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傳播打開大門

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近年來,國內傳播與傳承文化遺產的舉措和成績頗為可觀,從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引發公眾密切關注,到考古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躥紅電視與網絡;從民營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將個人收集的大量抗戰珍貴文物展現給世人,到騰訊公司發起“長城你造不造”互聯網+文物保護計劃……“文物真的活起來了”——這是許多人的切身感受。以“傳播與傳承”為主題,可謂恰逢其時。

傳播與傳承,既有單向度的“宣教”,也有雙向度的“分享”。一年前,考古專業學生李子一的漫畫書《考古入坑指南》出版,她將自己在考古實習工地的諸多經歷,如隆冬發掘土凍成冰、15天才能洗一次澡等付諸筆端,苦中有樂、真情實感,令考古文博行業外的讀者也能理解、共鳴。兩年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考古實習工地嘗試了社區考古實踐,來自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周邊農村的小朋友們,在北大的哥哥姐姐帶領下,畫下了他們心中的平糧臺遺址和考古學家,在考古嘉年華留下了燦爛的笑靨……這些個案,傳播效果很好。

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不僅讓社會公眾走近歷史寶藏,更為考古文博行業開啟了變革創新的大門。

(6月12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奚牧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