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爲什麼被稱爲「楚王城」?

玩轉智能


戰國時期,楚頃襄王被秦軍打敗,失去國都郢後,從小別山一路北逃,到了城陽(信陽中心城區北),至少在這裡住了半年之久(有說三年),後移往淮陽。因此城陽後世也被稱著楚王城。楚國臨時國都。

當時,七國爭霸,楚國吞併周之申國(南陽,史稱西申),回師吞併鄧國。申國貴族一部分逃往北申,一部分向東逃到信陽北平昌關,築謝城,楚軍很快攻下。申侯躲進謝城東的大子城(為宜臼避難所建),楚軍三年攻下,申滅。申侯軟禁於郢,楚設申縣於謝城。在謝城、太子城南建軍營,初名負函,以作進軍中原的戰略支點。後楚國為北進中原,調整了策略,放回所有吞併的小國王侯,復國廢縣。也就是想告訴天下,歸順楚國,待遇不變,以減少阻力。申侯在謝城管理申國日常事務(東申)。楚國加強了負函城建設,改稱城陽,有了行政職能,葉公沈諸梁主政,申侯大事要請示葉公的。

城陽城設施較完備,頃襄王來了,有辦公條件。但是,當時是有動議給頃襄王蓋宮殿的。頃襄王來了個坐薪辦公,表示復國決心,不讓建。也有這裡不是長久住地的想法。

楚頃襄王在城陽,罷淫樂,勤理政,據說熊橫當時立下楚國不興不食肉的戒律。在莊辛輔佐下實現楚國中興。後世尤其是兩晉、南北朝幾個皇帝對頃襄王很是尊崇,把城陽稱之為楚王城。


語哲69487074


信陽楚王城是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信陽長臺關一號楚墓就在楚王城西南約400米的山坡上。關於楚墓和楚王城的研究,我國著名學者郭沫若、顧鐵符、黃盛璋等都發表了重要文章。郭沫若同志根據編鐘銘文考釋,認為長臺關楚墓的年代約在春秋中晚期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晉滅渾渾戎時期。而顧鐵符同志認為長臺關楚墓應該是春秋末期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滅戎蠻子赤時期。近年來考古界不少同志認為信陽長臺關一號楚墓的年代應推到戰國中期。我們認為,斷定長臺關一號楚墓的年代,除了注意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銅器銘文外,進一步考察該墓附近的楚王城,弄清楚王城的歷史背景和來龍去脈,對於墓葬的斷代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楚王城的歷史沿革

楚王城的最早記載,見於《資治通鑑》卷147:“(梁天監七年)冬十月,魏懸瓠(金汝南縣)軍主白早生殺豫州刺史司馬悅,自號平北將軍,求救於司馬仙琕,……仙琕進屯楚王城,……時魏郢豫二州,自懸瓠以南至於安陸,諸城皆沒,唯義陽(今信陽)一城為魏堅守……(魏中山王)英至懸瓠……殺白早生……引兵前驅義陽,寧朔將軍張道凝先屯楚王城,葵亥棄城走,英追擊斬之。”(後英進至義陽,攻取三關。)

這段梁魏爭奪義陽的戰爭記錄,說明楚王城的地理位置在今汝南和信陽之間,而且更加靠近信陽。又據《資治通鑑》卷154記載,楚王城又有楚城之稱:

“〔梁中大通二年〕是歲詔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等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慶之引兵圍魏懸瓠,破魏婁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等於楚城(胡注:梁置西楚州於楚城,在汝南郡城陽到界,其他當在唐申州界),罷義陽鎮兵。”

這個楚城就是今信陽楚王城,也就是漢代汝南郡城陽縣、後魏的城陽郡、梁置楚州、東魏置西楚州。證據有三:

《魏書·地形志·西楚州》下注:“肖衍置,魏因之,治楚城。”這是楚州州治設在楚城的確證。

《隋書·地理志·城陽縣》下注:“舊廢,梁置,又有義興縣,後魏治城陽郡,梁置州,東魏置西楚州。”這說明梁魏史稱的楚王城、楚城、楚州、西楚州就是後魏的城陽郡。

後魏的城陽郡又來自漢代汝南郡城陽縣,《水經注》卷30“淮水”篇有關河流的記載完全肯定了漢代城縣就是今信陽長臺關北面的楚王城: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流,……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陽郡冶),淮水又東北與大木不合,水西出大木山……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淮水又東得溮水口,……溮水又逕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

仁順就是信陽城,溮水即今溮河,都在楚王城南四、五十里。油水就是今遊河,注淮處在楚王城之西南,大木水就是今明港河,發源於天目山(即大木山)白龍潭。明港河正是流經楚王需要北,從杜家灣東入淮河。因此,今信陽楚王城就是漢代城陽故城已經確鑿無疑。

城陽縣雖置於西漢,但它的前身卻來自楚國的軍事重鎮城陽。《戰國策·楚西》有一段“莊辛論倖臣”的記載:“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國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掩於城陽。”流掩,就是流寓的意思。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並佔領湖北大部分楚地,甚至連北邊的上蔡、陳(今淮陽)也被秦軍攻佔,因此,楚頃襄王立即遷都到淮陽是不可能的,只好把城陽作為臨時國都,並且派人把莊辛請到城陽。著名的“亡羊補牢”的典故就發生在此時此刻: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莊辛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秦“填黽塞之內而投已乎黽塞之外。”黽塞就是信陽三關。黽塞之內即三關以南的湖北被秦兵佔領,楚頃王襄王聽取了莊辛的勸告,封莊辛為陽陵郡,賜淮北之地。陽陵君的封號與城陽這個名密切相關。《新序》曰:“乃封莊辛為城陵君而用計焉,與舉淮北之地十二諸侯。”《大事記》曰:“頃襄既失郢都,復召莊辛。”秦破湖北郢都是在楚頃二十一年。由此可見,至少有三年以上的時間,然後才有遷都淮陽的新局面。

楚國都城所在地常稱郢。南北朝時在信陽設置郢州是有來歷的,說明南北朝時人們對陽城曾經作為楚頃襄王以城陽為臨時國都歷史是清楚地,所以才有楚王城、楚城、楚州、郢州之稱。

二、楚王城的考古調查

楚王城位於信陽縣長臺關公社蘇樓大隊西部。京廣鐵路自北向南穿過楚王城的東半部。楚王城座落在一處西高東低的緩坡地上,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在外城的西南隅,東城牆長500、西城牆長325、南城牆524、北城牆長530米,平面略呈梯形。內城西半部是一片明顯的高臺基,很可能是當時宮殿區(現為城裡生產隊居名點)。內城西面城牆外有壕溝痕跡,特別是北城牆外為外城的城裡,但也有壕溝痕跡,這說明內城原為獨立的一個城,外城是以後擴建的。外城東城牆長640、北城牆長770、西城牆在內城西牆的基礎上向北延長422、南城牆在內城北牆的基礎上向東延長406米。合計內城周長1879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包括內城東、西、南三面)3587米,楚王城總面積約為68萬平方米。

城北250米緊靠鐵路西有一處龍山文化遺址:東西長30、南北寬10—20米。

城南60米、鐵路東140米為一漢墓群。

城南300米、鐵路東120米為一西周,遺址:東南長約100、南北寬約60米。

城南1080米處有一西周至春秋遺址。

城西南400米處山坡上是著名的長臺關楚墓群。一號和二號墓已經正式發掘,三號墓已被群眾破壞,出土了二件青銅劍。還有四個大型封土堆,顯系春秋戰國大型墓葬,尚未發掘。其中一人夯土已暴露,不斷有黑水淌出。

城東200米發現大量漢代板瓦和筒瓦,可能是大面積漢代居住遺址。

楚王城內經常出土戰國銅器、陶瓦當、陶片、蟻鼻錢和楚國“郢愛”金幣等。據民

《續修信陽縣誌》記載,有下列幾件:

銅碗(?):萬曆楚王城老農犁地獲二古銅碗(?)(可能是銅愛一類的器物)。

銅鏃:1921年楚王城出土三枚。

蟻鼻錢:1921年與銅鏃出。

去年,我們在實地調查中,採集到一件三稜銅鏃、二件戰國瓦當和許多戰國陶豆、陶罐殘片。我們還在楚王城西城牆上徵集到一塊楚國“郢爰”金兵,重25克,含金量就成以上。據說大雨過後,住地群眾經常可以拾到碎金塊。因此,他們把西城附近的高臺地命名為“曬金場”。我們從城牆斷面觀察,每層夯土厚10—20釐米,小圓夯的直徑約6釐米。根據以上調查資料分析,楚王城始建於春秋、擴建於戰國、延用至漢代以後。

楚王城西面和北面是寬谷深壑的十字港河流,東面距淮河不遠。城北250米發現龍山文化遺址,文化層厚達0.5米,採集到許多籃紋陶片和石刀等,說明四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大面積西周遺址內,採集到許多鬲足和繩紋陶片,說明西周時期此地居住面積已經擴大並逐漸南移。楚王城的內城很可能就是春秋時期修築的單獨的古城(負函).至今,四面城牆的遺蹟十分清晰,內城所在位置又是整個楚王城的最高點,很可能就是楚頃襄王的宮殿區。外城的擴建年代,也可能就是楚頃襄王以城陽為臨時國都的三年間。莊辛“亡羊補牢”的精神,不僅使楚國的歷史又延續了五十五年,而且在楚王城擴建的舊址上留下了“補牢”的歷史痕跡。


豫印


首先標題問的不對,信陽不叫楚王城,楚王城僅僅是平橋區的一個街道,至於其來源我就不說,和楚國有關!

信陽實際叫申城,沒錯,和上海一樣!但是信陽申城得由來是潢川的黃歇,也就是春申君,後人紀念春申君的出生地把信陽稱為申城!

上海是春申君的封地,所以上海也叫申城

對比下上海的申城自古就有了,信陽則是近代才這麼叫的!


春江花月夜丫丫


信陽,又名申城。它地處河南南部、淮河上游,東連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之地。 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結合交融,形成了其獨特的人文環境。


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為申伯侯於此地,故信陽又稱為“申城”。

公元前688年,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出師滅掉申國。楚國在此設置了直屬於中央管轄的地方政權——申縣、息縣、期思縣,並派出縣尹進行管理,這是信陽設縣的開始。

據民國《續修信陽縣誌》記述:“楚王城在縣北六十里,東臨平漢線,相傳楚王春秋屯兵處。城東西約四十丈,南北略長,基址尚存,東南面城濠寬十餘丈,深二丈許。”此城相傳為楚武王破申時所築,當時稱“陽城”。楚王城遺址,位於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境內,又名城陽城。


菜根漫譚


信陽楚王城,史書上記載的是楚武王破申後修築的一座屯兵城,無疑是一座軍事重鎮。另外,在戰國末年,這裡曾經是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即別都,當時稱“陽城”,“亡羊補牢”的典故由此而出。



漫步田野看風景


信陽地處秦嶺尾淮河頭,為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風景兼具南北,豫風楚韻,雞公山上有名句青分楚豫,氣壓嵩恆。信陽是古楚的一個直管縣,有楚城遺址,只能說信陽被楚國管轄過,受楚文化薰陶,有楚風。楚王城現在只是平橋區的一個街道,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是一段歷史,楚王城也不能代表信陽,所以這個提問有些不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