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觀察|給車輪上個保險

汽車觀察|給車輪上個保險

在8月21日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上海車輪展覽會暨中國鋁車輪嘉年華”的現場,CAW鋁車輪質量協會正式推出CAW小標認證服務,並承諾貼有該認證的車輪如果發生保險理賠,最高可以獲賠1000萬元人民幣。這是CAW幾位創始人為中國鋁車輪行業積極探索並實踐出的一條規範行業發展和促進行業良性競爭的新路。

據瞭解,全世界大概每年生產3億個鋁製車輪(俗稱輪圈或者輪轂,特指不包括輪胎),而其中中國的產量就達到1.8億個。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規模的產業,如果按照一個車輪均價500元人民幣計算,僅中國車輪行業的產值就高達千億元規模。同時,在汽車零部件出口領域,唯一領先全球並排名第一的就是車輪出口行業,這更是中國汽車製造,特別是汽車零部件製造的排頭兵。

在8月21日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上海車輪展覽會暨中國鋁車輪嘉年華”的現場,CAW鋁車輪質量協會正式推出CAW小標認證服務,並承諾貼有該認證的車輪如果發生保險理賠,最高可以獲賠1000萬元人民幣。這是CAW幾位創始人為中國鋁車輪行業積極探索並實踐出的一條規範行業發展和促進行業良性競爭的新路。

《汽車觀察》採訪到CAW協會的會長張新穎,其介紹說:“今年我們首先啟動了對於商務車領域鋁車輪的認證和服務,由於這部分市場比較正規,後期會陸續啟動對於乘用車領域的車輪認證工作。目前參與認證的2家企業,他們的年產量每年超過20萬隻。”

目前國內參與製造輪轂的企業不下三四百家,而更有數據統計稱超過1000家,據我們瞭解,此次參與認證並通過認證的兩家輪轂企業分別是,山東正宇和山東鎂卡。對於商務車的輪轂市場,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與乘用車市場不同的是,乘用車一般都是前後裝比例7:3,就是給整車做OEM的佔到7成,而3成在做售後改裝市場,而商用車恰恰不同,前後裝比例是3:7,也就是說,有70%的商用車輪轂企業在做後裝市場,這個改裝市場由於客戶要求高,捨得花錢或者說對產品質量更加挑剔,所以做得要比乘用車市場規範。

這也是目前輪轂生產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對於沒有國家認證(主要是3C產品認證)的輪轂,雖然作為整車的一個重要的安全部件,但是在售後改裝市場上的情況則是,只要有了供應商或者銷售店,基本可以自由進入到後裝市場,這也是很多時候,政府對於改裝市場“常抓不懈”、不肯放手的原因之一。

對於要求更高的商用車輪轂,目前的主流工藝技術都是高壓鍛造(10000噸級的高壓鍛造機床),還有一種新工藝是液態模鍛造(耗能比前者要少,使用大概3000噸左右的鍛壓機床),由於不同於低壓鑄造加旋壓加工(目前乘用車輪轂採用的主流生產方式),而且機器能耗更大,輪轂的強度、抗疲勞和抗衝擊指標更好,所以其造價也更高。當然,正因為如此,企業參與制作假冒偽劣產品的成本也更高。這也是商用車輪轂企業認為這個後裝市場比較良好的原因之一。CAW的副秘書長陶華強對此表示說。

汽車觀察|給車輪上個保險

讓良幣驅逐劣幣

“其實我們幾個創始人要做的事情非常簡單,就是促進好的企業更好地發展,讓不好的企業淘汰出局。”陶華強提起這個事情就異常興奮,“針對後裝市場的亂象,包括有些企業對於自己產品的過分宣傳,我們推出CAW認證,就是要做一個規範。其實就是讓良幣驅逐劣幣,讓市場更加正規。”

一個在2014年6月份成立於江蘇泗陽的“CAW鋁車輪質量協會”要做的市場,雖然看起來很小,但做起來卻是很難。走了幾年的創新發展之路,今天終於結出成果,陶華強的心情自然是高興不少。

同樣高興不已的是另一位CAW副秘書長王孝東,他表示說,對於後裝市場的重視,日本的JWL體系做的很好,他們把JWL認證標示鑄刻在輪轂的顯要位置上,消費者認為有認證的品牌的質量肯定會更好,輪轂生產企業也願意這麼做,協會也願意做很大力度的推廣工作,認證機構收取適當費用也能獨立運作並更好地做到公平公正,這是一個四方都能受益的事情,所以我們目前的認證工作也是主要參考了日本的做法。

“這就像是一個珠寶企業,你不能自己說自己有多好,需要一個專業珠寶鑑定機構來給你做鑑定一樣。我們的CAW認證就是一個汽車輪轂行業的‘珠寶鑑定’。”王孝東表示說,“目前進入認證工作的兩家商用車輪轂生產企業,其實對整個行業還起到一個示範作用,以點帶面,我們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廣下去。”

對於接下來的推廣力度,王孝東表示,不能太急,因為市場的認可需要時間,消費者對於輪轂質量的認知和品牌的認知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在商用車領域推廣好了之後,下一步就會在乘用車市場裡推廣,當然這個工作量會更大。

對於CAW要做的工作——讓“良幣驅逐劣幣”的創新嘗試,一位輪轂生產企業表示了歡迎。在展會現場,其相關負責人對我們表示道:“我們當然歡迎了,我們有正規的生產線和實驗室,還有那麼多的研發團隊人員,我們當然希望那些不夠實力、抄襲的企業被驅逐市場,這是一件好事。唯一的擔心就是CAW的認證標識的認知度暫時不太高,需要市場培育時間。”

這樣的擔心其實不是多餘的。為了更好地讓CAW標識落地,得到更多企業和消費者的歡迎和認可,來真的,是必須的。

此次CAW推出的標識認證工作,還需要一家獨立的專業的認證機構。據瞭解,目前位於江蘇泗陽的江蘇東方輪轂檢驗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就是為這個工作而設立的。

這家公司現有員工20人,其中檢驗檢測人員18人,張新穎、王孝東和陶華強幾位CAW創始人都在其中擔任檢驗檢測負責人及技術顧問,有如此背景的技術和行業專家加持還不夠!還要有數據指標。

檢測中心目前引進了多套專業檢驗檢測設備,可以對輪轂的彎曲疲勞強度、衝擊強度、徑向疲勞強度、金相組織、化學成分、力學性能、耐腐蝕性能、耐油性能、動靜平衡指標等多項數據進行檢測,並提供相應的檢驗檢測報告。

“此次臺灣的輪轂協會也是受邀後首次參加我們的車輪展,這說明大陸的車輪市場普遍被大家看好。”陶華強對此表示說,“未來我們會一起努力,把德國TUV體系、日本的VIA體系等逐漸引入到國內。而我們更大的目標,是把我們自己的認證推出去,甚至是推向全世界,這才能與我們國家的輪轂產能的規模和地位相匹配。”

汽車觀察|給車輪上個保險

怎麼認證,怎麼理賠?

對於經過CAW認證的輪轂,會被貼上CAW專屬的二維碼標識,可以在日後的產品銷售和保險理賠中進行確認。如果消費者買到的輪轂發生了事故,造成了重大損失,這個認證和理賠該如何做呢?找誰來索賠呢?

來自美國的史帶財險是這次協會指定的保險理賠公司。史帶公司(STARR)最早成立於1919年的上海,是一家專業保險代理公司,並在1939年遷至紐約,成立了史帶集團。史帶財險(STARR China)目前擁有A.M.Best授予的A(優秀)信用評級,在2014年6月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並更名為“史帶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4.325億元。

如果消費者由於輪轂的質量原因導致事故並需要索賠時,具體步驟十分簡單。

第一,消費者撥打24小時的400電話報案;第二,保險公司會一次性告知所需要的具體理賠資料;第三,7個工作日內保險公司通知消費者賠款金額;第四,5-10個工作日內完成賠款支付。

“當然,具體過程裡面的認證工作,會參考CAW的認證標準,在需要的時候會在CAW的認證中心作出相關檢測。”王孝東強調說,“目前CAW的認證標準主要是參考中國的國標,國標相比於外國的,比如德國TUV、日本VIA等相差不多,只是在個別項目上略有不同,但在國內的認證中,我們認為國標是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

消費者進行理賠的前提是,你買的輪轂必須是經過CAW認證的。這是必須條件之一。

對於如何獲得CAW認證,陶華強在展覽會論壇期間表示:第一,認證企業必須是CAW的會員;第二,產品必須經過CAW指定檢測機構(上文提到的檢測中心)的認證;第三,每個認證標識需要貼在產品上,目前每小標籤2元/個。

2元的成本算不上高,但是一旦出了事故,就可以獲得最高100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與這個數字比起來,CAW的認證著實誘人了許多,對於產品表現是“良幣”的企業來說,善莫大焉,不但省去了“王婆賣瓜”的苦口婆心,還為日後產品降低了理賠風險,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也有了更高的保障。“1000萬元人民幣,我們認為基本可以涵蓋目前的事故理賠範圍,是比較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陶華強表示。

這對於保險公司也是件好事,保險公司對於某些特定領域,比如專業輪轂領域,其實並沒有足夠的專業度,經過CAW協會的行業內部把控和認證監督監管,會把保險公司的風險降得更低,同時也為保險公司在具體確認環節上省掉了大部分細緻校驗的工作。“省了很多人力,又能促進保險銷售,這對保險公司也是一件好事。”王孝東對此分析道。

汽車觀察|給車輪上個保險

給輪轂設計師也要搭一個平臺

展覽會的同期,還有一個關於輪轂設計比賽的項目,這也是CAW為中國輪轂事業發展做出的努力之一。該項目的推出源於張新穎會長在十五年前的一次創新,當年做了第一屆的輪轂設計比賽,讓意大利的MOMO公司眼前一亮,並贏得了外國設計師的刮目相看。

“當初我讓MOMO的意大利人看我們的設計,他連說NO,NO,NO,你們中國人做不了。我又讓他把設計輪轂的工作交給我們做,他還是說NO,NO,NO。直到我讓我們的輪轂設計師把我們的創意講出來,把MOMO的創意也講出來做了仔細比較,然後我說,我們的設計做的絕對不比你們的差。後來他們就解散了在巴西等地的設計師團隊,而採用了中國的設計。而最真實和實際問題是,他們的設計師每月拿著兩萬五千美金的工資,還沒有我們中國的設計師做的好。”張新穎自豪地說。

就是那樣一次契機,讓他連續做了五屆的輪轂設計大賽。直到今年才重新恢復了比賽,並且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

“我們中國現在是最大的輪轂生產基地,每年大概生產1.8億隻輪轂,佔到全球60%多的市場份額,奔馳、寶馬、法拉利都來我們中國採購輪轂。但這麼大的規模和體量,我們的體系認證、設計理念還不能與之匹配,還沒有達到製造大國的身份,這個軟肋我們要繼續不斷地提高。”張新穎表示,“我們的輪轂設計大賽就是要提供一個平臺,為專業領域的設計師,輪轂設計師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讓更多的企業和生產商們去發現和合作。”

在國外成熟的改裝後市場裡,很多國家,比如日本、意大利等地,是有獨立運營的輪轂設計工作室或設計師,他們可以在市場中獨立存活。“這也是一個後裝市場是否成熟的標誌。市場越是成熟,就越應該有獨立的設計機構存在,並能好好的生存。我國現在已經湧現出了一些獨立的設計機構,在廣州和浙江地區,他們的存在和良好的生存,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證明我國的後裝市場正在步入更加成熟的階段。”

的確,如果一個成熟的市場裡,各個產業鏈做得足夠好,大家彼此精細分工,且獨立運營,整個體系的運營會更加高效和良性。就像日本的“聲優”可以獨立成一種職業,那是因為日本的動漫產業足夠發達,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在目前的中國存在,那是因為中國的動漫產業還不夠成熟和發達。道理其實一樣。

“對於輪轂產業美好的未來,我們有一個遙遠的暢想,或者說是夢想。”陶華強說道,“就像米蘭時裝週,巴黎時裝週一樣,到時候如果有那麼一天,全世界的汽車行業人士會到中國來看一場我們的輪轂設計展,來觀摩一下未來中國和世界的輪轂設計的新風潮,那絕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對於這個夢想,我們也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