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下的第三方支付迎轉型關鍵期,「躺著吃利」將……或被逼出局

高壓下的第三方支付迎轉型關鍵期,“躺著吃利”將……或被逼出局

來源:新聞晨報、POS圈支付網、支付曝光臺略有完善

晨報記者 林勁榆

最近支付行業比較水逆,發生了一系列監管事件,處罰的處罰,清退的清退,被抓的被抓,行業勢弱危卵之際,窩裡的動靜也不小,隔幾天造個謠傳個謠,搞的雞飛狗跳。尤為是央行近期對兩家違規第三方支付機構再開巨大罰單,罰款金額刷新今年紀錄。 昨天央行宣佈,由於卡友和付臨門兩公司存在違反收單交易信息管理規定等違規行為,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卡友公司合計處罰金額25,825,047.3元;對付臨門公司合計處罰金額8,922,812.63元。其中,卡友刷新了央行處罰紀錄。被罰的同時卡友被清退25省市收單權限、付臨門再增1省。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現代金融控股(成都)有限公司(簡稱“現代支付”)3個月內累計被罰4次罰單量暫居近三個月支付行業第一位。現代金控近期被罰大部分都是因為違反了銀行卡收單規定,並且現代金控已經被央行取消了了吉林和青島兩地pos業務資格。

第三方支付面臨洗牌

第三方支付行業強監管態勢仍在延續,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央行對支付機構共計已開出了接近60張公開處罰清單,包括拉卡拉、通聯支付、錢袋寶等30多家機構,被累計罰款金額超過4700萬元,其中金額最高的罰單出現在5月14日,當時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罰款人民幣2561.4萬元。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第三方支付領域開啟強監管模式,監管罰單不斷、牌照管理收緊。在牌照層面,7月5日,央行官網公佈的《2018年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公示信息》顯示,有21家支付機構順利通過,4家不予續展。

第三方支付機構正面臨“斷直連”的關鍵期,將徹底告別躺著數錢的日子。

6月29日,央行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通知》指出,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這就意味著備付金利息收入的減少,對於依靠備付金利息的支付機構,特別是依存度比較高的預付卡類支付機構來說,將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一旦達到虧損佔註冊資本50%的紅線,將面臨著支付牌照無法續展的危險。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第三方支付監管依舊會延續從嚴態勢,各部門在整治違法違規操作等領域會不遺餘力,無證支付、備付金挪用、收單領域的不規範操作、反洗錢監控等方面,都是重點查處的方面。隨著監管持續收緊、嚴查合規,第三方支付市場也將迎來一場規模龐大的洗牌,一些依靠利息生存的機構可能被淘汰,而另一些創新業務機構可能發展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