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起鼠膽,讓貓吃掉

壯起鼠膽,讓貓吃掉

(這幾天有一項研究說,企業家感染弓形蟲的比例比較高。這個問題我以前寫文章介紹過。)

世界上哪一種動物的皮毛最厚?是生活在北太平洋海邊的海獺。這個之最曾經給它們帶來滅頂之災。為了獵取其珍貴的皮毛,獵人們一度把這種可愛的小型海洋哺乳動物殺得只剩一千多頭,瀕臨滅絕。獵殺海獺被禁止之後,海獺的數量逐漸回升。1980年首次對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海獺進行普查,發現那裡生活著1856頭海獺。此後每年逐年增加,生物學家預計它們的數量很快會攀升到16000頭,這是19世紀開始獵殺海獺之前生活在那一帶的海獺數量。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加州海獺的數量突然停止了增長,保持在2000多頭。海灘上發現有大量的海獺死亡,找不到明顯的原因。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那裡的海獺感染了致命的寄生蟲——弓形蟲。一項抽查表明,剛死亡的海獺52%感染了弓形蟲,而活著的海獺中也有38%被感染。

弓形蟲是一種原生生物,原本寄生在貓科動物體內,是怎麼跑到海獺體內去的呢?原來,弓形蟲在貓的體內繁殖,產下的卵囊隨著貓糞排到了體外。有些養貓的人習慣把貓糞倒進馬桶沖走,裡面的弓形蟲卵囊就進入了下水道,最終會隨生活汙水排到河流、海洋,貽貝、螃蟹等動物在過濾水進食時,弓形蟲會進入它們的體內累積起來。海獺吃了被感染的貽貝、螃蟹等食物,就會被弓形蟲感染。

實際上,所有的溫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都能被弓形蟲感染。其汙染源都是貓科動物的糞便。如果隨意丟棄貓糞,土壤會受到弓形蟲卵囊的汙染(弓形蟲卵能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進而汙染水源。動物接觸了被汙染的土壤,喝了被汙染的水,弓形蟲卵囊進入體內,釋放出裡面的孢子,進入宿主的細胞中發育成蟲體,這些蟲體能以無性分裂的方式快速繁殖,叫做“速殖子”。在繁殖一定時間後,蟲體轉入神經和肌肉組織中變為“慢殖子”,形成包囊。體內的免疫系統沒法消滅“慢殖子”,所以一旦被弓形蟲感染,往往就只能終身攜帶它了。

人的手如果接觸到了環境中的弓形蟲卵囊,沒有洗乾淨就拿東西吃,弓形蟲卵囊就進入了人體。或者,如果吃了沒有煮熟的已感染了弓形蟲的肉,也能感染上弓形蟲。全世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了弓形蟲。在喜歡吃半生不熟乃至生肉的地方(例如法國),弓形蟲的感染率能高達80~90%。

有的動物和海獺一樣,感染了弓形蟲後會出現嚴重的症狀,乃至死亡。幸運的是,大多數人感染了弓形蟲之後,只有類似得了流感的症狀,或者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如果受感染者免疫功能缺損(如有艾滋病、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會導致嚴重後果。如果孕婦感染了弓形蟲,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直接影響胎兒發育,導致嬰兒畸形、失明或大腦損傷,是人類先天性感染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追根溯源,其他溫血動物都是從貓糞感染了弓形蟲,貓又是從哪裡感染了弓形蟲呢?從寄生了弓形蟲的老鼠、鳥或其他小動物那裡。貓如果捕食了這些小動物,就有可能被弓形蟲感染,貓糞中就會有弓形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弓形蟲在其他動物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繁殖,大部分時間是潛伏著,最終要進入貓科動物的體內,因為只有在貓科動物體內弓形蟲才能進行有性繁殖,產下卵囊。所以其他動物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而貓科動物才是“終宿主”。

中間宿主要被終宿主吃掉,弓形蟲才能完成其循環。弓形蟲感染中間宿主的一個重要部位是大腦,也就是說,弓形蟲是有可能影響到中間宿主的行為的。自然選擇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某種弓形蟲變異能夠讓中間宿主的行為出現反常,讓它們更容易被終宿主吃掉,那麼這些弓形蟲就有很大的生存優勢,能夠留下更多的後代,最終就會只剩下這種能操縱中間宿主的“智能”弓形蟲。

野外觀察和實驗都證明了這一點。被弓形蟲感染的老鼠一反常態,不是小心翼翼地東躲西藏,而是更喜歡往空地跑,更喜歡冒險,而且不怕貓的味道,甚至喜歡貓的味道。這些老鼠如果會唱歌,一定愛唱“老鼠怕貓,這是謠傳,一隻小貓,有啥可怕,壯起鼠膽,把貓打翻,千古偏見,一定推翻”。這些勇敢的老鼠只是弓形蟲繁殖自己的載體,它們被貓吃掉的可能性要比沒感染的老鼠高得多。

我們雖然也是弓形蟲的中間宿主,但是貓吃不了我們,弓形蟲進入人體就進入了死衚衕。但是弓形蟲分不清它們寄宿的是人體還是鼠體,同樣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感染了弓形蟲的人更容易出現幻覺,更愛冒險,反應更遲鈍,甚至出車禍的風險更高!

2010.7.5.

(收入《方舟子自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