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長城在哪裡?答案可能會出現

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遼寧。如果算上戰國、秦漢、遼金長城還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內蒙古、吉林、山東、河南

…………………………………

那麼,西藏呢?多數人不會把長城跟它聯繫在一起。是啊,在我們的印象和知識框架中。長城:意味著農牧交錯、象徵著邊塞對峙、標記著諸侯分野。直到有一天,這個天方夜譚的說法變成了現實:在喜馬拉雅山脈雪線附近,在挺立著世界第五高峰的地方真真切切發現了長城!這長城,居然就守著海拔8000米以上的馬卡魯峰!

1300多年前的天竺國,一個大唐猛人
穿過喜馬拉雅山秘道打贏了一場快如閃電的對外反擊戰

中國與南亞次大陸,被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地貌單元。在自然界和地球內部地質板塊的對撞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印度次大陸所在的印度洋板塊與中國所在的亞歐板塊“擠”出了喜馬拉雅山這道高高的屏障也讓這裡變成了地震火山頻仍之地 製圖@趙毅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中國與印度地緣關係遙感圖


板塊對撞,時而劇烈,時而溫和,就像現實中兩種文明的對話,有時衝突,有時交融。

飛速崛起的中國與印度被稱為“龍與象”,而古代中印關係也常被人們拿來比照。當中國進入成熟的帝國時代,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還長期處於紛爭之中。所謂的中印交流,其實是華夏帝國與天竺諸部的對話: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夏商時代的中國與印度 製圖@蒼天熊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西周時期的中國與亞歐非文明 製圖@蒼天熊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春秋時代的中國與亞歐大陸文明 製圖@蒼天熊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秦時代的中國與亞歐非文明 製圖@蒼天熊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東漢時期的中國與亞歐非文明對話 製圖@蒼天熊貓


時光的快車道迅速,穿越到唐太宗時期,唐文成公主入藏後,天下逐漸安定。開放的大唐對外交流的願望愈發強烈,西域絲路安定暢通,唐與吐蕃修好。一支從長安出發的使團,走向了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天竺,大唐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天竺國戒日王(後來建立了戒日王朝)派使團來到長安見到了唐太宗。為了表達誠意,唐太宗派隨朝散大夫李義表護送天竺國使節回國。

使團中有一個共4次(一說為3次)出使天竺的使者——王玄策。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黃褐色邊界為唐帝國各個時期最大疆域,當時的古印度天竺地區,並沒有形成集權的王朝。製圖@蒼天熊貓


王玄策,唐朝洛陽人。也許因為身份不夠顯赫,他擔任使者前生平,沒有文字介紹。他與同時期名滿天下的唐僧玄奘是老鄉,更巧合的是:據說兩人都是孤兒

關於王玄策的文字記載不長,但讓我們驚歎:真是一個傳奇的猛人!文字記載說的是公元647年,他第二次去天竺身份變成了“正使”:“”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記載摘錄: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鹹遣使朝貢。會中

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特別提醒:

不想看的直接讀白話文

歡迎收聽大唐新聞聯播:大唐友好訪問團去古印度因為信息閉塞

路上不知道天竺內部出現政變,一個叫阿羅那順的人篡位因為擔心“干涉內政”,此人半路偷襲了唐朝使團,並掠奪了其物資。我國大使王玄策跟副使蔣仁師逃走,到友邦吐蕃那裡借兵三千,隨後殺了個回馬槍,攻入篡位者所在的國都,用了三天時間大獲全勝。

那些天竺國的首領都服了:“你打了勝仗長得又帥,你說了算!”這個跟祖國相隔千里的使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處理戰後事務、並整頓天竺各部政局,

隨後將阿羅那順帶回長安。此後長期一段時間,唐朝與天竺在經濟、科技、宗教等領域開展了全面深入交流。兩地邦交進入新階段,

新聞播報完畢!

這段故事後來被我國熱血網民稱為“一人滅一國”。這麼說有一定道理,卻也有誇大之嫌。因為當時的天竺地區,由分裂的多個邦國組成,其中發生篡位的只是中天竺。即使有短暫的王朝統一,當時也多是鬆散的聯盟,而不是集權的帝國

王玄策此舉有兩個地方讓人稱奇:一、他是使者,而不是軍人;二、借友邦之兵,而不是唐軍。

在這種情況下能完成這一壯舉,的確堪稱猛人!王同志又數次帶團出使天竺,進一步推動了中印文化經濟交流。回程路上,他選擇了一條更為便捷而神秘的通道,今天西藏日喀則地區吉隆溝。

老百姓叫溝、專家叫河谷、地質上叫裂谷,“切開”喜馬拉雅山那條河叫“吉隆藏布”河!“藏布”就是藏語中河的意思。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公元658 年的一天,王玄策帶領使團回國覆命,經過了今吉隆溝的山谷裡。古驛道旁的崖壁上他們拿起錘子“叮叮噹噹”地撞擊岩石,然後又用鑿、刀在岩石上刻畫起來,隨後一行清晰的字出來了:“大唐天竺使出銘”

王同志是個有心人,他用石刻記述了大唐與天竺友好交往的歷史,碑文將眼前的吉隆藏布河稱為“箭水”:“箭水惣萬壑之囗流寔天”

箭,是形容河谷險要,形勢如箭在弦上?還是說滔滔如雷的流水像萬箭齊發呢?總之,以“箭”形容河,甚是絕妙吉隆藏布河,從上游到下游短短百餘公里,落差竟然4000多米!

好一條奔騰不息的吉隆藏布!好一條從天而降的吉隆藏布!一頭高懸在冰雪皚皚的世界屋脊,一頭低垂在四季如春的亞熱山谷。這就是神奇的吉隆溝,一條峽谷,可以欣賞四季風光的神奇走廊。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吉隆溝中段草甸,五彩斑斕如織成的錦緞一般。攝影@趙春江


就在雪山附近吉隆溝口,王玄策當年留下的石碑,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西部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唐碑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大唐天竺使出銘》殘存文字


吉隆溝,這條溝谷所在的通道是唐蕃古道(唐朝到吐蕃)的一段,頻繁的使者和商旅曾在此行走,自然不會缺少驛站古堡。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唐蕃(唐尼)古道上的碉樓、驛站遺址。如今,遺址旁邊是牧民的夏牧場,隆起的土堆狀物體是牛糞堆——牧民用來過冬的燃料。攝影@趙春江


本世紀初一位叫趙春江的援藏幹部兼攝影師,在這裡尋找古蹟。當他看到一處廢墟時被驚呆了:一座蜿蜒在山口的堡壘,竟然像極了長城!這個堡壘它位於的宗嘎鎮和吉隆鎮交界處,在縣誌裡稱為“檫木卡古戰場遺址”。“檫木卡”的藏語含義是“地勢險要的關卡”。“關卡”是不是類似於長城的關口?它是孤立的嗎?

扼守喜馬拉雅雪山的它,背後經歷了什麼傳奇?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喜馬拉雅山脈是一條由岩石構成的巨龍,他鎮守中國西南邊陲,高聳入雲、橫亙東西,坐擁地球之巔。雖然它是青藏高原與南亞交往的一道障礙,但是他卻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及藏東南地界上打開了多條南北縱向的裂谷,它們不僅是青藏高原與南亞的交通要道,而且還是西藏最繁榮富庶之地。吉隆縣所在的吉隆溝,就是其中一條重要通道。製圖@王巖


喜馬拉雅山雖巨大無比,卻有條條裂谷溝通南北,真乃造物主的傑作。

我專門請教中科院地理所的地貌專家章銘陶,他說像吉隆溝這樣切開喜馬拉雅山的峽谷或溝谷較大的就有12條之多,它們海拔最低處多在2000米以下,是青藏高原少有的“溫潤”地帶,是西藏的江南、西藏的亞熱帶。而高處則海拔5000米左右。這樣的落差造就了蔥蘢的從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物多樣性

世界,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縱貫喜馬拉雅山南北的陳塘溝(朋曲河谷)的底部,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氣候跟浙江、福建類似,一年四季鬱鬱蔥蔥。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在藏語中,“陳”的意為運輸,“塘”意為道路,合起來的意思為“運輸的路”,陳塘得名於修建薩迦寺時,大量木料是從這裡運出去的。陳塘溝海拔跨度為4300 米到2000 米,核心地帶植被茂盛、動物種類繁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氣溫類似於東南沿海。製圖@王巖


地理學家說

喜馬拉雅山脈在青藏高原南緣畫出一幅巨大的弧拱。作為地球上舉世無雙的山脈,它擁有11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峰。然而,這條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200—350公里的巨型山系,居然有至少12條橫向貫穿喜馬拉雅山脈的河谷。河流一向選擇地殼的薄弱帶發育,而喜馬拉雅山脈在隆升的過程中恰恰提供了一些南北向的斷裂破碎帶。地質學上常說“逢溝必斷”就是這個道理。

翻譯成俗話:

喜馬拉雅雖然巨大,但也有軟肋,這些溝谷就是流水切割軟肋形成的

神奇的地貌、神奇的通道、神奇的歷史,註定了、更牛的神奇,一定還會在出現在後藏日喀則。


200多年前的喜馬拉雅山下,一個大清朝猛人率我國多民族聯軍打了一場反侵略反擊戰

傳奇之地,絕不會停止傳奇的腳步。王玄策走過的吉隆,又迎來了一段傳奇。這次的主人公叫福康安,沒錯!就是那個有著

“乾隆私生子”傳聞的大清貴族公子,同時也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猛人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福康安畫像,右為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後,在慶功會上,乾隆御筆題為他寫了一段“頒獎詞”。


吉隆藏布河流到,今中國、尼泊爾國境線附近,

這裡只有6戶人家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僅85公里幾乎是離外國首都最近的中國村莊——熱索村。對於這個名字,不查書,不知道;一看書,嚇一跳!它還跟一場重要戰役有關呢。

乾隆帝號稱“十全老人”,來自他在位期間的十次軍事行動,號稱“十全武功”,按照他說法是指:“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成就“十全”的最後兩戰都是“廓爾喀”戰爭,這個熱索村,當年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戰場。

廓爾喀,指的是今尼泊爾地區。清代以前,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地區部落眾多。後來,廓爾喀部落翅膀硬了起來,逐漸統一了高原北部,時間一長,竟又覬覦起大清帝國的青藏高原腹地。

清乾隆年間,廓爾喀人兩次跨越喜馬拉雅山突襲西藏腹地。第一次為1788 年,第二次為1791年。第二次侵藏時,侵略軍一度直搗後藏首府日喀則班禪喇嘛駐地扎什倫布寺的財寶劫掠而去。

且慢,給俺們解釋一下啥叫“後藏”?

藏族同胞聚居區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塊

拉薩為中心向西向南輻射的高原叫“衛藏”,又分為“衛”(前藏)、“藏”(後藏)、阿里,即今日的拉薩、山南、日喀則和阿里。衛藏是藏地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前藏布達拉宮為達賴喇嘛駐地,首府拉薩;後藏扎什倫布寺為班禪喇嘛駐地,首府為日喀則;山南的桑耶寺等則是藏文化發祥地“衛藏”是孕育藏文明的搖籃。橫斷山區四川省甘孜、阿壩、西藏的昌都以及雲南迪慶地區叫作“康巴”。

康巴地區處在漢藏過渡地帶。安多又被稱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瑪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帶,含青海黃南、果洛州、環青海湖地區。安多藏族是唐朝吐谷渾、党項等羌系部落衍化而來受蒙古族和漢族影響極大。安多是藏地最主要牧區,多出良馬,被稱為“馬域”。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喜馬拉雅山的南北向“裂谷”通道,不僅為唐代使臣、商旅、軍隊所利用,也為廓爾喀侵略者自下而上進入西藏提供了方便。製圖@王巖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乾隆時期中國(清朝)與廓爾喀王朝邊境形勢圖。資料來源@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一次廓爾喀人侵略西藏時,西藏地方官員本著“大事化小”的原則,跟對方進行了和談,沒想到對方十分貪婪,竟然二度進犯。這一回惹惱了中央,先是從四川調兵入藏作戰,後又派出以

福康安、海蘭察為首的中央軍,浩浩蕩蕩從陝甘進入青海。然後沿著今青藏鐵路的路線,先是到拉薩整頓數日,然後開進了日喀則。

1792 年五月,大軍收復重鎮嚌嚨(今吉隆),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並逼近其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敗退的廓爾喀人遣使求和,並答應赴北京請罪,戰爭結束。反廓爾喀侵略戰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

《清史稿· 福康安列傳》載

“大將軍與參贊大臣超勇公海蘭察親督勁兵,直取嚌嚨(吉隆)。而蔓延之賊已及檫木,據險抵禦。我兵破宵冒,分隊竟進。甲辰舉檫木

,乙巳賊兵援至……牙梟忽鳴,潺蛇突出,再接再厲,殲戮無數…… 於丁未師於嚌嚨……凡賊匪盤踞之所,由是悉復。”

翻譯成大白話:

清軍與廓爾喀侵略軍在吉隆交戰,並很快佔領了一個叫“檫木”的要塞,這一戰讓雙方形勢發生逆轉,清軍很快收復大片失地。

《欽定廓爾喀紀略》將這處要塞稱作“檫木山隘”,可見其是因地形而設關卡,恰好建在兩山之間的隘口,它正是前文提到的“檫木卡古戰場”所在地。乾隆帝組織畫家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描述了重要的事件“熱索橋之戰”就是其中一件,戰場就是距離首都最近的村莊——熱索村。看看這畫面,打得很是慘烈。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熱索橋即今熱索村所在的“中尼友誼橋”,圖中奔流江水就是吉隆藏布河。繪圖@大偉 據《平定廓爾喀得勝圖》重繪


在這張圖上,清人畫了類似北方長城敵樓的建築,並有連續的矮牆作為防禦工事而其他戰役的畫面也多有這種堡壘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平定廓爾喀得勝圖》之攻克協布魯,這裡的防禦工事更像長城。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平定廓爾喀得勝圖》之攻克瑪噶爾轄爾甲。圖中防禦工事在形態上,已經與“長城”無異!


那麼,這些防禦工事有沒有在大地上留下實物?它們到底是不是長城呢?接著往下走,超級大發現曉!


西藏竟然真有長城!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附近,在一個叫日屋的小鎮一段形態、格局完整的長城被發現了

趙春江老師說:他拍到了一段連續的長城,地點是西藏日屋,一個多數人都沒聽過的地名:日喀則市-定結縣-日屋鎮。

本公子是“地圖控”,沒事就喜歡泡"Google earth”。趙老師在山裡行走,沒告訴我具體座標,一時半會兒又沒了信號,沒法把長城的圖片傳給我。於是,我就在遙感圖上找到定結縣喜馬拉雅山的各個山口,然後一點一點地辨認摸索著。

我跟趙老師合作過多次,對這一帶有一定了解,這裡的防禦工事基本上可以確定:跟反擊廓爾喀侵略有關,那長城也很可能是當時所築。

長城找到了!在一條叫拿當河(也叫那塘河、拿當曲)的地方。一條看起來不是很高、其實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上,我看到了一條蜿蜒而上的人工建築,長長的、隔一段距離就有方形或圓形的關口,也可能是烽火臺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既然是在日屋鎮發現的,就乾脆叫“日屋長城”吧。圖上日期為遙感數據生成時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可能因為拍攝時間、空氣條件影響,新近生成畫面上的長城清晰度有所降低。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下雪季節生成的日屋長城遙感畫面。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日屋長城沿著山脊線蜿蜒而上,右側為一條溪流。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長城與半圓形的烽火臺或敵樓。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從這個角度看,長城的格局就更加清晰了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日屋長城總體格局地形,被兩條河環繞,最高點與雪山冰川相連。海拔高度近5000米!


有人或許會說,這樣的遺址可能,是西藏常見的碉樓。碉樓並不罕見,但它們多是封閉的,周圍少有連續的城牆且多建在高處平臺上,而不是走山脊線。清代《平定廓爾喀得勝圖》中既有碉樓,也有長城模樣的連續不閉合的工事,我在地圖上找到的日屋長城,顯然是一條長長的牆體。

我又查了官方文書《欽定廓爾喀紀略》,其中對戰況的描述多用“石城”、“木寨”、“石寨”、“石卡”、“石牆”等詞。城、寨、卡,很可能是長城上的關隘

那“石牆”很可能就是綿延的長城了

關於長城的修築方式,司馬遷《史記》描述:“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對長城下的定義頗受認可:“長城是針對相對固定的作戰對象,按照統一的戰略,以人工築城方式加強與改造既定戰場,而形成的一種綿亙萬里,點陣結合,縱橫梯次的巨型堅固設防體系。”

《漢語大詞典》對“長城”的解釋:“供防禦用的綿亙不絕的城牆”。

中國長城學會的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認為,長城與其他軍事防禦工程的本質區別有兩個。第一個是長城防禦體系的主體是連綿的牆體—這說的是長城之“長”

;第二個是長城防禦體系,是由關隘、城堡、烽燧等組成,與延綿的牆體相互聯繫

日屋長城,完全符合以上專家說的苛刻的“長城準則”。

時間又過了一週。趙老師手機信號有了,傳過來幾張照片,正是我在地圖上看到的那處長城。由此基本可以斷定:這是西藏地區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長城。接下來,證明真相的美圖來啦!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日屋長城,現存長約3公里的城牆,在曲瑪山山脊線上由西北向東南綿延。照片左側流淌的小河是一條不知名的季節性溪流,在曲瑪山腳下匯入拿當河,拿當河流又在陳塘鎮匯入朋曲河,朋曲河則一直沿著喜馬拉雅山的峽谷南流,在海拔落差極大的懸崖上流入尼泊爾。從圖片看出,這裡曾是清軍與廓爾喀軍激烈交鋒之地。不過,文字並沒有記述這附近的戰爭,實物發現更顯珍貴。攝影@趙春江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日屋長城結構與地勢圖解。藏語中,“曲”即河,拿當曲=拿當河。日屋長城具備了長城的複雜防禦體系,其臨近河畔部分有多座方形石城工事,照片所示就是拿當曲南岸多座方城中的其中之一。站在方城上方俯瞰,遠處陡峭的懸崖,下方穿行的公路、從東北向西南奔流的拿當曲等盡收眼底。這處方城內側有兩道門,並有城牆、暗道等設施相連,儘管是戰爭期間臨時修建,但結構設計很是講究。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依山臨河的方形碉堡遺址。攝影@趙春江

趙老師沿著福康安大軍路線,又在後藏日喀則地區找到了幾處長城,規模不如日屋長城,但也各具特色: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如甲長城。地點:聶拉木縣聶拉木河畔

聶拉木是清軍與廓爾喀軍隊第一次正面激戰的地方,當年清軍的進軍路線幾乎就沿著318國道由北而南。聶拉木縣城向南,一個叫如甲的小村附近山嶺上,屹立著一處長城殘垣,此地也是樟木河谷裡最深、最窄的地段之一。城牆沿山脊線構築,看起來十分堅固、險峻。與日屋長城不同的是,這裡的山岩是紅色的,所採的石塊是紅色的,整體看起來像是凝固的血色。攝影@趙春江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夏古拉長城。地點:定日縣夏古拉山口,遙望著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

定日縣曲當鄉境內的夏古拉長城就扼守著海拔5300米德夏古拉山口—— 它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防禦工事。而且:它直接面對著世界第五高峰—— 海拔8463米的馬卡魯峰。此段長城長約2000米,呈馬鞍形,兩側城牆保存尚完好,垛口、槍眼(瞭望孔)宛如當年,內側步道清晰。攝影@趙春江


日屋長城

如甲長城

夏古拉長城

加上之前提到的

“檫木卡”長城殘跡

西藏長城共有4處

他們的共同特徵:

1、位於喜馬拉雅山口,扼侵略路線必經地

2、多數損毀嚴重,反映了敵我戰爭之慘烈

據不完全統計

參加這次反擊戰的各族同胞至少有:

藏族、漢族、滿族、蒙古族

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

一次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一次團結的反侵略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爾喀首次侵藏

七月,駐藏大臣率駐藏綠營兵(漢族)及駐達木厄魯特營(蒙古族)兵,前往札什倫布(今西藏日喀則)慰問班禪,並部署沿邊防禦;四川抽調滿、漢、藏兵4000餘人

馳赴後藏。時西藏駐有官兵500人,藏兵1600人慶麟在接到朝廷諭旨之前,便調藏內500人綠營兵及察木多、達木等兵700人,分路堵御廓爾喀侵略軍。四川總督李世傑亦於成都抽調滿兵500名,綠營兵1300人,俱交提督成德,馳赴後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五至九月,廓爾喀第二次侵藏

十月,福康安率黑龍江索倫(鄂倫春、達斡爾、錫伯族組成的軍隊)、達呼爾(即達斡爾)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十二月十五日,陝甘總督勒保從屬下甘肅綠營調出了1500匹馬,青海辦事大臣奎舒通過青海蒙古王公從各旗採購了3000多匹馬

數據來源:《清史稿》、《欽定廓爾喀紀略》等整理

讓我感到惋惜的是,後藏日喀則的長城,見證過多民族聯軍抗擊侵略者的長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長城。如今依然沉默在雪山下。真的要成為“看不見的長城”嗎?

“西藏長城”小結:

這些長城是反擊廓爾喀戰爭期間,由清軍及參戰的各族同胞,短時間內就地取材修建的工事。跟北方長城不同的是其功能不是農牧對峙,不是國內民族矛盾。它是為了反侵略而生的偉大工程!要知道:它們海拔高度在5000米左右,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長城”

可是,直到現在它們仍未被世人認知,更沒有被專家學者所研究。在所有的關於長城的著作中,都還沒把它們收錄。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後藏日喀則4處長城位置及清代反廓爾喀入侵西藏戰爭路線圖。製圖@王巖


西藏發現長城:喜馬拉雅山下的要塞,見證多民族聯合反侵略戰爭!

上圖:200多年前那場戰“對廓爾喀自衛反擊戰”贏得漂亮,而且留下了“日屋長城”等偉大工程。


西藏長城發現被披露已經兩年有餘,但它們依舊沉默在雪山之下。攝影@趙春江

謹以以上圖文致敬:

200多年前:以乾隆帝為核心的中央王朝,決策果斷、戰略正確;

以福康安同志掛帥的各族聯軍及沿線百姓,同心同德、同仇敵愾,打了一場漂亮的對廓自衛反擊戰!

偉大的民族團結萬歲!偉大的後藏長城

不朽!

—END—

大 地 理 館geo-museum

地理傳播自媒體第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