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得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

國內不少孩子正在緊張地複習準備期末考試,很多爸爸媽媽在咱們讀者家長群裡吐槽孩子的專注力,都“大難”臨頭了還是不能專心學習,有位媽媽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完全坐不住,就像椅子上有針扎一樣,拿出課本一個生字還沒複習完就開始坐立不安”。

原來這麼多孩子都有這個“問題”,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探討一下學習風格和專注力的關係。

首先為什麼我在“問題”倆字上打引號呢,因為其實很多孩子的專注力並沒有問題,這可不是我說的,課程中老師舉了個例子,一個相當常見的場景,“孩子學習時不容易集中精神,坐不住,但打起遊戲卻目不轉睛,喊都喊不走”,同時也解釋到,“這證明孩子的專注力完全沒問題,只是對學習不太感興趣而已”。我想這個場景對吐槽孩子專注力的家長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但知道沒“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啊,孩子依然一學習就一副左顧右盼,心不在焉的樣子,怎麼破?

這就引出了我從這門課程中得到的最大收穫: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得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早在1999年,美國“卓越學習研究所”(Learning Success Institute )的聯合創始人Mariaemma Willis出版了一本《發現你孩子的學習風格》(Discover Your Child’s Learning Style),書中指出每位孩子都有最適合自己,最能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效率也最高的學習方式。

200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對“學習模式”的研究中再次證實了這個理論,每個人的最佳學習方式是不同的,而最典型的有三種:視覺學習型(Visual)、聽覺學習型(Auditory)和動覺觸覺學習型(Kinesthetic)。

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得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

01 三種學習風格的特點

視覺學習型的孩子對刺激到視覺的東西比較敏感。比起聽故事,他更喜歡自己看書,自己用眼睛去“掃描”書上的文字、圖畫,上課有時也會不自覺的忽略掉老師所說的話,而是用眼睛去跟隨黑板上老師的板書。各種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者移動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抓住他的注意力,他可能記不住今天上學時好朋友都說過些什麼,但能準確地說出好朋友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褲子和鞋子。

聽覺學習型孩子更善於用耳朵來學習。他們對環境周圍的聲音很敏感,對聽過的故事記憶深刻,比起自己看書,更喜歡爸爸媽媽給他讀或自己大聲讀出來。在生活中往往是個小話嘮,習慣於把自己正在想的東西講出來(即使還沒有想好)。而在有噪音、嘈雜的環境裡,他們特別難集中精神。

動覺觸覺學習型的孩子則需要通過動手操作來幫助理解。他們喜歡小手工,小實驗,要理解學會一樣東西往往需要動手對它進行拆解、重建。他們很好動,所以在學校裡有點兒“吃虧”,因為他們是讓老師最頭疼的那類學生,上課坐不住,小動作特多。

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容易被不同的事物所吸引,如果學習方式和他的專注力側重點正好吻合,將會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解答數學題時,如果老師把步驟講解得非常細緻透徹、而且還提出不少相關或引申的問題讓孩子來回答,聽覺學習型的孩子就能很好地掌握理解;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越清晰,藉助的線段、圖形等可視化的類比越多,對視覺學習型的孩子就越有幫助;而動覺觸覺學習型的孩子則可能需要藉助一些可以動手操作的教具來幫助他理解。

其實學習新知識,擴大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但這種樂趣需要有一定專注度的投入才能感受得到,用和學習風格吻合的學習方式,孩子更容易專注,學習自然會越來越感興趣,成績也會越來越好。利用學習風格這一特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兩所小學把孩子進行分組,分別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經過3年時間,學生的畢業測試得分比往年有非常大的提升。

02選擇最佳學習方式

同樣的方法完全可以在家裡使用,很多爸爸媽媽已經意識到親子陪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平時也花了大量時間陪孩子學習、做作業,怎麼才能讓這些時間花得更值,也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呢?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你可以幫助他的是:

a 視覺學習型

鼓勵孩子學習時多把自己的思路“描畫”出來。思考同樣一個問題,只把步驟答案寫出來和用一些結構化圖形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路總結表示出來,對視覺學習型的孩子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同樣地,爸爸媽媽平時和孩子分析講解題目時,注意不要光講,而需要用畫圖的方式。尤其當家長覺得已經講過無數遍,可孩子還是一臉懵圈,急得自己要搭支架的時候,試試別的辦法,也許孩子的學習風格跟你的不一樣。你覺得非常好理解的方式,孩子可能覺得非常晦澀抽象。

平時給孩子買書時,也注意選擇有豐富配圖、顏色、圖文並茂的書籍;孩子閱讀時,也鼓勵他多使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來標註、記錄重點或者自己特別有感的部分。

孩子獨立學習的環境也儘量保持簡單整潔,避免其他事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書桌上鮮豔美麗的花,房間裡色彩斑斕線條複雜的圖畫等等,這些東西都容易讓視覺學習型的孩子分神。

b 聽覺學習型

對聽覺學習型的孩子來講,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因為現在的學習音頻資源實在太豐富,各種中英文故事、韻律、課程等等,都有音頻的方式,選擇很多。

家長平時輔導孩子學習時,鼓勵他多“朗讀”,學拼音學英文單詞時,大聲讀出每個音節;背古詩、讀課文時,有節奏有感情地多讀,數學題目看不懂時,也一字一句慢慢讀出來。

考試前複習功課時,比起讓他自己整理筆記,複習重點,家長花些時間和孩子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對要記要鞏固的知識點進行提問,討論,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獨立學習的環境也要儘量保持安靜,一些舒緩的背景音樂或恆定的、變化不大的噪音影響可能不大,但聽覺學習型的孩子對他能聽懂的聲音特別敏感,所以如果孩子做作業時爸爸媽媽在講話、打電話,或者開著電視機,對他來說都是蠻大的干擾。

c 動覺觸覺學習型

這種學習型的孩子對家長要求比較高,很多學習內容他們都需要動手搗鼓一番才能徹底Get到,這就需要家長給他提供很多學習“道具”,有時間陪他們實踐、甚至得大傷腦筋地去“折騰”出各種適合孩子的學法。

比如孩子很難理解區分圓形、方形、三角形的特點,那就讓他玩玩積木,把不同形狀拿在手上觸摸感覺一下;比如一些物理概念,“萬有引力”、“電阻電流”等對他來說特別抽象,不如就玩玩這些方面的桌遊遊戲,眼見為實;記不住地圖上各個國家的相對位置,索性就和他玩一玩地圖拼圖遊戲;對讀故事、聽故事沒興趣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把故事演出來,當導演給大家分配角色,臺詞,或者自己直接出演某個重要角色,這樣的形式能幫他更深刻地理解故事,體會到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

翻翻書、立體書、能刺激孩子多種感官的書籍是這類孩子的首選,各種遊戲更是幫助他們學習的利器。

這種學習型的孩子看起來很難搞,他們好動,不愛聽課,也不愛做作業做練習,但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力的一類,因為他們總是鍾情於探索和實踐,不喜歡紙上談兵。我們學生時代總有個別讓老師頗為頭疼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成為各個行業的精英,多半就是這種類型。

03怎麼知道孩子是哪種類型?

文章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咦,我還一直沒講該怎麼判斷孩子是屬於哪種類型呢?

成年人自己對自己很瞭解,所以不難判斷,比如我自己肯定是視覺型,我能想起好幾年前和朋友的一次聚會,誰坐在哪個方位,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場面感非常清晰,但當時大家討論了什麼,做過什麼就記得不太清楚了。

對孩子來說,取決於家長對他的瞭解和觀察。據我觀察,逃逃應該也是視覺型的,比如自從在學校學了思維導圖,他平時做作業、閱讀的時候都很喜歡用,我發現畫一畫對他的理解、記憶特別有幫助。

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得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

用流程圖分析數學題

想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得先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

用雙氣泡圖分析老虎和熊貓的異同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單一類型,而是幾種類型的混合,不過肯定會有一兩項佔優勢。大數據顯示,在所有人群當中,視覺型是最多的,而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裡,動覺觸覺型也不少。所以美國課堂裡特別重視動手實踐,他們教室的牆上也到處張貼著花花綠綠的各種圖表,甚至他們的課堂筆記,咋一看也是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方法就是針對動覺觸覺和視覺型的孩子,因為這兩類是最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