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真的讓我們沒有了血性?

魅邪娌


這麼大的一個鍋,儒家可是背不起的。

現如今的很多人,每每說起儒家,就扣上幾頂大帽子,其中“儒家讓我們沒了血性”就是最有趣的一頂。

要論證一個命題不對,方法很多。比如,這種純粹靠腦補的結論,看一下在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反例就行了。連歸納法都滿足不了的命題,必定是一個錯誤的命題。

比如,歷史上東漢末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唐代,儒學都是中衰的,我可以隨便舉一點史料:

  • 《唐會要》:“貞觀十八年二月六日,引汴、鄜諸州所舉孝廉,賜坐於御前,上問以皇王政術,及皇太子問以曾參《孝經》,並不能答。”
  • 《舊唐書·儒學傳》:“高宗嗣位,政教漸衰,薄於儒術,尤重文吏。”

大家看,一直到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儒學都是不被人們重視的,處於漫長的衰落之中。那麼在東漢末~唐這一階段,中國人就特別有血性麼?反例恰恰太多了,西晉內亂中,沒有廉恥之心,不思報國的士族反而是主流。

君不見《顏氏家訓》中對這一儒學衰弱時期士族們的評價麼?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贏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

這批沒人攙扶便走不動道的公子哥兒,難不成因為生活在儒學衰弱的時期,就有血性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儒家”和“血性”並沒有正相關的關係。

再舉個例子,一般而言,儒家的再次復興,從北宋開始,到明清之後才中止。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宋代以後中國人就沒有血性了?

恰恰相反,宋代儒學復興三百年的結果,是文天祥這種從容赴死的民族英雄,是崖山海戰中同日投海殉國的大宋軍民;明代儒學興盛的結果,是亡國之際史可法、夏完淳這樣壯烈赴死的義士,是清軍入關後被屠殺的江南文人、百姓。

這不是血性,又是什麼?

從這些例子來看,“儒家”和“血性”更沒有正相關的關係。

誠然,每個時代都有一批沒有廉恥之心的壞人,但這與儒學何關呢?法家政治興盛時期,有李斯、趙高這樣的惡人,玄學興盛的時候,有體贏氣弱的世家子弟,獨儒學成為罪人?

拍腦門的結論要不得,把某種學術思想貿然拍死也要不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尤其需要審慎的辨別。


夜小紫


一、此儒家非彼儒家

提到中華的文化與學術,人們很容易想到“諸子百家”的春秋時期。其實說是“百家”實際並沒有那麼多。比較有名的有儒、墨、道、法、陰陽、縱橫、名、農、雜、小說等,《漢書藝文志》把兵家另列,只是分類不同,一般的觀點認為兵家也屬於“諸子百家”。

而真正成為中華文化源頭是儒道兩家。儒家文化屬於黃河文明,道家文化屬於長江文明。北河南江、北儒南道、北龍南鳳、北詩南騷……,兩者共同構成燦爛的中華文明。

秦滅六國實現一統,實現法家統治迅速土崩。漢初行黃老之術,廈大有一個林姓的優秀學生(一時想不起名字)寫了一本書《當道家統治中國》。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時的儒家已不是孔孟的儒家。西漢學術的主體並是儒學而是經學。漢的統治者打著儒家仁義的旗幟,實行法家統治。這就是所謂的外儒內法。在漢代出現了儒家法家化和法家儒家化,到張湯(著名酷吏)時用儒家經典解釋法家學說,法家最終消失並融入儒家。此後隨著王朝更替,中華學術的主流也不斷變化:西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到了有清一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學術自由受到限制影響學術發展,考據之學興起是為樸學。鴉片戰爭後,西學興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很大沖擊。特別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民主共和之後,民族和國家仍不能復興,一些仁人志士開始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新文化運動是也。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徹底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代表者如魯迅;一派主張中西融合,即所謂的新儒家,代表者如胡適。後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引發的五四運動決定了歷史的進程,也決定了文化的命運。

大段論述有點兒累☺,後面從簡:

二、要真正瞭解儒家,還要讀《論語》和《孟子》。以孟子為例,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大丈夫,怎麼可能沒有血性。

三、是什麼改變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答案,專治。專治統治的君王,希望自己的人民是弱民、愚民,這樣其統治穩定、長久。可以讀一讀張宏傑的《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後兩段說得太簡單了點兒(累了!),感興趣的朋友可私信交流。!


蠹魚兒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多都被後人誤讀了。儒家思想並非我們現在想象的那種沒有血性的儒家思想。

比如人們通常認為以德報怨是孔子說的,其實不然。原話是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別人做了傷害自己的事能否以德報怨。原文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那麼這裡的“直”是什麼意思?我分析一般有三種可能性:第一,以德報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正常情況下很少遇得到。因為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第二,以怨報怨。這種情況大家經常會見到。包括很多人都在說孔子的不是,這也會被一些人拿出來做攻擊之用;第三,既不以德,也不以怨。這種也會碰到一些。即從止後,不在和他共事,儘量斷絕聯繫。不管對有點方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自己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但私底下不會與之深交。所以孔子的這種思想大部分都是按照普通人的常理所出發的。

又如,孔子的學生曾經問孔子,對待殺父仇人應該怎麼樣?原文於《禮記.檀弓上》記載: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孔子回答說:“睡在草墊子上,拿盾牌當枕頭,不去做官,決不跟仇人共同生活在世界上。不論在集市上還是在朝堂上,只要一遇到仇人,應該馬上動手殺他——腰上彆著傢伙就抄傢伙,沒帶傢伙的話,赤手空拳也要上!”這也是後來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的由來!

再如,人們都知道孔子的一句經典辱罵:朽木不可雕也!而後面還有一句: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形容人不成器,但我認為其實這句話還更加深藏另一種含義,那就是,文人即便再生氣也不能直接用髒話罵別人,即便想罵也要委婉的罵,孔老就告訴後人,罵人是肯定可以的,但要用對詞語,不能謾罵,更不能無休止的罵。 從春秋到戰國,各個諸侯國多少都受到過一些儒家思想,畢竟都是從百家爭鳴那個時代過來的,所以都通過變法強大自己,尤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變得極其強大,而秦國各代國君均有“善武”精神,據史記記載秦國人在大街上劍不離身,秦國老百姓各個熱愛打戰,在秦軍士兵眼裡,戰場上對手的腦袋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所以一上戰場就砍腦袋,這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最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在感嘆時間流逝之快之餘又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正如秦始皇病故後趙高對胡亥說:時乎!時乎!間不能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時光啊時光!短暫的來不及謀劃,就像攜帶乾糧騎著快馬趕路一樣,唯恐耽誤了時機!)所以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品讀金典的同時也要把握住現在的分分秒秒。


男兒本色——


儒家思想是什麼?是常人說起的奴役人民?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嗎?

搞明白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再來評價儒家思想的功用,我認為符合孔孟之本來思想。

孔子,作為一個大成至聖的人,說了很多話,提出了很多觀點,思想。不過,這個是針對當時的時間和空間下,是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孔子也沒趕上飛機大炮的時代,今天的人,為何老是用孔子過去說的話,來描述孔子呢?簡單的說,時空背景改變,孔聖人如果在世,他的觀點也會變。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離我們比較近的有王陽明聖人,此人也被稱為聖人,繼孔孟之後,被後人公開承認的,儒家的第三位聖人,當然民間還有聖人,但是不出名,暫且忽略。

王陽明提出了四句教,通過四句教接過了孔孟聖人的火炬,一燈照亮千年黑暗,儒家精髓有了後人。所以說,四句教說的,就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打開孔孟之道的鑰匙。

儒家的四書五經等等,不過是針對當時的各種事情,現象,寫的各類書籍,類似佛祖說法,佛祖最後總結:我說法49年。實際沒有說一法,如果有人說我說法了,就是毀謗我。,,,,,,這個觀點,乍一聽,挺複雜啊,迷茫!實際呢,佛祖說的都是為了回答八萬四千妄念的,並非佛法,佛法本無法,如果有法,就是毀謗佛。

那同樣的儒家聖人思想,不過是回答了提問,並不是聖人之本體智慧,儒家思想應該是四句教描述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錢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好了,閉上眼睛,默唸四句教,找回本體,迴歸自性本來,打開儒家之心門,成就一代聖人,弘揚儒家之根本法。





豐富多彩談國學


不可能!有人說墨家是俠義思想的代表,但是,我想說儒家講的才是真正的俠義。

首先,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他的72賢人弟子來看,孔夫子自己就是精通君子六藝的人物,文能定國安邦,武能架戰車、挽強弓,腰間佩劍更不是蓋的。一劍誅殺少正卯更顯示了他是殺過人的狠角色。而他的弟子中更是出了子路這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典型俠客。所以說,孔子這樣的人會沒有血性嗎?顯然不可能的。只是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他更推崇理智,也就是該血性的時候要把人打得他媽媽都不認得他,打不過的時候該躲就躲、該慫起來發育就該慫起來發育。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青山的目的說到底還是為了燒柴。

其次,從歷史來看,中國第一個確立儒家思想為國家指導思想的是漢朝。而大漢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眾所周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匈奴不滅何以為家”這些一聽就讓人熱血沸騰的話都是漢朝人說出來的。而大漢更是有班超、衛青、李廣、霍去病等一大批開疆拓土,把匈奴直接攆去了歐洲的猛人。這樣一個朝代是沒有血性的朝代嗎?那麼,這樣一個朝代的指導思想又怎麼可能是沒有血性的指導思想?再之後承繼儒家道統的大唐、大宋、大明,更是把中國一步步推向了世界最強之巔。強盛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把身邊的鄰居揍得服服帖帖,領土也是在不斷擴大。

當然了,可能會有人說,“元朝清朝不是慫得要命嗎?宋朝更是聞名中外的受氣包,這樣的能說有血性嗎?”我想說的是,這恰恰表達了儒家思想的先進性。元朝是中國領土最大的朝代、清朝徹底把新疆、西藏並進了中國版圖,東北三省的遼闊土地更是清朝的嫁妝。只能說這兩個朝代後期丟人的表現不是儒家思想的問題,而是這兩個朝代自身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天生自帶的自卑自己對於國內佔絕大多數的漢人的不信任所造成的。他們基於打壓漢人的“政治正確”,很多時候就出了一堆昏招。但這不該算儒家的鍋。至於宋,因為宋得國不正,背離了儒家“君臣父子”的根本思想,所以也類似於少數民族當政,天然帶有自卑與防範,並未能充分作用儒家思想,最後它的倒下其實也帶有必然性。這三個朝代最後懦弱的屬性恰恰證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確性,只有真正傳承儒家道統的朝代才會展現出儒家血性的一面,而其他的,只能曲解儒家思想,把儒家變成了越來越沒有血性,越來越禁錮思想的工具。

最後,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真正理解儒家,不要人云亦云,特別是不要聽信太多所謂“專家”的忽悠,因為鴉片戰爭以來對於儒家的解讀,很多都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其實只要大家在讀儒家思想的時候多問問內心,多想想自己內心光明的、向上的那面,儒家思想的真意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心裡,因為中國人其實從血液裡就就存著真正儒家的基因。套用金老爺子的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儒家,正是這樣一個“俠之大者”的思想典範!


翻譯哥布林


我不懂儒家,不敢隨意妄言,所以我不說觀點,只說事實。

儒家出生戰國百家爭鳴,實際上到了漢初董生罷黜百家和天人感應,已經和孔聖人的觀點有了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漢武帝在位時,確定了儒家至聖的地位。

那麼之前呢?從國人暴動,到七雄爭霸,整個東亞大陸籠罩在腥風血雨中近千年,發生了多少圍繞著生存與霸權的生死遊戲故事,實在數不勝數。一次戰役坑殺四十萬人命,劉項爭霸關中地區人員減口八成,更不提冠軍侯兩千鐵騎掃蕩遊牧大軍八萬,打下的赫赫國威,餘音繞樑至今。

有血性嗎?太有了,血海滔天。

文景時吳王劉濞八王之亂,掀起的血浪依舊暴虐至令人髮指,這也是劉徹尋思用精神閹割的法子來維繫劉家天下萬萬年。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只要孔孟之道盛行,中原就萬劫不復。漢末集權崩潰,豪雄爭霸,新思潮頻繁發生,所以曹操說,千里無雞鳴,上一句是啥?隨後的五胡亂華,更是漢民族的浩劫。隋唐強橫,但李唐本身出身鮮卑,真對孔孟有多上心,見仁見智。宋朝孔孟上了幾個臺階,程朱理學據說在學術上賦予儒家新生,結果呢,北宋皇族數千人被北方蠻族奴掠,連皇帝的親生母親都被金人馬伕走卒強暴先後生了三個孩子,皇族如此,百姓能如何?南宋依舊逃不過被異族滅邦的詛咒。

蒙古族掌握大寶,將治下分四級,漢人能續命就感恩祖宗了,還儒家?脫胎於絕境中的朱家,可沒絲毫顧忌。朱元璋發家的淮右軍,創造性的發明了人肉的多種吃法,比先前黃巢多了幾分技術層次。吃著人肉橫掃天下的朱明帝國,就是這樣成長起來。

沒有儒家桎梏的劉邦李唐朱元璋,就是能虎軀抖抖天下大亂,醉心孔孟滿紙八股的,最後都是身死國滅,雞飛蛋打。


花錢無缺


這個問題我的思想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看法。

當我在上大學之前,一方面我受當時的歷史教材的影響,歷史教材把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作為重要理論,連帶著我也不怎麼喜歡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我個人的因素,那時候特別中二,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雖然對儒家的思想根本不瞭解的情況下,固執的全盤否定儒家理論。

讓我的思想發生變化的是大學的時候,我上江榮海先生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從那時候我對儒家的思想體系才有了一定的瞭解,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1.儒家能夠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裡脫穎而出,肯定的歷史和中國國情的選擇,說明他的理論肯定有他的精華之處,能夠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和中國古代歷史的需要的。

2.儒家內部也不是眾口一詞,一點分歧都沒有的,公羊派,穀梁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自己後來明末的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王夫之,黃宗羲等人的“經世致用”都屬於儒家派系,所以我覺得說哪一個儒家學派的理論消磨了中華民族的血性,而不應當是整個儒家思想。

3.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儒家思想提出的時候,應對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亂世,他給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定了一套規矩,也就是價值體系,這個體系保證了中國兩千年的農業社會的相對穩定。而之後眾多儒家聖賢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儒家的理論又做出了新的解釋,而當有一天,如果是中華民族缺乏血性的時候,這必然是儒家思想需要有人進一步發展,而不是去抱怨原來的儒家思想如何如何的落後,如何導致我們缺乏血性。


醉貓笑俠


儒家宣揚忠君報國、遵禮守法、上下有序、長幼有序。忠君、敬上、敬長輩,但並不宣揚愚忠愚孝,為臣子的,發現君主有錯誤、不當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並幫助他更正,儒家推崇的商湯名相伊尹,就曾廢過有過錯的商君太甲,君可廢,而何況上級?儒家提倡的三大不孝中,其中一大不孝就是作子女的看到父母有過錯,而不提出來,可見儒家也不講愚孝;愛民、愛下、愛幼,也是儒家所提倡的。當代那些批判儒家的人,實現是把對儒家思想曲解產生的理學,當成了儒家思想,真正該批判的是程朱理學,而不是儒學。是程朱理學宣揚愚忠愚孝,講所謂的三綱五常,為後世君主利用來奴化臣下和百姓。中國人覺非沒有血性,而只是有一部分人缺乏血性。血性不是愚蠢的勇敢,不是動不動就暴力對抗,那些罵中國人沒有血性的人,不是愚蠢、盲動之徒,就是自己沒有血性,就扯上別人,為自己沒血性找藉口的傢伙。比如那個著名的周樹人,他鼓動別人上街去反抗他口中的黑暗,卻拉住自己的小三,不讓她去;當上海各界名流為抗日奔走呼號之時,他卻在叫娼妓作陪,風流快活。他只會罵別人,而自己從不真正赴之行動,地道一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沉140769451


縱觀史上眾多反儒主義、還是假冒儒家的偽君子行為,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不但不是沒有血性,而是血氣旺盛剛柔相濟。比如孔子是怎樣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名言:第一、看胸襟,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慼慼。第二、看交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第三、看標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四、看是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第五、看言行: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釋義: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口是心非,心口不一。第六、看氣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第七、看志向: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釋義:君子追求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小人甘於沉淪墮落,迷惑於低級趣味與消遣。第八、看思想境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釋義: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是虛榮浮華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奉公守法、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是怎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鑽法律空子,打擦邊球獲取更多利益。第九、看人品: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第十、看抉擇: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如果是小人,就沒了底線胡作非為了。


手機用戶5498255127


讓我們沒有了血性?

這個要先理解什麼叫血性,才能不偏不倚的解題。‘血性’不能從冷靜來解讀,從我的角度來講就是這些形容:“處置事物(判斷問題)”熱血沸騰,性情剛烈,衝動不已,憤憤不平等等的反應…

如果血性的內涵是這些方面那麼“儒家思想”是冷靜的讓我們懂得了遇事不亂,理性看待問題不曾衝動魯莽行事,可以這麼概括?但是應該這樣形容:儒家思想使我們懂得了理智!

可是大家對儒學的理解都是片面的比如儒家思想的“勇”字,這個勇不也就有血性的成分在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但是這“勇”是有信念有講究的,必須在理智仁義框架下行動為“勇”,不是衝動自私放縱的行動哪個叫“莽”。

如果‘血性’的意思是指向“勇”卻始終覺得格格不入,如果‘血性’的意思是指向“莽”那麼儒家思想確實沒有這毛病,總結“儒家思想”不存在標題內容所指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理性不要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