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罗贯中是明代伟大的小说家,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中国民间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智慧的源泉。

罗贯中,大约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事迹材料,现在掌握得很少。据元末贾仲名所著的《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后又六十余年,竞不知所终。”据明朝王圻著的《稗文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据清朝徐渭仁、徐领所绘《水游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罗贯中一度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张士诚有过接触,参加过反元的斗争。他原先“有志图王”,但后来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王朝,他可能就专力从事文学创作,南北漂泊,于“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与《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会过面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到过他的行踪。《录鬼簿续编》说他是山西太原人,也有人说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罗贯中不仅能写小说,而且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他的著作,除《三国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杂剧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三国志演义》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现存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分二十四卷。远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之前,关于魏、吴、蜀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就已广为流传。南北朝时,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就采用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在隋朝,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表演,就有曹操谯水击蚊、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唐朝的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宋朝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记载:街巷里的小孩听讲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三国故事不仅流传很广,而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随着长时间的流传,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也就产生了。现存最早的也是惟一的一部平话本,是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所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书约8万多字。罗贯中正是以这样长期的群众创作为基础,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最后写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通俗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凡读过《三国志演义》的人,都为这部书复杂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众多的人物而交口称赞。《三国志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叙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这部巨著,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三国志演义》集中反映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暴行,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之中的灾难及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东汉末年,是个政治腐败不堪的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宫府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东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在镇压农民起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小地主武装,为了夺取财富和权力,勾心斗角,互相混战。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尔虞我诈,纵横捭阖,这种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在《三国志演义》中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比如,《三国志演义》第七十八回,孙权劝曹操做皇帝,便是一个例子。吴国的孙权独霸一方,早想当皇帝,但他杀了关羽之后,吴蜀联盟破裂,形势对吴国不利时,他写信给曹操,劝曹操“早正大位”当皇帝,他愿意归降曹操。这显然是他要把刘备和他的矛盾,转嫁到曹操的身上。可是,曹操也看破了其中的圈套,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到火上烤呢!没有接受孙权的请求,又把这股祸水引到孙权那里去了。《三国志演义》描写的这些历史事实,对于我们了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有帮助的。各个统治集团间的相互争夺,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对此,《三国志演义》虽然描述不多,但为数不多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场面,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第四回,董卓带领军队出城,围杀村民,“悬头千余颗于车上”,还扬言是“杀助大胜而回”;第六回,董卓由洛阳西迁长安,临行时大肆烧掠,死人不可胜数,哭声震天动地。其他豪强、军阀,也莫不如此,他们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就暴露了他们反动的专制统治是靠屠杀人民来建立的,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是靠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持的。此外,《三国志演义》还描绘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如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为我们研究和总结一般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战争的指挥等等,提供了不少生动的战例。《三国志演义》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但基本情节是以史书记载为依据的,正如古人所说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因此这本小说对于传播三国历史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三国志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宽厚仁慈,关羽的勇武刚强,周瑜的才高量窄,鲁肃的忠厚持重,各具风貌,十分逼真,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卷。其中,塑造得尤为突出的要数诸葛亮的形象。

作者是把诸葛亮作为理想中的“贤相”加以颂扬的。小说既赞美了他辅佐刘备的耿耿忠诚,也歌颂了他足智多谋的才干。书中诸葛亮的出场,就写得不同凡响,先写司马徽、徐庶的谈论和推荐,接着写三顾茅庐,前两次虽然没有见到诸葛亮,但借崔州平等人的谈吐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为诸葛亮的出场作了铺垫和烘托。隆中一番对策,就把诸葛亮胸有全局、料事如神的形象活龙话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处处表现他知己知彼、冷静沉着、神机妙算、稳操胜券,作者不仅善于把诸葛亮放在矛盾冲突的尖端来展示其性格特征,而且善于运用一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来表现诸葛亮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例如写他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情景,就非常感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碣此其极!’叹息良久。”文字不多,却把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表现出来了。《三国志演义》里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艺术感染力很强。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获得了新的发展。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改变了元朝以前一般是篇幅短小作品的面貌,以洋洋几十万字的巨著,引人入胜地描绘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语言通畅,明白如话,把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这部小说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编成到现代的所有中国人中,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三国演义》的,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会通过看戏曲,听评书等形式去了解三国中的故事。它除了对文学创作产出巨大影响外;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刘、关、张结义的行为几乎为旧时代的许多阶层的人物所模仿,起义的农民通过结义的方式,作为维系内部团结的纽带。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形象,在某些方面简直成了人民生活中的榜样,而曹操则被描写成为善用权谋而狡诈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在近几年,《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精辟思想又被引申出了新的含义和内容。由于经济领域的竞争与军事斗争在某种意义上的共同性,身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特别是企业经营的决策者汲取《三国演义》中智慧的营养,借用谋略的武器,启迪智慧的思路。这已为中外企业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并且一些理论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升华到理论高度,以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鉴于《三国演义》在我国的广泛影响,罗贯中的名字被列此名单是当之无愧的。

他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历史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