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爲什麼被稱爲「窮癌」?多發於「窮人」?

得胃癌的人到處都有,但東亞尤其多;因胃癌而死的人到處都有,但中國尤其多。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每年世界上新增的胃癌病例有超過半數來自東亞地區,其中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尤為嚴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的胃癌死亡率曾經高達130人/十萬人,是同時期歐美地區胃癌死亡率的2.5倍。

隨著衛生狀況、飲食條件的改善,以及胃癌早期預防篩查的普及,60多年來胃癌在世界範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了顯著的降低,但是胃癌的高發地區仍然集中在東亞各國。最近15年日本男性的胃癌發病率雖然明顯降低,但仍是美國的十倍;韓國則比較慘,從1999年到2011年胃癌的發病率就一直保持在60人/十萬人的高位上沒有掉下來。

中國能夠統計到的胃癌發病率雖然低於日本、韓國,但由於人口基數極大,中國事實上貢獻了東亞地區絕大部分的胃癌患者。中國每年約有67.9萬新確診胃癌患者。而且,大多數胃癌患者面臨的往往就是死亡——在2015年,約有49.8萬中國人死於胃癌。

至於胃癌為何會被稱為“窮癌”要從一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講起。

高鹽食物會破壞胃壁,而受到破壞的胃壁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險,有八到九成的慢性胃炎、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再加上長期的胃潰瘍會導致胃癌,世界衛生組織便宣佈幽門螺旋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

大約六萬年以前,幽門螺旋桿菌就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了非洲。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內生長和繁殖,也可以在人類的糞便、唾液、牙垢和嘔吐物中被檢測或培養出來。排出體外的幽門螺旋桿菌會汙染水源和食物,例如家蠅可通過接觸糞便進而汙染食物。

那麼什麼樣的人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從整體上看,中國自然人群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超過50%,但幽門螺旋桿菌是典型的“嫌富愛貧”菌,其感染與社會經濟狀態、文化程度關係密切。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2012年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的調查發現,人均月收入高於一萬元的家庭中兒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顯著低於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

在上海地區這樣的關係也有所體現:低收入的農民、無職業者的感染率也高於其他職業;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比低收入家庭更低;更無情直觀的是,有條件使用洗潔精與消毒櫃的家庭,受感染的比例也比較低。

幽門螺旋桿菌喜歡找窮人的麻煩,是因為窮人大多過得是集體生活。2011年,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調查了深圳市勞務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情況,在2680例調查者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為67.91%。

勞務工主要居住在工廠、企業內部和建築工地的臨時居住點,住宿條件相對簡陋、居住密度偏高;大部分勞務工選擇在工廠食堂就餐,而且他們還合用茶杯、牙缸,不實行分餐或使用公筷。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除了窮人之外,幽門螺旋桿菌還盯上了中國的孩子。一般而言,人類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成年後由於活動範圍的擴大,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要高於未成年人感染的比例,而兒童感染的比例則非常低。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但是中國的孩子卻早早就遭了殃。中國兒童從一開始就暴露在極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環境中,兒童期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的劇增期。2006年上海瑞金醫院兒科調查了在上海市區和郊區學校就讀的學生髮現,無症狀兒童組中7歲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已經到達了30.91%,在之後的5年,平均年遞增3.28%。西方發達國家兒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則很低,例如法國10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僅為3.5%。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中小學生甚至幼兒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隨著年的齡增長而增長,其原因部分是由集體生活引起的交叉感染導致的。隨著年齡增長,全託及中小學生寄宿情況增多,集體居住及用餐者暴露於幽門螺旋桿菌環境也會隨之加大。

更主要的傳染源則來自家庭內部。母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呈陽性者,其子女感染也呈陽性的概率是90%,顯著高於父親呈陽性者的41.67%。這可以解釋母親在餵養時有咀嚼的傳統,通過口口餵養的兒童很早就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現象。

當然,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代表你就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約有八至九成的感染者,一輩子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但就有那麼一小撮感染者,不幸地被胃癌選中了。

比起東亞人來說,西方人就要幸運得多。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胃癌曾經是困擾世界的頭號癌症殺手。不過流行病學關於胃癌的研究觀察到,在沒有針對胃癌採取特定防治手段的情況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歐美各國平均胃癌死亡率降低到約20人/十萬人,降低幅度超過一半。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這場西方對胃癌的意外勝利正是由冰箱帶來的。1911年非進口機械製冷冰箱開始在美國出現,到1953年的時候已經有89%的家庭使用冰箱。美國男性的胃癌死亡率從1930年以前的高於150人/十萬人降低到1950年的27人/十萬人。在今天,胃癌在美國已經被排除在前十大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類型之外,死亡率低於3人/十萬人。

美國的冷藏食品工業常年為市場提供快速冷凍清潔的水果蔬菜。從1950年1980年美國人對新鮮水果蔬菜的攝入量雖然變化不大,但是對冷藏水果和免洗蔬菜的消費卻顯著增加。這意味著人類對用鹽來保存食物的依賴性降低,並更容易獲得新鮮、清潔的水果蔬菜和肉奶製品。大量來自新鮮食物的維生素E、C、A能夠有效的抑制胃癌。

中國的冰箱普及相比於發達國家晚了幾十年。特別是中國農村,冰箱普及率剛從2000年的12.3%上升到2014年的77.6%。

又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中國人對冷藏食品,特別是冷藏蔬菜類食品的依賴仍舊很小。事實上收割後的蔬菜如果清洗乾淨並迅速冷藏保存,可以極大的抑制還原酶把蔬菜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胃癌为什么被称为「穷癌」?多发于“穷人”?

或許我們一時之間還難以改變飲食習慣,就像日本人和韓國人也不打算放棄漬菜和泡菜,但日韓的胃癌早期篩查率卻很高。1999年韓國啟動全國範圍內的胃癌篩查計劃,建議40歲及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都進行篩查,2009年目標人群參與率達到56.9%。

日本則早在1983年開始實施全國範圍內的胃癌篩查。一項追蹤了13年涉及42150日本人的調查發現,有36%的人報告在最近12個月內進行了胃癌篩查,在考慮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後,這組人群的胃癌死亡率比不參與篩查的人群的死亡率要降低兩成。

2008年中國胃癌的發病率是29.9人/十萬人,略低於日本的31.1人/十萬人。但這不能說明中國的胃癌發病率真的低於日本,原因在於日本的高篩查率導致了高的胃癌診斷率,日本韓國的早期胃癌發現率已經達到了50%。而中國由於缺乏早期診斷,約有80%的患者等到發現時已是晚期。

胃癌早期篩查其實並不困難,鋇餐造影或內鏡檢查都可以達到目的。但是在中國,這兩項檢查都沒能納入醫保。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教授在《柳葉刀》上撰文稱,這兩項檢查也許對財政是一種巨大的負擔,但政府完全可以縮小範圍,先讓醫保覆蓋40歲以上幽門螺旋桿菌陽性人群,對他們做鋇餐造影或內鏡檢查。

要知道,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的治療完全是天壤之別。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最早期胃癌(一期第一階段)的5年存活率可達71%,最晚期胃癌(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4%。由於胃壁和結腸壁分為五層,早期胃癌幾乎不會發生轉移,直接局部切除病灶部位就有很大希望痊癒。

總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胃癌發病率看上去比日本低,而死亡率卻是日本的兩倍。在2015年,約有49.8萬名中國患者死於胃癌,平均每天死亡1364人。而得益於胃癌早期篩查項目,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到了64.6%,韓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1.5%。

簡單來說,要想遠離胃癌,日常習慣少油少鹽、早查早治療,或許會有奇蹟發生。

-關注我們-

讀書、健康、微創治療,請關注“普通外科醫患交流”,長按以下二維碼,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識別圖中的二維碼”點擊關注即可

-聯繫我們-

西安市建設西路6

住院二部二樓

普外科電話:029-84756310

歡迎點擊右下角“寫留言”參與提問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