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如果你经常听见“积极心理学”这个术语,但是你又不确定它是什么,那么你来对地方了。

人们对积极心理学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有一些普遍的误区。为了澄清这些误区以及提供一个简单且综合的概述,本篇文章强调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对积极心理学运动发展过程的描述。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定义

积极心理学有众多定义,但最普遍被人接受的定义是:“积极心理学是对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生活的科学研究”(Peterson, 2008)。更进一步地解释,就是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科学方法,强调优势而不是弱点,在生活中建立好的东西而不是修补坏的方面,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伟大”,而不是只关注病态性的心理障碍(Peterson, 2008)。

简言之,什么是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

积极心理学强调生活中的积极事件与影响,包括:

◆ 积极体验(如幸福、愉悦、灵感和爱)

◆ 积极状态和特质(如感恩、适应力和同情心)

◆ 积极的制度(在整个组织和机构中应用积极的原则)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主要聚焦于一些主题,像性格优势、乐观、生活满意度、幸福、主观幸福感、感恩、同情心(包括自我怜悯)、自尊以及自信、希望和进步。学习这些主题是为了如何帮助人们幸福和力所能及地过上更好的生活。

奠基者:Martin Seligman

马丁 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一位研究者,对心理学有着广泛的经验。即使你从没有听过积极心理学运动,你也可能在某处某时听过他的名字。Seligman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为著名的心理学理论“习得性无助”奠定了基础(详情: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的抑郁理论(+治疗)▎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理论得到了数十年的研究支持,它解释了人类和动物如何习得“无助”。

Seligman将“习得性无助”现象与抑郁联系在一起,强调许多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同样也会感到无助。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为许多治疗抑郁症状的方法,以及预防抑郁症的策略提供了灵感、想法、证据以及支持。

虽然 Seligman这一项工作就足够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知道他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提供给心理学界和世界,尤其是心理学中积极的、正面的和鼓舞人心的方向。他自己命名了习得性无助后,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可以习得的特质、特性和观点。他进行了心理弹性和习得性乐观(详情:习得乐观-基于大样本荟萃分析 ▎我们学会恨,也可以教会去爱)相关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为日后儿童和军人以及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弹性训练干预奠定了基础。

Seligman对心理学过分关注消极面感到沮丧,如将大量时间和经历放在心理疾病、异常心理、创伤、困扰以及痛苦,却很少关注到幸福感、特殊性、优势等积极面。

Seligman于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他随后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他提出一门新的心理学的子领域,主要关注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消耗生命。这个新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奠基性研究论文于2000年出版,作者为Seligman和“福流FLOW”理论之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2000年以来, Seligman强调心理学界应更多地聚焦于生活中积极面的呼吁受到了世界各地数以千计心理学家的回应,引导了大量有关积极现象的研究,为在指导、教学、人际关系、工作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应用积极心理学原则奠定了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20个优点

既然你读到了这篇文章,你也应该知道Seligman和 Csikszentmihalyi的努力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积极心理学项目和论文大量增加,为我们应如何鼓励自己以及周围所爱之人去更好生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库。

研究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益处,无法全部列举;但是我们会简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和有效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整体综合的概述,便于各位理解。

一般来说,积极心理学潜在的最大好处是…

1. 积极心理学教会我们改变视角的力量。

改变看待事物的视角需要许多技巧、练习甚至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项目,因为看待事物视角的一点微小改变都可能导致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变。在生活中注入一点乐观和感恩的“调味料”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没有哪个受人尊敬的积极心理学家会告诉你只能思考、表现以及聚焦于生活中的积极面--平衡很重要。积极心理学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心理学而建立的,而是为了完善心理学领域和心理学的负面偏见一样强烈的对待积极的偏见。

研究发现

考虑到转换视角的影响,研究中显现出的积极心理学益处告诉我们要如何利用这种转变,并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幸福的潜力。例如,每一个研究发现都会给我们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具体办法:

2. 个体高估了金钱对自己幸福生活的作用。金钱确实会对我们造成某些影响,但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美国2013年一项有关金钱与幸福感的研究显示,当年收入超过12万美元时,金钱与幸福感的相关性显著减弱);所以减少对财富的关注度也许会让你更加幸福(Aknin, Norton, & Dunn, 2009)。

3. 将金钱花在精神体验上会比花在物质上更能提高幸福指数 (Howell & Hill, 2009)。

4. 感恩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感恩之心,从而提高幸福感(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5. 催产素会促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同理心以及道德感,意味着拥抱或其他躯体上的亲密表现可能会极大提升你的整体主观幸福感(以及他人的主观幸福感;Barraza & Zak, 2009)。

6. 相比那些真正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那些为了向外界展示某种积极情绪(即,在某些情绪工作中)而刻意培养该情绪的个体受益更多。换句话说,“假装笑脸”并不一定会使你变得更幸福,但是为了“假装笑脸” 而付诸的努力会让你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Scott & Barnes, 2011)。“

7. 幸福是会传染的;身边有积极乐观的朋友或者“重要他人”可能会促进个体未来的幸福指数(Fowler & Christakis, 2008)。

8. 那些对别人释出善意的个体不仅会提高自身的幸福感,还会更容易被同龄人接受(Layous, Nelson, Oberle, Schonert-Reichl, & Lyubomirsky, 2012)。

9. 参与志愿者活动会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甚至减少抑郁症状(Jenkinson 等, 2013)。

10. 将金钱花在别人(给予者)身上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Dunn, Aknin, & Norton, 2008)。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面也会有很大帮助;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

11. 积极情绪会提高工作表现。

12. 工作中的积极情绪是会传染的,组织中如果存在着积极乐观的个体或团队,会给整个组织带来一种连锁效应,乐观积极的态度会蔓延至整个组织。

13. 某些小小的举动可能会给我们的幸福感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不用花很多时间和经历就可以使工作场所的氛围变得更加开心和积极 (Kjerulf, 2016)。

广泛地来说,这是应用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好处之一……

14. 成功!成功不仅会使我们更加幸福,开心等正面情绪也会反过来增加我们成功的几率 (Lyubomirsky, King, & Diener, 2005)。

然而,请不要做出这种假设:拒绝忍受任何侵入性的负面情绪或想法会帮助你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15. 积极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发现:强迫那些非乐观主义者“朝着积极面去想”只会弊大于利;不切实际的乐观是有害的,甚至在事后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del Valle & Mateos, 2008; Dillard, Midboe, & Klein, 2009)。

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另一个好处是明确了“美好生活”的定义。知名的积极心理学家 Roy F. Baumeister及其同事接受了这一挑战:确定什么影响了生活质量?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可以将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2013)。他们的研究显示,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意义感并不是相辅相成的,暗示了单单只是聚焦于积极情绪并不会获得你所想要的那种令人满意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更具体的研究发现:

16. 个体的需求和渴望得到满足之后会促进幸福感,但不会对意义感造成什么影响;这暗示了“得到”只会增加你的幸福感,你还需要做些其他的事情来获得一种更深的生活意义感。

17. 幸福感是具有当下此刻的特点,而意义感更注重于过去和未来以及它们是如何和现在连接在一起的。研究显示你可以专注于当下来增加你的幸福感,但是你需要思考过去以及未来以获得意义感。

18. “给予者”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意义感,而“索取者”体验到更多的是幸福感;如果你发现生活缺少意义感,试着“回馈”他人;但是如果你缺乏幸福感,试着接受他人的慷慨与帮助。

19. 生活意义感高、幸福感低的个体更有可能体会到担忧、压力以及焦虑情绪;这暗示了即使你产生了负面情绪,也不需为之而沮丧--些许的负面情绪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

20. 表达真实自我和强烈个人身份认同的愿望与意义感相关,但与幸福感无太大相关;如果你寻求的是意义感,试着展示真实的自我。

诸如此类的发现促进了许多有趣理论(布满了积极心理学的文献)的建立。

理论和概念

理解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子学科,虽然它有时候被形容成一门“软科学”或“伪科学”,但它仍然是基于科学评估手段的循证理论。就像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的传奇人物Christopher Peterson说的这样...

“积极心理学不应与未经检验过的自助手段、站不住脚的主张或世俗宗教混淆在一起--不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多美好的体验或感觉。积极心理学不是积极思维力量的二次版本,也不是 The Secret( 朗达·拜恩所著书籍)的续篇”(2008)。

Peterson概述了迄今为止所有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论和概念 (至 2008年):

◆ 其实,大多数人都很幸福。

◆ 幸福感是个体感知生活美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幸福感的稳步增长。

◆ 大多数人的心理弹性能力较强。

◆ 幸福感、性格优势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是负面情绪和挫折的缓冲器。

◆ 危机可以揭示个体的性格。

◆ 他人很重要(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重要他人)。

◆ 宗教信仰很重要(以及精神世界)。

◆ 工作很重要,只要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意义和目标,就能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 在某一时刻,相同数量的金钱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在递减,但我们可以通过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来获取幸福。

◆ 想要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请记住幸福主义(主观幸福感,一种更深层意味的满足感而不是幸福感)比享乐主义(仅仅只关注愉悦和积极的情绪)更重要。

◆“心”比“头脑”更重要,意味着同理心和同情心和批判性思维一样重要。

◆ 几乎所有幸福的日子都有三个共同点:自主权、胜任感以及与他人的联结。

◆ 高质量的生活是可以习得的。

国外网站positivepsychology.org.uk提供了一份思维导图,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领域某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接下来会有相关内容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目标 (在训练和指导方面)

指导他人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在生活中并不容易,但其意图和初衷是好的。

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在训练和指导方面的目标如下所示 :

1.对来访者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目标,其他的小目标只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训练和指导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改善来访者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也不外如此。

2.增加来访者体验积极情绪的频率;

3.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才能;

4.提升来访者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

5.为来访者建立“希望”;

6.培养来访者快乐和主观幸福感;

7.培养来访者的感恩之心;

8.帮助来访者建立以及维持与他人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9.鼓励来访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10.教会来访者如何仔细体会每一个积极时刻(Mentor Coach,Peppercorn, 2014)。

现在,你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为什么第一个目标是最重要的,而且基本上包括其他所有的目标。从目标2到10都只是实现目标1过程中的手段。有效的技术和目标有利于来访者和指导者更快更好地实现来访者的最终生活目标。

PERMA模型

PERMA模型在积极心理学领域被广泛认可,具有深远影响。Seligman说道,该模型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解释和定义主观幸福感。

根据Seligman的说法,“PERMA”模型包括以下:

P –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来说,仅仅追求积极情绪也并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但积极情绪体验仍是个重要的因素。主观幸福感包括享受当下,即体验积极情绪。

E – 沉浸(Engagement):产生“沉浸感”,指我们在全身心投入到某件喜欢或擅长的事情时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这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你没有真正地投入到某件事时,是很难产生幸福感的。

R – (积极的) 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人类是社会动物,在与其他个体的联结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他人保持深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

M – 意义(Meaning):如果个体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感,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快乐也不一定会产生幸福感。当我们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某件事或意识到某事物比自己更加重要时,会体验到一种无法替代的意义感。

A – 成就(Accomplishment / Achievement):当成功完成某个目标、变得更加优秀时,我们也从中成长了不少。没有成功和达成目标的驱力,我们就缺失了真实幸福中的一块“拼图” (Seligman, 2011)。

该模型为理解主观幸福感和提高幸福感的实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如果你想要提升真正的幸福感,你所要做的是…

◆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做更多使你开心的事,将快乐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努力提高投入度;追求兴趣爱好,发展技能;如果有必要的话,找一份你激情所在的工作。

◆提高人际交往中的关系质量;与朋友、家人和重要他人建立更积极、更具支持性的关系。

◆寻找意义感;如果工作中找不到,就从志愿活动、个人爱好或娱乐活动或从指导别人中找到意义感。

◆聚焦于完成目标--但不要过分专注;注意平衡工作抱负和生活中其他重要事情的关系(Seligman, 201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PERMA模型的这五个方面都可进行实际测量,每个方面都对整体幸福感至关重要。这种模式超越了旧有的真正幸福模式,不仅仅只是追求幸福或积极情绪。当然,积极情绪是很重要的--毕竟属于PERMA模型的一部分--但是只是专注于积极情绪并不能帮助你发展出整体幸福感,如投入度、意义感、成功以及与他人的积极人际关系。

仅仅是积极情绪(如开心)并不能促进“Flourishing”,但主观幸福感可以。

“福流”( Flow)与“flourishing”

说到Flourishing,这个概念已经在之前提过,但还没有进行确切的定义;之前也间接地提过“福流”( Flow),它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对理解积极心理学领域至关重要。接下来会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Flourishing

Flourishing是积极心理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包括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其他积极心理学概念中。简而言之,“flourishing”指当我们专注于 PERMA模型的每一个方面以及建立起一种坚固的主观幸福感时所处的一种状态。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优势、建立起一段深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感到愉悦和乐趣以及为世界做些有意义的贡献时,我们会产生“flourish”感;在成功完成某些目标,随之产生满足感并真正地拥有一份高质量的生活时,我们会产生“flourish”感(Seligman, 2011)。

积极心理学家Lynn Soots将“flourishing”描述为以下内容:

“‘flourishing’是一种追求和投入真实生活的产物,它通过实现目标、享受生活激情和生命高峰期和低谷期的成就或缺憾,从而带来内心真正的喜悦和幸福。”此外,Soots强调“flourishing”并不是一种特质、特征或者是“你只能有或没有”的二选一命题;相反,它是一种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虽然令人失望的是,这并不容易做到;但令人鼓舞的是,任何人都有机会“flourishing”!

“福流”( Flow)

另一个积极心理学中众所周知的话题就是“福流”( Flow)。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第二位“奠基之父” )首次对“福流”( Flow)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定义。在上世纪的最后几十年,Csikszentmihalyi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在工作时会陷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及其认真和专注于手边任务的状态可以让他们一度忘记时间的流逝。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继续深入研究了“福流”( Flow),也在其他人群中发现了其存在。专业运动员、音乐家、作家以及来自各种艺术和创意行业的人报告自己经常也会以相似的方式“迷失”在工作中。当Csikszentmihalyi对这种现象越了解后,观察到6种影响“福流”( Flow)体验的因素:

◆ 极其专注于当下;

◆ 行为和意识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目前的活动或行动中;

◆ 反思性自我意识的消失(不再关注自我);

◆ 在某种情境下的自我控制感;

◆ 时间知觉的扭曲;

◆ 将体验活动或情境当做一种内在奖赏 (Csikszentmihalyi, 1975)。

进入“福流”( Flow)状态中的个体会完完全全沉浸在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活动中。当面临的活动或挑战十分重要或我们有相似的能力去应对这种活动时,就会引发这种“沉浸”状态。如果一旦挑战性低,自己的能力远高于从事该活动所需的能力,会产生无趣感;挑战性高、自身能力低,我们又难以顺利进行该活动,因此产生巨大的压力感;所从事的活动挑战性低、自身能力也低,会丧失进行该活动的兴趣。当从事的活动挑战性高、自己也有相应完成该活动的能力时,我们才会进入一种“福流”( Flow)状态。

进入“福流”( Flow)状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奖赏或愉悦的体验,与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更高的学术成就(以及职业)、更积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Csikszentmihalyi & Csikszentmihalyi, 1988)。

Csikszentmihalyi出版的相关书籍: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1998)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2008)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2013)

积极心理学练习实践示例

现在,我们来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原则和练习可以运用在几种不同的实践背景下,包括临床治疗、教室、工作场所以及家中。

以下技术经研究证实有效:

使用经验取样法(或ESM)

该种方法也称为每日日记法。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前,个体可以使用手机,它在一天中随机发出信息提示,提醒你暂停,注意自己当时的想法、感觉以及在那时正在做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这通常用于积极性干预中,以帮助个体意识自己在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处于积极状态的。

书写感恩日志

感恩日志可为个体提供识别和反思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材料--记录下你所要感恩的所有事。你需要记录下每天你需要感恩的三件事,但每天都必须有所不同。一周内,许多个体就明显体验到由感恩而带来的幸福感的提升。

拜访某个你感恩的人

亲自拜访或写信可帮助个体识别需要感谢的那个人是谁以及为什么;一旦了解了这些信息,你可以写封信给他/她,表达你的感激。如果你与他/她的居住地很近,你可以亲自拜访;如果不近的话,你可以打电话、视频聊天或是简单的写个邮件也可以。这项练习可以显著的提高感恩之心以及主观幸福感。

强调建立个人优势而不是劣势

指导和咨询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指导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建立个人优势是通往成功的有效路径,扬长避短而不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劣势。事实上,这项技术可帮助来访者识别自身优势,并为其提供更多使用优势的机会。

幸福疗法

这种整合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CBT)相似,主要强调提升来访者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这是建立在Carol Ryff的“主观幸福感”模型上的,该模型将主观幸福感分为6个方面:对环境的掌控、个人成长、生活意义、自主性、自我接纳以及积极关系(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08)。

该种治疗与主观幸福感疗法相似,都是将几种技术和练习整合到一种治疗中去。它强调积极情绪、性格优势以及生活的意义感的建立。在该种疗法中,主要包括以下12种实践练习,如运用个人优势、记录感恩日志、拜访某个你感激的人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08)。

为了了解将积极心理学原则运用于实践的力量,可以参阅该本书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该书由积极心理学家P. Alex Linley and Stephen Joseph 所著。该书介绍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了积极心理学文献中相关研究应用,包括:

◆ 应用心理学角度

◆ 历史和哲学基础

◆ 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价值观和选择

◆ 提升健康和幸福感的生活风格实践练习

◆ 教授和习得积极心理学的材料和过程

◆ 工作中的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对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批评

虽然积极心理学现在已经被大部分心理学界所接受(更不用说被社会大众所逐步接受),但仍有一些负面风评--其中许多具有充分的反面证据。

在2015年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上,一些心理学大咖对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几点批评。以下列出了一些主要的批判观点以及如今该领域对此问题的回应以及修正。

◆ 研究发现往往是错误的、言过其实的以及具有误导性的。

与其他的科学领域相似,积极心理学领域也会出现某些错误。这似乎是由于对新研究发现过度兴奋导致的;当科学领域发现可广泛运用到现实世界的研究结果时,保持客观理智很难。然而,这不能成为缺乏科学严谨性的理由。积极心理学家必须谨慎地看待自己的学术主张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研究工具的局限性。虽然应用型研究的一些细节问题是有回旋余地的,但积极心理学家需十分谨慎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主张,辩证的看待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

如今,积极心理学已经克服了新领域最初会遇到的某些障碍以及“成长性痛苦”。该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更加有信心。

◆ 过于强调自我报告和横断研究数据。

这当然是个有力的证据;大部分的积极心理学文献都是建立在研究数据基础上的。然而,强调研究数据的现象不仅只出现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也不止是积极心理学热衷于使用研究数据。从那些个体家属或身边亲近朋友等人得到的越来越多的反馈可用来证实或与自我报告数据进行比较,这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

尽管不止是积极心理学这一领域存在此局限性,但是在实际制定计划、实施以及查阅文献时,积极心理学家还是应该考虑这一局限性。

◆ 积极心理学存在文化和种族优越感偏见。

积极心理学大量研究都是由西方学者、编辑、评论家以及期刊发布的;同时积极心理学的受众大部分是中产阶级白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公正、贫穷和不平等都被美好的表象所掩盖。

然而,这种偏见似乎被过分高估。最近,许多研究都是来自于非西方国家以及不同背景的专业学者。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的设立是试图拓宽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的一个信号。

◆ 积极心理学领域过于个人化。

另一个主要的批判观点是积极心理学过于关注个体--个人经验、特质、特征以及内心过程和现象;另外,还过于聚焦于个体,对关系、队伍、团体、组织以及社区缺少关注。某些观点认为这种过于强调个体的倾向会使人产生受害者内疚(如,“如果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生活地更快乐,就是我的错”)以及宽恕那些在组织或团队中出现规则性错误的个体(如,“让公司从道德层面采取行动很困难,所以我们只能最大化的在其他方面帮助你。”)

◆ 积极心理学只是一种“盲目乐观”的人格类型,而不是对美好生活的真正探索。

在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批评观点中,这可能是最不可取的。虽然有许多针对“盲目乐观”人格类型(快乐、活泼、开朗以及外向)的研究,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整个积极心理学领域。

正如前面提到的,有研究发现了快乐和乐观的“黑暗面”以及悲观态度的优点。此外,心理学界已经对人格的各个类型都进行了研究,从安静、成功的内向性格到开朗、痛苦的外向者,以及那些在生活中缺乏满足感和意义感的“活泼”个体。

表面上,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永远幸福的学科,但实际上这门学科是探索什么因素会影响个体高质量生活(以及为什么高质量生活很难)。某些批判性观点实际上为改善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其去反驳这些观点,不如以开放的心态去仔细考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改善这一研究领域。没有一个领域不存在争议;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以及建设性的同行审议过程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学从研究负面或异常心理转向“积极面 ”和积极心理学干预,以及避免发展成为一门无实证基础,只依靠个人观点和单凭主观意愿安身立命的心理学学科。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的7种定义

定义 1

积极心理学研究优化个体、团体和组织功能,使之健康发展的条件和过程。

(来源:Gable, Shelly L., Haidt, Jonathan,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MichaelGeorge.com)

定义 2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利用科学研究和有效干预来帮助人们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应用于心理疾病。(来源:维基百科)

定义 3

“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才能过最有价值的生活。”(来源 :Peterson, Christopher什么是以及不是积极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定义 4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健康发展以及优化功能的科学学科;也被定义为使个体、社区和组织生存的优势和价值观的研究学科。”(来源:积极心理学研究所Positive Psychology Institute)

定义 5

“积极心理学不能局限于任何刻在石头上的教条,因为它总是受新兴创造性思想、人类迫切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影响”(根据Paul Wong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如果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来源:Wong, Paul T. P., Wong, Lilian C. J., McDonald, Marvin J., Klaassen, Derrick W., 2012,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Meaning and Spirituality)

定义 6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优势和价值观的科学学科 。”

根据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之父--的说法:“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什么构成了愉快、忙碌和有意义的生活。”(来源:Batthyany, Alexander, Russo-Netzer, Pninit;Meaning in Positive and Existential Psychology)

定义 7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科学实用、揭示个体优势、促进积极功能行使的方法。” (Hugo Alberts)或“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在宏观、集体和个体水平上促进主观幸福感。”(Seph Fontane Pennock)(来源: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它是如何产生的?

20世纪,“人们到底怎么了?”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思考,并造成无数的科学研究的问世。

在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心理疾病,并为其发展出众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关注主观幸福感和健康的消极面(如负面情绪和疾病)使我们过分重视病理学因素。

我们认为科学过分强调病理学和治疗,而忽略了那些“使生命有价值”的种种因素。幸运的是,“关注点正在转变……”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人们的权利是什么?What is right about people?”

这个问题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它是一种科学实用、揭示个体优势、促进积极功能行使的方法。

在过去的14年中,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数量急剧增加。此外,研究人员已经发展出无数增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 。

结语

希望本篇文章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积极心理学--范围以及过去和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潜力巨大、可以提升全世界人类生活质量的心理学领域,学者们也发现了大量与此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在训练、教学、咨询、治疗和其他十多个领域保持领先水平,一定要留意积极心理学发展新动向!

作者:王翼心理工作室(VXID: wypsychology)

参考文献:

Aknin, L. B., Norton, M. I., & Dunn, E. W. (2009) From wealth to well-being? Money matters, but less than people think,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4,523-527. doi:10.1080/17439760903271421

Barraza, J. A., & Zak, P. J. (2009). Empathy towards strangers triggers oxytocin release and subsequent generosit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67, 182-189. doi:10.1111/j.1749-6632.2009.04504.x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Aaker, J., & Garbinsky, E. N. (2012). Som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ppy life and a meaningful lif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 505-516. doi:10.2139/ssrn.2168436

Del Valle, C. H. C., & Mateos, P. M. (2008). Dispositional pessimism, defensive pessimism and optimism: The effect of induced mood on prefactual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performance. Cognition & Emotion, 22, 1600-1612. doi:10.1080/02699930801940289

Dillard, A. J., Midboe, A. M., & Klein, W. M. P. (2009). The dark side of optimism: 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problems with alcohol predicts subsequent negative event experience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1540-1550. doi:10.1177/0146167209343124

Dunn, E. W.,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 1687-1688. doi:10.1126/science.1150952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08). Dynamic spread of happ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20 yea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The BMJ, 337. doi:10.1136/bmj.a2338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08).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mind-and-mood/positive_psychology_in_practice

Howell, R. T., & Hill, G. (2009). The mediators of experiential purchases: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 511–522. doi:10.1080/17439760903270993

Jenkinson, C. E., Dickens, A. P., Jones, K., Thompson-Coon, J., Taylor, R. S., Rogers, M., Bambra, C. L.,…, & Richards, S. H. (2013). Is volunteering a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health and survival of volunteers. BMC Public Health, 13, 773-782. doi:10.1186/1471-2458-13-773

Kjerulf, A. (2016, January 18). The 5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from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that apply at work. The Chief Happiness Officer Blog. Retrieved from https://positivesharing.com/2016/01/positive-psychology-at-work/

Layous, K., Nelson, S. K., Oberle, E., Schonert-Reichl, K. A., & Lyubomirsky, S. (2012). Kindness counts: Prompting prosocial behavior in preadolescents boosts peer acceptance and well-being. PLoS ONE, 7. doi:10.1371/journal.pone.0051380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03-855. doi:10.1037/0033-2909.131.6.803

Mentor Coach LLC. (n.d.). What IS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orCoach – Positive Psychology & Co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ntorcoach.com/positive-psychology-coaching/

Peppercorn, S. (2014).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oaching. Positive Workplace Partners. Retrieved from http://positiveworkplacepartners.com/the-benefits-of-positive-psychology-coaching/

Peterson, C. (2008). What i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what is it not?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good-life/200805/what-is-positive-psychology-and-what-is-it-not

Scott, B. A., & Barnes, C. M. (2011). A multileve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labor, affect, work withdrawal, and gend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 116-136. doi:10.5465/AMJ.2011.59215086

Seligman, M.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City, NY, US: Atria Books.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S.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410-421. doi:10.1037/0003-066X.60.5.410

Soots, L. (n.d.).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Peop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positivepsychologypeople.com/flourish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