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贏?

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裡容易贏?

前段時間,《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跳河的片段突然又火了起來。

我在找我的刺

我是一隻刺蝟

我拔掉了我所有的刺

所以我活不成了

只要把我的刺找回來

我就可以復活了

依萍這樣看起來有點神經質的“找刺”行為,其實恰恰是一種找回自我的方式。

依萍,是整部劇裡最有鋒芒和稜角的女人。

一開始的她,滿身是“刺”,帶著一身的刺,她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可是當書桓偷看了她的日記本以後,這個倔強獨立的女人,竟然變得患得患失。

大雨天去向父親討要生活費卻遭到毒打,她沒有崩潰;在歌舞場中與各色人等周旋,她支撐得住。因為,那時她至少還有一身的“刺”,可以當做鎧甲。

對獨立慣了的人來說,變得柔軟,得冒著極大的風險——帶著防衛心走進關係,試試探探地拔掉自己的刺,卻總免不了會在手無寸鐵時被最親密的人傷害。

承諾過要為你遮風擋雨的那個人,往往最有能力在你的生命中掀起狂風驟雨、驚濤駭浪。這時你才醒悟,原來身上的“刺”有那麼重要。

太多女人在感情破裂後說:為了他,我把所有稜角都磨平了,為什麼他還是這樣對我?

彷彿那些始終帶著“刺”的女人,在感情中會更舒心一點。

我們為什麼需要“刺”?

1

維護界限的底氣

依萍與書桓在一起以後,她改變了太多,不斷打破原有的自我界限,努力成為對方喜歡的樣子。

所以,真正擊垮依萍的,是她徹底失去了自我。

在親密關係中,雙方的確都需要進行改變和調整,才可以長久。但改變的前提在於,你必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清楚地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沒有底線,就只能步步退讓,卑微到塵埃裡。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她並沒有多愛書桓,她的執著、抓取,甚至是跳橋這樣的極端行為,都是因為恐懼,而不是愛。

因為恐懼而守著一段感情,只會讓人越來越無力,越來越狹隘。當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全部依附在一段關係上,關係一旦破碎,就會沒有了立足之地,自我價格感徹底崩盤,求生意志全無。

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裡容易贏?

並且她完全不懂得如何保護和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定位在“受害者”的角色上。

受傷的時候,只能採取傷害性的解決策略。之前習慣以牙還牙,把憤怒發洩到別人身上;失戀之後,又把“刺”直接扎向了自己。

依萍並不是失去了“刺”,而是一直沒學會如何使用“刺”。

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裡容易贏?

健康的“刺”,應該是收放自如的,是一種生機盎然的攻擊性,是在先站在自己這一邊,然後有智慧地向對方表達想法與感受。

所以,要留著你的“刺”,要保持堅實的自我,要敢於維護界限。

有自我,才有真愛。

2

坦蕩的自愛與自信

依萍骨子裡是一個自卑且缺愛的女人,她屬於非常不會愛自己的那類人。

但凡缺愛的人,進入關係之後都容易性情大變,出現心理退行,直接切換到嬰兒模式,需要全方位的照顧和關注,得不到就崩潰。

小嬰兒不懂得如何清晰、明確地表達需求,只能用哭鬧、摔打等行為來引起注意。伴侶沒有及時回應,就會導致地震海嘯般的心理大災難,重新體驗到被拋棄的絕望感。

如果雙方能夠達成默契,一致認為這種“拯救者—受害者”的角色扮演遊戲妙趣橫生,當然皆大歡喜。

然而,這條路十有八九行不通。不平等的親密關係,會一點一點蠶食著雙方的能量。“拯救者”漸漸覺得累,覺得吃了虧,“受害者”還嫌棄對方給得太少。

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裡容易贏?

依萍為什麼要拔掉自己的“刺”?

因為她認為,有“刺”的自己不可愛,更無法獲得書桓的愛。她想回到毫無攻擊性的小嬰兒狀態裡,得到無條件的愛和照顧。

但是她忘了,那本來就是她的一部分。消滅了這一部分,她就不再完整。而在消滅的過程中,她也需要不斷地打壓、否定自己。

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必須做出某個特定的改變,才配獲得真愛,那Ta只會與愛漸行漸遠。

渾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裡容易贏?

現實社會也有很多女人會像劇中的“依萍”一樣,在感情裡改變了很多,打破了很多原則。我的朋友就是一個例子,她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中,缺少父愛,由於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不相信愛情,直到一個男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她,她沒有想到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母親以外,還會有其他人愛她,男人的真誠感動了她。

但是外強內弱的她,就是一個仙人掌,她沒有安全感,她害怕男人會離開她,於是她漸漸失去了自我,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她拔掉了身上所有的“刺”,天真的以為這樣子可以讓男人更愛她,卻沒想到適得其反。

所以,試著包容、尊重性格里的“刺”,要相信帶著“刺”的自己,也完完全全值得被愛。

你可以選擇豎起“刺”,也可以輕輕地把“刺”放下,但是,真的沒有必要忍痛拔掉它,來換取別人的愛。

有“刺”的終極意義,不是自我防衛、避免被傷害,而是為自己“賦能”,喚醒你篤定而有力的內在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