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魅力你懂嗎

今年1月,我們曾為探訪清宮藏玉雕的選題特意“進宮”邀請徐琳做過一期專訪。猶記得那次採訪時間有限,但編輯部的同事們已經感到非常受益。比如在她看來,乾隆是位有著超前審美眼光的設計師,他“仿古而不泥古”,在尊重前人的基礎上又總是會花盡心思、別出心裁地去創新,由他主持設計的一些玉雕作品,即便以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評判都是不落伍的。他又十分實事求是,是“仿古”還是“出新”會注得明明白白。更為難得的是,儘管貴為天子,但他在藝術上與人相處卻是抱著相當平等的心態,管理起人才來更是一把好手……

在好奇探秘之心的驅使之下,便又有了這一次的專訪。要知道,深入淺出地講起乾隆,對徐琳而言也許一天時間都不夠。在本期專訪中,我們聽到了更多好玩有趣,又發人深思的故事與細節,對乾隆的藝術品位有了更清晰的體會。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徐琳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這一日天氣晴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琳與 故宮養心殿前的玉璧拍下了這張合影。講起 乾隆愛玉,對她來說一天時間根本不夠。

《中國收藏》:記得上次您就曾說過,乾隆對於制玉的貢獻,是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比不了的。

徐琳:是的。乾隆的性子裡存有寬容柔和的一面,與雍正的嚴苛比起來有天壤之別。雍正朝留下的玉器非常少,能查到關於雍正製作玉器的資料也不多。當然這與當時玉料不夠充足有關,很多時候是在用以前的舊料製作,而且雍正本人也更加鍾愛瓷器。

乾隆二十五年,新疆平定,和田納入大清版圖,四部玉貢進京,形成了正式的貢玉製度。制度規定每年分春秋兩季貢玉4000斤,但實際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乾隆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對有君子之德的玉石非常痴狂。福祿壽喜一類在乾隆玉器中也常見,但創新產品更多的是一些文人偏好的題材,如秋山行旅、桐蔭仕女、會昌九老等。當時市面上也出現過很多俗樣,他厭惡至極,稱之為“玉厄”,顧名思義,他認為那是對玉料的摧殘、制玉的噩夢。

為了避免更多俗氣的玉器產生,乾隆開始大力提倡仿古。但他的仿古不是純粹地複製,而是借鑑了部分造型和紋飾,又加入自己的想法,做到仿古而不泥古。可能是因為表述的原因,這裡我也想更正一下上次對刻“乾隆御用”的說法:如果這件作品是前朝留下或地方進貢及外來的玉器,有時就會刻“乾隆御用”或者“乾隆御玩”款。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清乾隆 秋山行旅圖玉山子

高130釐米 底寬70釐米 厚30釐米 銅座高25釐米

完工後,乾隆曾兩次為其題詩,其中一首中寫到: “畫只一面此八面,圍觀悅目尤神超。”這充分表達 了他的製作理念。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會昌九老圖玉山子上的乾隆御題詩。據粗略統計, 乾隆純粹詠玉的詩就大約有800多首。

《中國收藏》:關於他對玉的痴迷與獨到之處,您能給我們舉幾個例子嗎?

徐琳:比起遼、金、元,清王朝之所以能統治那麼長時間,主要原因是滿族統治者完全接受了漢文化。到了乾隆這一代,無論政治還是文化方面,可以說都達到了集大成。玉器是乾隆寄託儒家文化思想最多的載體,熟讀典籍的他甚至專門寫過《圭瑁說》《圭說》這樣的論文,考證了玉圭從周朝以來的源流,希望世人能夠重新瞭解古代玉圭的禮制。這兩篇文章後來多次刻在不同顏色、規格的玉圭上,還曾被刻在收藏玉圭的木匣上,也被收錄在《乾隆御製詩文全集》中,讀後令人驚歎。你會發現與我們今天寫論文差不多,很規範,常常把大字作為正文,小字作為註釋,體現了他在傳統文化上的深厚功底。

粗略統計,乾隆純粹詠玉的詩大約有800多首。只要是他喜歡的玉器就會題詩。他的題詩會運用很多極富文學性的修辭手法,比如“大禹治水圖”山子,乾隆一開始並沒有如常規那般寫大禹是如何治水的,反而說起了河源。所謂河源即黃河的源頭,他認為這個地方在新疆。能把黃河源頭收入國家的版圖,這些玉料真正成為“自家”的東西,你可以想像乾隆在題詩的時候是多麼暢快和自得的。

乾隆是一個精力特別旺盛的人。如果來了一批玉料,他首先要求分等級,然後拿一等料讓工匠畫樣,做一些宮裡急需的器皿和佩件。工匠畫好樣子後一定會呈覽乾隆,滿意才會被批准製作。有時候在處理政務之餘,他會突然關心起一件玉器的製作進度,會親自去看半成品,認為不好的就必須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很多時候他都會親自過問。這些對於乾隆而言都是很日常的。你想,作為天子他能對制玉如此用心,這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左:清乾隆碧玉《御製圭瑁說》圭

高41.2釐米 最寬10.6釐米 厚1.1釐米

右:清乾隆碧玉《御製搢圭說》圭

高40.5釐米 最寬10.5釐米 厚1.1釐米

乾隆希望通過《圭瑁說》和《搢圭說》讓世人能夠重新瞭解古代玉圭的禮制。

《中國收藏》:來說說乾隆的親力親為,這當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徐琳:說說《丹臺春曉圖》山子吧。“丹臺春曉圖”又稱“南山積翠圖”,由宮廷畫家方琮設計畫樣,並與如意館玉匠鄒景德合作出樣。但在審料時,由於充滿了綹裂,大家都認為這是塊廢料。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皇帝親自到鹹安宮門前審這塊重達3000斤的玉料。仔細看過後他認為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製作陳設件應該沒問題,因為如此大型的原料不可能沒有石性。於是著令造辦處“即交兩淮鹽政寅著,照樣成做”。

因為玉料龐大沉重,不可能來回折騰,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寅著特地將打造好的木樣呈覽乾隆並獲批。乾隆四十五年,《丹臺春曉圖》山子完成,玉山連座通高2米,恢弘的氣勢可想而知。乾隆親自御題《詠和田玉臺丹臺春曉圖》,形容其“青質白章如設色,鏤峰刻樹自成形”。可見成品是非常絕妙的,山石的峭壁、正好利用了原本的綹裂。所以,今天我們能看到這件經典作品,要歸功於乾隆當年的眼光和堅持。

《秋山行旅圖》山子製作也有故事。這件山子由金廷標畫樣,於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開始製作。但六個月後,鄒景德發現,這期間包括四個月的夜工,才做了兩成,已用銀607兩,如果晝夜趕工也要五六年才能做成。

於是他通過造辦處把情況反映給乾隆,並且提出了一個可行方案:蘇州做過大青玉回回進寶一件,耗時五年零八個月,實銷工料銀1961兩;揚州做過青白玉回回進寶一件,耗時兩年零一個月,實銷工料銀194兩。

原來這當中也是有“門道”的。揚州素來是富庶之地,所以上報的銀兩錢數是有“水分”的。

當然了,今天我們暫且只論藝術。鄒景德的意思很明朗:咱們就送去揚州做吧,省錢又省時。乾隆接納了這個建議,命揚州兩淮鹽政接手。經過揚州三年,乾隆三十五年七月,這件作品面世,耗銀僅3000餘兩。

完工後,乾隆曾兩次為其題詩,其中一首中寫到:“畫只一面此八面,圍觀悅目尤神超。”也就是說,比起書畫的平面,山子是對立體山水畫的再現。這充分表達了他的製作理念:把書畫搬到玉雕上,可以流傳萬世。

如此大型的山子如何雕刻而成,當時的雕琢過程沒有記錄下來。現在光憑資料和設想難以定論,我為此專門去揚州尋訪了一些老匠人,但他們都不知道其中的奧妙,非常可惜。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清康熙 雙嬰耳杯

通耳高5.4釐米 口徑6.4釐米 足徑3釐米

這件仿古耳杯出自乾隆時期清宮造辦處領班姚宗仁的祖父之手。關於 這件耳杯的奧妙,乾隆專程寫有《玉杯記》來記錄。

《中國收藏》:他和這些工匠們相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徐琳:乾隆曾寫過一篇《玉杯記》,記錄了他的一次鑑賞經歷。

有一次乾隆得到一個玉杯,覺得很古樸,但又拿不準具體年代,於是便向造辦處領班姚宗仁請教。姚宗仁是蘇州人,清代琢玉高手,常年生活在宮廷,其祖父和父親都擅琢玉,因此他常常幫乾隆做鑑定。

一見此玉杯,姚宗仁笑答:“嘻,小人之祖所為也。”意思是,這個玉杯出自其祖父之手。

一開始乾隆不信,因為玉器不入土是不會有沁色的,姚宗仁的祖父不過是康熙年生人,他做的玉杯怎麼可能有沁色?這時姚宗仁就解釋道,祖父是用了一種特殊的仿古方法,叫“琥珀燙”。將琥珀熬製成液體,再將杯子放到琥珀液裡慢慢煨,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琥珀顏色進入玉器,便有了這種效果。

這種手藝在乾隆時期已經幾近失傳,只有姚宗仁知道。乾隆聽了後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撰文《玉杯記》,後來還把這個杯子配上檀香木託,連同寫有此文的冊頁一起,珍藏在一個黑漆描金匣裡。

你看,姚宗仁敢於在皇帝面前道出家族制玉的秘密,完全沒有“欺君”的擔憂,而且兩人對話的口吻如此輕鬆;還有前面提到的鄒景德直率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議,都說明了乾隆與工匠們是常常打成一片的。

實際上,與匠人、藝術家的相處,乾隆是非常平等的,他可以做到不恥下問,很尊重對方。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但無論是姚宗仁、鄒景德還是金廷標,這些人都願意跟在他身邊,這就是乾隆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

(注:本文配圖均為故宮博物院藏品,由採訪嘉賓提供。)

2018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乾隆的魅力你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