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前段时间,《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跳河的片段突然又火了起来。

我在找我的刺

我是一只刺猬

我拔掉了我所有的刺

所以我活不成了

只要把我的刺找回来

我就可以复活了

依萍这样看起来有点神经质的“找刺”行为,其实恰恰是一种找回自我的方式。

依萍,是整部剧里最有锋芒和棱角的女人。

一开始的她,满身是“刺”,带着一身的刺,她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可是当书桓偷看了她的日记本以后,这个倔强独立的女人,竟然变得患得患失。

大雨天去向父亲讨要生活费却遭到毒打,她没有崩溃;在歌舞场中与各色人等周旋,她支撑得住。因为,那时她至少还有一身的“刺”,可以当做铠甲。

对独立惯了的人来说,变得柔软,得冒着极大的风险——带着防卫心走进关系,试试探探地拔掉自己的刺,却总免不了会在手无寸铁时被最亲密的人伤害。

承诺过要为你遮风挡雨的那个人,往往最有能力在你的生命中掀起狂风骤雨、惊涛骇浪。这时你才醒悟,原来身上的“刺”有那么重要。

太多女人在感情破裂后说:为了他,我把所有棱角都磨平了,为什么他还是这样对我?

仿佛那些始终带着“刺”的女人,在感情中会更舒心一点。

我们为什么需要“刺”?

1

维护界限的底气

依萍与书桓在一起以后,她改变了太多,不断打破原有的自我界限,努力成为对方喜欢的样子。

所以,真正击垮依萍的,是她彻底失去了自我。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确都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才可以长久。但改变的前提在于,你必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底线,就只能步步退让,卑微到尘埃里。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并没有多爱书桓,她的执着、抓取,甚至是跳桥这样的极端行为,都是因为恐惧,而不是爱。

因为恐惧而守着一段感情,只会让人越来越无力,越来越狭隘。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全部依附在一段关系上,关系一旦破碎,就会没有了立足之地,自我价格感彻底崩盘,求生意志全无。

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并且她完全不懂得如何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定位在“受害者”的角色上。

受伤的时候,只能采取伤害性的解决策略。之前习惯以牙还牙,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失恋之后,又把“刺”直接扎向了自己。

依萍并不是失去了“刺”,而是一直没学会如何使用“刺”。

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健康的“刺”,应该是收放自如的,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攻击性,是在先站在自己这一边,然后有智慧地向对方表达想法与感受。

所以,要留着你的“刺”,要保持坚实的自我,要敢于维护界限。

有自我,才有真爱。

2

坦荡的自爱与自信

依萍骨子里是一个自卑且缺爱的女人,她属于非常不会爱自己的那类人。

但凡缺爱的人,进入关系之后都容易性情大变,出现心理退行,直接切换到婴儿模式,需要全方位的照顾和关注,得不到就崩溃。

小婴儿不懂得如何清晰、明确地表达需求,只能用哭闹、摔打等行为来引起注意。伴侣没有及时回应,就会导致地震海啸般的心理大灾难,重新体验到被抛弃的绝望感。

如果双方能够达成默契,一致认为这种“拯救者—受害者”的角色扮演游戏妙趣横生,当然皆大欢喜。

然而,这条路十有八九行不通。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会一点一点蚕食着双方的能量。“拯救者”渐渐觉得累,觉得吃了亏,“受害者”还嫌弃对方给得太少。

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依萍为什么要拔掉自己的“刺”?

因为她认为,有“刺”的自己不可爱,更无法获得书桓的爱。她想回到毫无攻击性的小婴儿状态里,得到无条件的爱和照顾。

但是她忘了,那本来就是她的一部分。消灭了这一部分,她就不再完整。而在消灭的过程中,她也需要不断地打压、否定自己。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必须做出某个特定的改变,才配获得真爱,那Ta只会与爱渐行渐远。

浑身是刺的女人,反倒是在感情里容易赢?

现实社会也有很多女人会像剧中的“依萍”一样,在感情里改变了很多,打破了很多原则。我的朋友就是一个例子,她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爱,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不相信爱情,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她没有想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以外,还会有其他人爱她,男人的真诚感动了她。

但是外强内弱的她,就是一个仙人掌,她没有安全感,她害怕男人会离开她,于是她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她拔掉了身上所有的“刺”,天真的以为这样子可以让男人更爱她,却没想到适得其反。

所以,试着包容、尊重性格里的“刺”,要相信带着“刺”的自己,也完完全全值得被爱。

你可以选择竖起“刺”,也可以轻轻地把“刺”放下,但是,真的没有必要忍痛拔掉它,来换取别人的爱。

有“刺”的终极意义,不是自我防卫、避免被伤害,而是为自己“赋能”,唤醒你笃定而有力的内在女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