽已經將關注用戶需求、服務用戶的理念貫穿於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說到底發現需求,創造需求,滿足需求的不斷前行的過程。

邵國強分析說:“過去,中國道路的運輸條件差,大部分中國物流重卡用戶的年行駛里程在12萬公里~15萬公里,基本一輛車運營3至5年後就淘汰,高端重卡對他們來說性價比不好,或者說T.C.O.沒有優勢。隨著物流行業競爭的加劇,各方面成本的上升,只有通過提升運輸效率、加大年運輸里程來保證收益。現在大部分長途運輸用戶單車一年的運行距離在20萬公里~30萬公里,將來還會進一步的提升。高端重卡特別適合年運營里程達到30萬公里甚至更長里程的用戶,運營里程越長,高端重卡的優勢才會真正的體現出來。為此,用戶對車輛的可靠性、經濟性等綜合成本提出更高的要求。”

陝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研究,深入到物流運輸的各個環節。在物流運輸行業,隨著競爭的加劇、流通環節需求的變化、國內道路運輸條件的升級、環保的要求、科技的進步等等,長途物流運輸發生著深刻而重大的變化,對物流管理的高效和精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加速了重卡產品高端化的趨勢。

眾所周知,發現表象需求容易,發現隱性需求較難。

邵國強表示,隱性需求的發現不僅需要研究人員深入一線,同時還要求研究人員具有很深的技術素養。比如陝汽在行業推出的13升重卡,就是發現隱性需求並率先滿足的一個過程。通過對長途運輸工況進行大量研究後,發現目前行業的11升、12升主流產品並沒有真正滿足用戶的動力性和經濟性需求,只是用戶沒有其他選擇。當你做調研問及用戶的時候,他並不會給你說需要13升產品。這就需要通過各種信息的分析,預測、預判出用戶的需求,這就是一個創造需求的過程。

邵國強認為,對用戶需求的滿足和把握尤為重要,而且不斷滿足用戶需求是企業創新的源動力。因為無論企業發展到任何階段,研發的產品都要滿足用戶需求,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持續關注產品全生命週期及客戶運營全過程,關注卡車司機的生存狀態,挖掘客戶需求,並迅速將客戶需求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產品。2018年,陝汽推出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自主正向開發的全新一代HD產品,性能優異、高端智能、安全環保,將全面引領國內高端重卡市場潮流。

深度研發滿足客戶需求

其實,早在2015年,陝汽就已經開始實行滿足用戶需求的正向開發。如今,再談滿足高端用戶需求的技術體系支撐,顯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開發經驗。

陝汽已經建立起了以客戶需求為驅動的產品正向開發流程,客戶需求實現和滿足貫穿於整個產品開發的全過程。在產品開發的初期或者是立項階段,首先是客戶需求的研究和分析,當然這個客戶是廣義的客戶,包括外部客戶的最終用戶,運營商,以及內部客戶的涉及到產品實現過程的相關人員,管理者等等。通過客戶購買和支付意願分析、客戶生活體驗和購買、使用過程觀察等,得到大量的原始的資料。採用選擇適應性聯合分析方法,得出客戶的分層級的客戶需求定義,這些作為產品開發的輸入。

堅持技術預先研究是陝汽保持技術領先的重要保障,技術預先研究解決的是客戶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產品開發過程是技術的系統集成,就是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的特點,比如地理環境,行駛工況和運輸模式等,採用不同的技術進行產品集成。在陝汽新一代的HD產品開發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HD產品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預先研究,包括自動駕駛技術,環境感知技術、大數據研究和基於客戶實際使用過程的故障診斷系統等的開發,這些都為HD產品能夠站在商用車技術制高點做了充分的準備。

伐謀高端(三)|陝汽技術篇:對標國際一流重卡品牌

陝汽新一代卡車HD外形設計充分考慮了空氣動力學原理,駕駛室進行了空氣動力試驗,風阻係數在平頭車領域達

產品開發整個過程按照V型流程,通過搭建多領域的協同設計環境,使得同步工程的效率明顯提升,大大縮短了產品開發的週期,提高了開發的質量。產品開發過程包含技術需求的定義,分解,方案設計,驗證設計方案等,每個指標都是通過設計的技術和方法,比如CAE的技術,臺架和道路試驗驗證的技術等。不斷的迭代和遞歸,最終達到設計目標。HD產品的主要技術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商用車的水平,就是陝汽技術實力和能力的有力證明。

陝汽的研發團隊通過研究後發現,油耗對長途物流用戶的T.C.O至關重要。因此,他們圍繞節油進行了全方位的技術研發。比如,通過設計降低風阻、減小摩擦阻力損失、糾正司機駕駛習慣等等,不斷降低油耗。

陝汽新一代卡車HD外形設計充分考慮了空氣動力學原理,駕駛室進行了空氣動力試驗,風阻係數在平頭車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同樣工況下,因駕駛習慣不同,不同司機駕駛相同車輛的油耗差距最大可達到30%。” 邵國強補充說,“除了對司機進行培訓外,我們還通過智能化手段來糾正駕駛習慣,讓車輛始終處於最優的駕駛狀態,從而實現節油。比如有駕駛經驗的重卡司機在爬坡時會提前加速衝坡,在快下坡時也不會加油、提前減速,來降低油耗。陝汽HD重卡通過植入車內的天行健系統的地圖,提前預知道路情況,再通過AMT自動變速箱自動根據路況提前加減速。再比如,當車輛在下長坡時、平直路面減速時,通過液力緩速器的合理運用,可以降低油耗。總之,降低油耗可以通過方方面面的技術來實現。”據悉,經過多種技術的應用,陝汽HD重卡在同樣工況下,同比陝汽其他重卡產品的油耗降低3升/百公里~5升/百公里。

隨著80後、90後消費群體的增加,他們對車輛的舒適性和時尚性提出更高要求。對此,陝汽HD產品採取了大量靜音技術、智能化技術、減震技術、寬體駕駛室純平地板技術等等,指標接近國際一流重卡產品。

傳承中突破

據瞭解,陝汽HD產品的研發人員主要以內部培養為主。因為認知高端、理解高端需要很深的技術沉澱。多年來,經歷技術引進、吸收、自主研發出滿足中國運營需求重卡產品的陝汽技術研發人員具有深厚技術傳承的優勢。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重要的重型軍車和商用車研發和生產基地,前身是始建於1968年的陝西汽車製造總廠,產品覆蓋重型軍用越野車、重型卡車、中輕型卡車、大中型客車、微型車、重微型車橋、發動機及零部件等系列。

自建廠以來,從第一輛延安SX250的成功研製,到第一代國產民用重卡的下線,再到斯太爾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德國MAN公司F2000技術的引進後,自主研製開發出我國第三代重型卡車德龍F2000、F3000產品,成為當時國內重卡市場上的高端產品,推動了中國商用車行業產品升級換代。

邵國強認為:“陝汽50年的發展歷程,傳承、積累了一套自主創新的企業知識體系,支撐一代又一代陝汽研發人的成長、支撐一代又一代產品的成功開發、上市。”

據瞭解,陝汽擁有國內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車自主研發平臺及支撐體系,先進的研發軟件以及完備的檢測和試驗能力,具備汽車造型設計、工程化設計、仿真分析、試驗開發評價、樣車試製等系統性開發能力,為全系列產品開發強力支撐。

通過自主研發的X3000、M3000等系列平臺產品成為行業主流是一種體現,新開發的HD系列平臺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先進,達到或接近世界同類產品水平,更是一種體現。

據瞭解,陝汽HD產品的開發流程借鑑了國際一流公司的做法,採用先進的開發流程、機制,並對每一個階段要達成的目標與其進行對標。

邵國強坦言,邁向高端對車輛製造過程中的原材料、設備精度、工藝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為了降低風阻就會對材料表面光滑度要求更高;加工的零件尺寸過程能力指數高低的不同,對裝備精度的要求有天壤之別。為此,陝汽以提升產品製造的細節為導向,開展行業對標,通過加快產線工藝裝備的改造升級,不斷優化工藝製造過程,為打造高端產品夯實基礎,重點推進傳統制造模式向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模式轉變。目前,已打造了國內領先的全自動柔性駕駛室焊裝線,自動化率達到了90%以上;規劃了高柔性、高精度、高效率的車架縱梁全自動智能生產線,滿足多品種個性化車架產品的高柔性、高精度、快速生產;裝配方面以環保和人性化為目標,大量引進電動擰緊工具和助力工藝裝備,降低噪聲汙染和員工勞動強度,實現員工、產品、企業之間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同時,邁向高端如果沒有高標準的驗證體系做支撐,產品質量將無法保證。邵國強說:“比如,HD駕駛室六自由度的驗證臺架,當時德國試驗設備製造公司的工程師對設備的測試結果顯示,陝汽的試驗設備性能是最好的,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

陝汽以製造過程全價值鏈為核心,做好產品設計與工藝的結合,開展工藝同步工程,在產品設計階段不斷強化工藝仿真分析、驗證能力,使在設計階段提前暴露並解決製造階段出現的問題,強化工藝基礎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了產品開發週期和製造成本。

最後,邵國強認為,邁向高端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自主創新才能走得更加長遠,但不能封閉地搞,要充分掌握國內外發展形勢、發展狀態,充分地進行各種技術合作與交流,否則,僅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身的見識有可能跟不上行業節奏,就有被淘汰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