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嗎?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HaibinJin


魯迅先生的確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此話是“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中,大家可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找到。原文摘錄如下: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


細細探究起來,此話並非魯迅先生信口開口,而是當時新文化運動反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是那一個時代文代領導的普遍主張,也是漢字幾千年發展變革歷史中的一個片段和插曲,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所以對這句話不能斷章取義,而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

從更深遠的歷史來看,漢字發展有著自已的軌跡。漢字也在不斷演變進化。到了1915年新文化運動,舊中國開啟反傳統文化的大思潮。激進之士開始全盤否定自己的一切傳統文化,全力鼓吹西方的科學文化。作為承載文化的漢字,自是首當其衝。

幾乎每一位新文化運動中的領導者都對傳統漢字弊病深惡痛絕,從不同層面全力抵制。比如:錢玄同認為“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陳獨秀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劉半農認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 瞿秋白提出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甚至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儘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

魯迅正是在此時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他在《關於新文字》中寫道:“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 “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凡此種種,足見當時的文化先驅對承載著封建思想的漢字何其不滿。今天,我們回頭看,雖然在當時,其出發點是好的,雖然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有利於人們思想的解放,但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絕對的否定,對外來文化絕對的肯定,顯然有其侷限性。

即便從客觀上講,古代漢字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只為歷代王朝及上層統治階級服務;而漢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也確實難認難寫更難以普及,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傳承,正是依靠了漢字這一獨特的載體。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美麗漢字,其音形義三者美妙結合,本身就是中國文明和華夏民族的歷史沉澱和智慧結晶。其後,中國文字拉丁化運動,最終被漢字簡化所取代,可謂幸甚至哉!


人禾雜記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中,被收入《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原文開篇便是這八個字,魯迅先生繼續解釋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他還表示自己也是飽受漢字之苦的“受害者”,比如讓學生把“薑(即姜)”、“鸞(即鸞)”不偏不倚地寫進方格里,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來訓練,這不是瞎折騰嗎?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不止一次地提及漢字的弊病,比如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在《關於新文字》中寫道:“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在那個激進的年代,激進的魯迅先生為了救亡圖存,提高全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他認為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在全國去除繁瑣的方塊字,使用表音且結構簡單的拉丁文。廢除漢字只是他提出的眾多解救中國的方案之一,而這個方案,在今天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因為事實已經向我們證明,漢字生生不息,而且每個中國人都以方塊字為驕傲。

與魯迅提出廢除漢字的同時,方塊字的簡化工作也已經展開,新中國成立之後推廣的簡化字已經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同時也證明了方塊字不但不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反而是醫治文盲“結核”的良藥。

中國文字歷經數千年演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樣子,任何試圖開歷史倒車的人都是徒勞的。


國史通論


知行合一

玩世不恭的朱厚照把儒學巨匠楊廷和氣成了神經病,明君朱佑樘沒有想到自己英明一世卻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朱厚照,內閣首輔大臣楊廷和聯合文官集團試圖滅了皇帝身邊宦官集團,可是沒能如意目不識丁的閹人笑到了最後,楊廷和被迫告老還鄉了。

朱厚照這樣玩下去,寧王抓住了機會賄賂了皇帝身邊的八虎和文官集團厲兵秣馬準備造反,如果朝廷沒有賢臣猛將,寧王在唐伯虎的輔佐下學著燕王朱棣樣子再次政變也猶未可知。可是寧王運氣太背了,碰到了後世五百年內第一聖人王陽明,這位仁兄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的術術結合起來,創立心的哲學體系,注重踐行理論,憑藉手頭上空頭雞毛令箭和八百草頭軍抵擋住了寧王15萬兵馬,為朝廷調兵遣將贏得了時間,成就了一代聖人王陽明。

往事過千年,魏武揮鞭,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中國的文化傳承在方塊字的表裡之間,一筆一劃都是別有洞天,讓世界可以回味千年,可是複雜的結構和枯澀的語法讓同文館的翻譯們很難詞可達意,所以洋人也是盲人摸象看著想象,好在沒有出太大差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神秘主義的哲學講究格物致知,這種程朱理學進化而來的道理經王陽明演繹後變成了相對論的邏輯起源,你看到是否是你看到的,萬事萬物是不是無限可分的,我們對於事物認知需要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魯迅從本草綱目和千金方及傷寒雜病論中走出來,發現治好一個人很容易,卻治理不好一個民族和國家,在吃人的封建禮教下,每個人都是狂人想著要吃人,大染缸裡泡著阿Q和孔乙己,他們執念於死字有幾種寫法,每種寫法背後有什麼說法,中華文明的精華放佛就在著一勾一劃,浪費時間來奇技淫巧產生不了飛機大炮,作為醫生治重疾需要下猛藥動手術刀,於是漢字不死,中國必亡。



幹不了

胡適在北大的校園裡看著魯迅的夢魘,感慨這位中國的雨果真是刀刀見血封喉,新文化運動與守舊派正在進行論戰,首當其衝也在於文字與語言的更新,胡適在思考如何做好這個演講。演講對於大學教授來說是手到擒來的事情,那個時代沒有電腦和手機,一切都要靠博聞強識,胡適講到白話文的好處的時候,有學生提問說古文也挺簡單意駭如:子所不欲,勿施於人。胡適用白話來概括,只有三個字:幹不了!獲得了無數的掌聲和認可。諸如此類的辯論還有很多,自從倉頡造字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書同文,進化文字千年到現在為止,士農工商井然有序,改革文字就是革除傳統和人心。沒有對天朝上國的意淫,大家務實學習西方提高自己能力保家衛國。



一彈戲牡丹 一揮萬重山

一橫長城長 一豎字鏗鏘

一畫碟成雙 一撇鵲橋上

一勾遊江南 一點茉莉香 灑

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夢長

古今如一龍鳳凰 黑眼黑髮真善良

宮商角徵羽 琴棋書畫唱

孔雀東南飛 織女會牛郎

深愛這土地 絲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黃 子孫血一樣

一彈戲牡丹 一揮萬重山

一橫長城長 一豎字鏗鏘

一畫碟成雙 一撇鵲橋上

一勾遊江南 一點茉莉香

灑下床前明月光 上下千年一夢長

古今如一龍鳳凰 黑眼黑髮真善良

宮商角徵羽 琴棋書畫唱

孔雀東南飛 織女會牛郎

深愛這土地 絲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黃 子孫血一樣

讀懂千年金鉤銀畫樣

習慣了故鄉白米麵或湯

一杯清茶道漢唐 妙筆丹青畫平安

宮商角徵羽 琴棋書畫唱

孔雀東南飛 織女會牛郎

深愛這土地 絲路到敦煌

先人是炎黃 子孫血一樣


唐俊龍55398571


魯迅還真說過這句話,只不過如果單挑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原文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
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原文是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有些地方似乎有點違和,不過大體意思還是能理解。

其實魯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推行平民化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

但是這段話中魯迅認為,古人傳下來的“

把字工工整整的寫進方塊中”是一種壓榨,四四方方的方塊彷彿是一座紙上的監獄一般,禁錮了人們自由的靈魂。

僅僅學這個“方塊字”就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功夫,魯迅覺得沒有必要,引申來看,甚至覺得橫平豎直也算對文化的一種禁錮,不如“無規矩裸奔”,隨意寫出來,大家能看得懂,就足矣。

開始說僅8個字,有點斷章取義,看完前後文,似乎仍然覺得魯迅先生的這個思想“矯枉太過正”,

真的有點不可苟同

如果非要在這份觀點前強加一個理解的話,那麼只能說那是一個崇尚自由、衝破舊思想到某種極端境界的時代,似乎一切違揹人類本身意志的習俗抑或是文化,都是糟粕,應該摒除,學習西方的自由主義。

有過留學經歷,似乎將中國近代的落後刻意的附加到任何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習俗上

,因此有這種言論是可以理解的吧(強行理解)。

從這個觀點引申來看,似乎使用筷子也是一種束縛呢,小孩子學習使用筷子都要學好久,不如一開始直接下手抓,天生就會,不需學習,把這功夫用來學習其他豈不是妙哉。

記得世紀初做過一份投票調查,大意是“誰是最偉大的作家”,魯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一點深表贊同,畢竟在那個年代,太需要魯迅精神了,個人對魯迅先生也非常敬服。

但時代與時代的思想是不同的,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那個時代文人的思想,也難免有緣木求魚的感覺。


小屏窺人生


首先魯迅說過這句話,但我不認為魯迅所說的“漢字”是我們現在的中國字,魯迅所說的“漢字”是指“文言文”。辯證的來看,魯迅是提倡白話文的,也帶頭寫了中國近代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如果魯迅所說的“漢字”就是指“中國字”的話,這不矛盾嗎,魯迅的《狂人日記》又沒有用英語、法語、俄語等外國語言去寫,所以魯迅所指的“漢字”是指當時的白話文。

其次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去看魯迅說的這句話,當時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一個時期,新文化運動為什麼會興起,簡單來說先是被外國人打醒了,然後看到外國的文化原來這麼通俗易懂,而我們的文言文受八股文的影響,全是“之乎者也”,不光枯燥乏味還不利於傳播,所以開始提倡白話文

當然,我現在也很喜歡讀古代文言文的書籍,我也不贊同把文言文全部摒棄,但請大家明白,這只是現在的我的看法,這只是現在的我基於當今社會環境的看法,如果將我換到當時那個歷史情境,為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我也會去提倡白話文。

最後,我希望在科技這麼發達、發表言論這麼方便的今天,每個人再去評價人或事的時候,一定要走進去再去評價,最起碼瞭解當事人的社會生活環境,最起碼瞭解完事情的始末,切忌用第一眼的主觀意識發表看法,否則的話,我們就成了腦殘的噴子。


弘傳定瓷


魯迅說這話的時候,正值國弱民貧,中國被西方國家欺負得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尊嚴。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求救國方法的過程中,難免就會誤入歧途,把國弱歸咎為書寫系統的差異。其實從統計學來說,他們的樣本量是不夠的。西方和中國,只有兩個樣品量,只是剛好當時的中國弱,又剛好中國使用漢字而已,根本說明不了問題。

現代大量統計證明,文盲率只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相關,而和使用的書寫系統無關。我國臺灣、香港直至今日依然使用繁體字,文盲率和使用拼音文字的發達國家無區別甚至更低。在國際學生能力測試 PISA 中,前幾名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香港,臺灣,澳門甚至日本都是使用漢字的(新加坡主要用英文,但也有華文教育,日本是漢字混用)。按單個城市算,上海也排在過第一。在反映語言能力的閱讀理解一項中,自詡韓文是世界上最優越文字的韓國排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後面。亞洲四小龍裡,香港臺灣就是主要用漢字,而且是繁體字的地區。這也沒有阻礙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的 GDP 成長速度,也沒有被漢字的使用阻礙。所以結論是,當年文盲率高是國弱的結果,而非原因。原因和結果反了,魯迅自然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下面我要提出,不但魯迅的提法完全錯誤,而且實際情況正正相反:漢字若滅,中國必亡!大家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型不會隨著音變而產生變化(除了簡化字運動,下面說)。拼音文字最大的弊端就是,雖然說可以我手寫我口,但是隨著發音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漸漸拼寫就和口語對不上了。這時候只有兩個選擇:修改拼寫方式,或者保留古代拼寫、學習複雜的發音規則。前者的代表就是意大利語西班牙語韓語這些,後者就是英語法語了。無論哪個方案都不完美。前者雖然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重新讓拼寫和語音達到一致,但是卻割裂了方言和古今的互通性。後者就完全違背了使用拼音的初衷,文和言還是沒法一致。舉個例子,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都是羅曼語,都有拉丁語這個共同祖先,自然很多詞彙都是同源的。比如兒子 filius 變成 figlio (意)hijo (西)。從外表看,figlio 和 hijo 已經沒有什麼相似度了。正如粵語台山話把“子”讀 doi, 和普通話 zi 用拼音表示完全不同,但把漢字一寫,就一目瞭然了。再比如韓語。400年前的韓語發音和現代很不同。比如“中國”,在古代朝鮮讀 tiung gwik, 現在讀 Jung guk 。所以韓國人不但看不懂漢字文獻,連看自己韓文的古代文獻都看不懂!而英語法語更奇葩,為了保持文字可以不變,必須把發音一個個記憶,保留了很多不規則的拼寫。比如 knight, debt 裡面的不發音字母。法語的詞尾基本不發音。

使用拼音文字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歐洲。語音變化後,各國就造成語言不通,文字異型。本來同一個民族的,比如德國和荷蘭,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漸漸就產生了隔閡。隔閡慢慢就變成了民族意識。所以西方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定程度上就是基於拼音文字產生的!秦始皇2千年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漢民族幾千年以來的身份認同可以說就是漢字承載的。否則現在如果粵語閩南語官話全部寫拼音的話,先不說是否實際可行,但文字異型必然的後果就是產生民族意識,最終走向分裂,變成另一個歐洲!

最後說一下繁體字。繁體字的字型是漢朝隸變後保持穩定了2000多年的字體。我國香港臺灣還在使用。現在兩岸字體分歧,可能會導致民眾隔閡進一步加深。作為大陸居民,應該寫簡的同時也要識繁。尤其是相帶信息技術發展,漢字最大的缺點:難寫,已經徹底解決了。所以只需要認識,就能保持千年文脈不斷,保持南北兩岸互通。

所以說,漢字不但不能滅,而且還要長期保留保留。滅漢字者等同叛國!


ray46385414


魯迅先生是那個特定時代,激進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個年代說出這樣的話,是進步的思想,值得肯定。漢字的文化底蘊不在於字的表象,更多的是其所傳遞的中華文化。側面理解,腐朽的封建文化不滅,中國沒有出路。當時的時代背景,需要魯迅先生這樣的人,話語一出,猶如驚雷滾滾,驚醒世人,切勿不知變通,循規蹈矩,步亡國滅種之後塵。


吾心可比明月高


謝謝,對漢字的研究,特別是篆體到金文,金文到甲骨文,這個大的階段,由於文字掌握在少數卜者、貴族手中,使得知識變成奢侈。同時,這個階段的漢字保留了中國以前的科學、技術、藝術、文學的諸多成就,又使得學習漢字並非只是為了交流,而是為了傳承這種文化、思想、甚至思維的方法。所以,漢字變成高深的知識,甚至哲學。在中央帝國高高在上幾千年後,陡然發現諸夷的科技文明超過華夏,這是令諸多精英不能接受的,可事實又在那裡。究其原因,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字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魯迅先生所說,目前看來仍然是個大問題,以甲骨文為例,目前為止,認識僅幾百個字,國家獎勵10萬解讀一字,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在於,我們不是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文字,比如,對甲骨文,看到刀就想到殺人,看到示就想到祭祖,這與長期的誤解有莫大的關係。筆者很憤慨這種教育方法,難道創立燦爛的華夏文明的老祖宗會為了殺人放火造字的麼?絕對不會。這些誤解充斥各大字典、學術論文、考古發現,令人窒息。所以,正確理解魯迅先生的話,對當下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伯爵227998672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這種談滅論亡的舉動有些不靠譜。

漢字是一種溝通表達方式是語言工具。凡埋怨工具都是自身有問題。即便漢字筆畫很繁瑣我們可以改革根據時代需求與時俱進,從五千年文明來看自古漢字一直字體字形書法也在演變…自身對文字存在偏見就高舉“什麼滅,什麼亡”這些行為實在不理智有過激的論調,行徑比喻有些極端?

有如你身為漢人因看不慣某些人,就把整個漢族給概括定論甚至不惜代價去做漢奸。這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

魯迅先生我以為是一個很理性有智慧之人,對文化領域和民族與國家是有建設性作用的,但從這些言語和行為來看其實不然,也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情緒波動者完全不冷靜沒有理智之人。很多名人的人格質地已知不如不知好,知得深反而大失所望...


代用名


民國時期,中國文盲率高達95以上,絕大多數人目不識丁,民智不開,愚鈍不堪。知識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都在積極地尋找原因,希望找出解決的辦法。人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字難認難寫,因此簡化漢字的呼聲很高,極端的意見是取消漢字推廣國際語或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魯迅大概屬於後者,所以才說出那八個字。當然是極端的意見,但目的是好的,都是為了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態,故我們不能糾纏這件事對魯迅說三道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