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爲成功的歷史小說!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羅貫中是明代偉大的小說家,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對中國民間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民間智慧的源泉。

羅貫中,大約生於1330年,卒於1400年,名本,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說家。關於羅貫中的生平事蹟材料,現在掌握得很少。據元末賈仲名所著的《錄鬼簿續編》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後又六十餘年,競不知所終。”據明朝王圻著的《稗文彙編》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據清朝徐渭仁、徐領所繪《水遊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羅貫中一度曾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張士誠有過接觸,參加過反元的鬥爭。他原先“有志圖王”,但後來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明王朝,他可能就專力從事文學創作,南北漂泊,於“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與《錄鬼簿續編》的作者會過面之後,再也沒有人提到過他的行蹤。《錄鬼簿續編》說他是山西太原人,也有人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羅貫中不僅能寫小說,而且寫過戲曲和樂府隱語。他的著作,除《三國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和《三遂平妖傳》,雜劇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三國志演義》大約創作於元代末年。現存此書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共分二十四卷。遠在《三國志演義》成書之前,關於魏、吳、蜀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就已廣為流傳。南北朝時,裴松之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就採用了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在隋朝,隋煬帝觀看水上雜戲表演,就有曹操譙水擊蚊、劉備檀溪躍馬的節目。唐朝的劉知幾說,三國故事“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宋朝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載:街巷裡的小孩聽講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說明三國故事不僅流傳很廣,而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隨著長時間的流傳,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也就產生了。現存最早的也是惟一的一部平話本,是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所刊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書約8萬多字。羅貫中正是以這樣長期的群眾創作為基礎,運用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中的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構思,最後寫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通俗歷史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凡讀過《三國志演義》的人,都為這部書複雜的情節、宏偉的結構、眾多的人物而交口稱讚。《三國志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敘事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這部鉅著,是我國章回體歷史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三國志演義》集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爭,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暴行,反映了人民在動亂之中的災難及反對戰爭分裂、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東漢末年,是個政治腐敗不堪的時期,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宮府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東漢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搖搖欲墜,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大小地主武裝,為了奪取財富和權力,勾心鬥角,互相混戰。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劉備、孫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各方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縱橫捭闔,這種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在《三國志演義》中都得到了真實的反映。比如,《三國志演義》第七十八回,孫權勸曹操做皇帝,便是一個例子。吳國的孫權獨霸一方,早想當皇帝,但他殺了關羽之後,吳蜀聯盟破裂,形勢對吳國不利時,他寫信給曹操,勸曹操“早正大位”當皇帝,他願意歸降曹操。這顯然是他要把劉備和他的矛盾,轉嫁到曹操的身上。可是,曹操也看破了其中的圈套,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呢!沒有接受孫權的請求,又把這股禍水引到孫權那裡去了。《三國志演義》描寫的這些歷史事實,對於我們瞭解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是有幫助的。各個統治集團間的相互爭奪,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對此,《三國志演義》雖然描述不多,但為數不多的一些觸目驚心的場面,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第四回,董卓帶領軍隊出城,圍殺村民,“懸頭千餘顆於車上”,還揚言是“殺助大勝而回”;第六回,董卓由洛陽西遷長安,臨行時大肆燒掠,死人不可勝數,哭聲震天動地。其他豪強、軍閥,也莫不如此,他們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這就暴露了他們反動的專制統治是靠屠殺人民來建立的,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是靠人民群眾的血淚和屍骨來維持的。此外,《三國志演義》還描繪了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如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為我們研究和總結一般戰爭的規律,戰略、戰術的運用和戰爭的指揮等等,提供了不少生動的戰例。《三國志演義》有不少內容是虛構的,但基本情節是以史書記載為依據的,正如古人所說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因此這本小說對於傳播三國曆史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三國志演義》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如曹操的雄才大略,劉備的寬厚仁慈,關羽的勇武剛強,周瑜的才高量窄,魯肅的忠厚持重,各具風貌,十分逼真,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人物畫卷。其中,塑造得尤為突出的要數諸葛亮的形象。

作者是把諸葛亮作為理想中的“賢相”加以頌揚的。小說既讚美了他輔佐劉備的耿耿忠誠,也歌頌了他足智多謀的才幹。書中諸葛亮的出場,就寫得不同凡響,先寫司馬徽、徐庶的談論和推薦,接著寫三顧茅廬,前兩次雖然沒有見到諸葛亮,但借崔州平等人的談吐風采,借臥龍崗的山林景色為諸葛亮的出場作了鋪墊和烘托。隆中一番對策,就把諸葛亮胸有全局、料事如神的形象活龍話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以後,舌戰群儒,三氣周瑜,智取漢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處處表現他知己知彼、冷靜沉著、神機妙算、穩操勝券,作者不僅善於把諸葛亮放在矛盾衝突的尖端來展示其性格特徵,而且善於運用一些富有特徵的細節來表現諸葛亮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例如寫他在五丈原最後一次巡視軍營的情景,就非常感人:“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碣此其極!’嘆息良久。”文字不多,卻把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赤膽忠心表現出來了。《三國志演義》裡的許多人物形象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藝術感染力很強。這些成就,標誌著我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獲得了新的發展。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在中國文學史上,《三國演義》改變了元朝以前一般是篇幅短小作品的面貌,以洋洋幾十萬字的鉅著,引人入勝地描繪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語言通暢,明白如話,把歷史演義小說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這部小說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從編成到現代的所有中國人中,恐怕沒有人會不知道《三國演義》的,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會通過看戲曲,聽評書等形式去了解三國中的故事。它除了對文學創作產出巨大影響外;最主要的影響還是在社會生活方面,劉、關、張結義的行為幾乎為舊時代的許多階層的人物所模仿,起義的農民通過結義的方式,作為維繫內部團結的紐帶。諸葛亮、張飛、關羽、趙雲、黃忠等形象,在某些方面簡直成了人民生活中的榜樣,而曹操則被描寫成為善用權謀而狡詐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在近幾年,《三國演義》中的一些精闢思想又被引申出了新的含義和內容。由於經濟領域的競爭與軍事鬥爭在某種意義上的共同性,身處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們,特別是企業經營的決策者汲取《三國演義》中智慧的營養,借用謀略的武器,啟迪智慧的思路。這已為中外企業家的成功實踐所證明。並且一些理論工作者也對此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昇華到理論高度,以進一步指導人們的實踐。鑑於《三國演義》在我國的廣泛影響,羅貫中的名字被列此名單是當之無愧的。

他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歷史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