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新時代成都需要什麼樣的英雄?

蓉平:新時代成都需要什麼樣的英雄?

近期,各地陸續公佈經濟半年報。成都也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全市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順利實現“雙過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好中有新。成都2018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70.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2%,增速高於全國1.4個百分點。

事實上,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只是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一個縮影。半年來,完成新一輪城市總規編制,啟動“全面落實年”,推動產業功能區建設,一大批重大產業化項目相繼落戶,召開對外開放大會全方位重塑對外開放新格局,高標準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深入實施“三治一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穩步推進產業培育、環境營造、人才新政等重點領域改革……這些進展和成效,最終是“擼起袖子加油幹”出來的。

在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新徵程上,面臨著諸多時代新課題。這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性趕考。“大城崛起”的成都,呼喚城市英雄,去扛起時代使命,去引領城市衝過時代關口,為全市黨員幹部樹立一個學習趕超的標杆。

論英雄,誰是英雄?在這場歷史性的趕考中,成都的黨員幹部該怎樣作答,將如何亮卷?對此,

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聚力提高黨委領導城市工作的能力,向全市幹部隊伍發出了爭當新時代城市英雄的動員令:以產出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以勇爭一流的進取心,去揮寫成都新時代“三步走”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既是幹事創業的動員令,也是檢驗成效的新標尺。新標尺的亮出,全面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好乾部標準,立足成都現實和未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

對於成都自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的城市之“變”,城市觀察家們已有很多解讀。相比於成都的城市格局之變、形態之變、產業之變,外界對於成都幹部的作風之變、士氣之變還鮮有專題觀察,但這一條,卻恰恰是成都因應“城市之變”的關鍵要素。

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全市幹部謀事創業的視野更寬了、擔當有為的勁頭更足了、崇嚴尚實的自覺更強了,全面形成了對標趕超、奮勇爭先的發展氛圍。新時代,新一輪區域發展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各大城市比拼創新生態、比拼發展質量、比拼城市能級,其實最後很大程度都落腳在幹部的擔當、幹部的作為、幹部的創造。

論英雄,不是聽其“喊”了什麼,而是要看其切實幹了什麼。因而,以產出論英雄,實際上核心內涵就是一個字:幹。

“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擼起袖子加油幹”、“不馳於空想,不鶩於虛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了“實幹”的重要性。成都是有名的“休閒之都”,要實現以“實幹”換“夢想”,更需要拿出“超常態”的作風,堅決克服懶、散、軟,堅決摒棄把“巴適安逸”的休閒文化當成從政標準的習慣思維。

今年春節過後第二個工作日,成都就召開了全市的“全面落實年”動員大會,把實幹鐫刻在蓉城大地,激盪新氣象,成就新作為。尤其是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推出了“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兩個“決定”以及三個配套“攻堅計劃”。令人矚目的是,成都的攻堅節點安排,不是十年、五年,而是兩年。密集的攻堅目標,緊湊的時間安排,都要求黨員幹部以實幹贏未來,以產出論英雄。

論英雄,不僅要看其幹了什麼,還要看其幹成了什麼。因而,以效益論英雄,關鍵在一個“實效”。

要想幹成事,就要有成事的能力。當前,成都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都是開創性的事業。尤其是成都2017年管理人口已超過2000萬,社情民情的複雜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風險挑戰的多樣性,對城市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黨員幹部的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尚未徹底打破,在學懂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上還有差距,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還缺乏清醒認識,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民生難題還缺乏有效“一招”,對推動高質量發展還缺乏新辦法。因而,成都把學習提能作為抓落實、出效益的第一任務、首要責任。

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給全市幹部隊伍佈置了多項“提能升級”的“必做題”:要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錶看齊,尤其是要把總書記對成都工作新要求“參悟透、領會好,多調研、摸實情,盯住抓、抓到底”;要聚焦高質量發展,提高趨勢研判、規律運用、資源配置等能力,學習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組織城市工作;要深入推進高效能治理,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參與度和幸福感;要加強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大力弘揚正能量,創造城市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必做題”的指向鮮明: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

論英雄,不僅要看其是否幹成了事,還要看其成事是否可持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環境論英雄,事實上體現了一種大歷史觀。

實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有時候,一時的數字不能說明一切。因而,成都提出,要摒棄GDP執念。以環境論英雄,不僅看一時,更要看長遠,不僅要看“顯績”,也要看“潛績”。“錦上添花”當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讓每一項工作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拷問,就一定要立足現實,放眼未來,深謀遠慮。

成都當前正從經濟的高質量、生活的高品質,到治理的高效能全面著力,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任務還相當艱鉅,需要全力以赴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後勁和質量。如何寫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成都正在全國率先建設公園城市,是否全面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是否成功的核心標準。顯然,“環境觀”背後正是“發展觀”,既規範幹部的工作價值取向,也是市民獲得感的可靠保障;既是幹部的考核標準,也是城市的發展導向。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大城崛起”的時代大勢呼喚城市英雄,需要成都的幹部隊伍積極主動作為,拿真招、出實招,塑造勇爭一流的進取心,以奮鬥者的精神區位書寫新時代新天府的精彩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