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扶余国和现在的松原市扶余县有关系吗?

长春V视野


古代扶余国和松原扶余县没有直接关系,古代扶余国在北魏时期就灭亡了,而扶余县是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的。硬要说有关系,只能说扶余县属于古代扶余国的范围之内。我们分别看一下扶余国和扶余县的历史就知道了。

一、扶余县

扶余县现在应该叫扶余市了,属于吉林省。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闯关东”之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人烟稀少。清初,这里只有一个驿站,名叫伯都讷站。康熙三十二年,驿站之南设立了一个伯都讷新城。民国成立后,这里改为新城县。后来由于叫新城县的地方太多,河北、山东都有,于是就改成了扶余县。

二、扶余国

扶余国,又称为夫余,夫于,是我国古代东北部族濊貊的分支。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先秦典籍),名凫庾,是九夷之一。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扶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西汉时期,扶余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高句丽建国后,两国关系恶化,常有边境冲突。高句丽大武神王时期北伐,成功诱杀扶余国王带素,之后扶余开始衰落。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晋书记载永和二年夫余为百济所侵西徙近燕。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进一步衰弱。到了晋太康时,为慕容氏所破,旋即复国(扶余王自杀,子弟亡走沃沮,子依罗后即位)。346年慕容氏又攻击扶余,最后在北魏时期,扶余国被勿吉(满族的先祖)所灭。

以上只是史书的记载,具体怎么回事,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考古证据,现在很难搞清楚当时的情况了。古代的扶余人也许在现在的扶余县土地上生活过,但是在之后约1600年的时间里,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要说关系,如果从怀古的角度来讲,也能勉强算。


dr迷蝶梦


有关系。因为扶余县就是扶余国故地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最早的少数民族叫“濊貊”,《左传》记载齐桓公伐濊貊,《诗经·韩奕》篇也说“王赐韩侯,其追其貊”(意思是周天子把濊貊和追两个民族的管辖权赐给韩侯),可见最早的濊貊还并没有活动到东北中部、今天的吉林一带,是随着周朝各诸侯国势力的扩张才迁徙过去的。

扶余国开国君主叫东明王,相传是天上一团如卵形的云雾降到其母身上,进而感孕所生。(东北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这种和天、和鸟有关系的始祖神话)后来东明王来到了濊貊的故地,成为了国王。《史记》中有对扶余的记载,其成立大约是在汉初,也就是公元前2世纪的事情。

(根据高句丽的《广开土大王碑》,高句丽的始祖也叫东明王,但是这很可能是为了统治扶余人,从扶余神话中挪用来的人名)

扶余后来分裂,有北扶余、东扶余、后扶余的分野,后来都被扶余人后裔建立的高句丽灭掉。此外,扶余后裔建立的百济国(被刘仁轨灭掉)也自称“南扶余”。

扶余前期的王城在吉林市,后来在农安(也就是所谓“黄龙府“),统治范围大约为今天的吉林省中部和东部。所以以此命名扶余市,也就可以理解了。


直江信纲


松原市扶余县 是哪个市哪个县的?可以去文献局那里找资料,如果有记载,那应该就是真的,如果没有,也不用灰心,问问那些历史学家,有些东西是没有记载的,但是专家们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