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外打桌球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乒乓球迷們一般都知道,中國乒乓球的傳統優勢就在於輕巧靈活,發球、接發球、發球搶攻相當厲害,主要打速度而不是力量,所以我們的世界單打冠軍一開始幾乎被直板正膠快攻打法所壟斷,從容國團到劉國樑,大都如此。

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馬文革、孔令輝、王勵勤、劉國正等人開始,中國隊的風格才逐漸開始向兩面拉弧圈的打法靠攏,而這,向來是歐洲人的風格。

由於身高臂長,體能充沛,歐洲乒乓球運動員大多采用橫拍兩面反膠的弧圈打法,優點是相持好,力量大,退臺對拉有巨大優勢。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但他們的缺點也很明顯,簡單點說就是前三板球大多很粗糙,經常被國乒選手在近臺三兩下便解決了戰鬥,壓根就來不及退臺,空有一身拉弧圈的本領卻用不上,只能乾瞪眼著急而沒辦法。

不過隨著乒乓球歷史的發展,東西方的技術也在慢慢的交融。有些中國運動員的風格開始像歐洲人,有些歐洲運動員的技術也開始像中國人。

比如本文今天要提到的1999年荷蘭埃因霍溫世乒賽男單的一場半決賽,明明是一個歐洲人和一箇中國人的對陣,但看起來卻像是兩個中國選手之間廝殺。他倆後來都以世界單打冠軍的榮譽而名留乒乓青史,其中一個人大家很熟悉,叫劉國樑。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而另一個人的名字,叫施拉格。

施拉格是中歐小國奧地利歷史上最偉大的乒乓球運動員之一,他出生於1972年,比劉國樑大了4歲左右,但成名卻很晚。1999年之前,施拉格只拿過一些小公開賽的冠軍,到27歲才終於在三大賽之一的世乒賽上殺入男單半決賽。

那年的他已經有27歲,再過個一兩年就可以被稱作是“老將”了。而劉國樑當時雖然才23歲,卻已經是奧運會和世界盃的男單冠軍。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施拉格之所以會大器晚成,首先是因為奧地利國的乒乓球基礎薄弱,所以他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獲得一個不錯的訓練環境;其次是因為這哥們兒訓練經常偷懶,連體能訓練都經常缺席(他隊友說的),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施拉格耕耘得少,成績自然也少。

但是我們也經常說一句話,叫“懶人有懶福”。正因為訓練少,所以施拉格也收穫了兩個意外的驚喜:一是他的身體狀況保持得不錯,所以人家27歲開始走下坡,他卻是27歲剛有所小成;二是因為身體訓練得不多,所以施拉格不得不鑽研一些別的辦法贏球。

結果他鑽研什麼呢?向中國人看齊,研究發球、接發球以及發球搶攻等技術!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所以看施拉格打球的套路,幾乎和過去的國乒選手一模一樣:發球水平高,對方經常會直接吃,或者接高然後被他搶攻;近臺進攻凌厲,防守犀利,但退臺幾乎就只能放高球了,而且正手動作嚴重變形,和前三板搶攻時候的他判若兩人。

不過施拉格畢竟是在歐洲長大的運動員,所以他的身上也帶有很濃厚的歐洲範兒。最突出的表現在於他的反手比當年大部分中國人都要強,近臺能搶攻,中遠臺還能反攻。

另外作為橫拍、反膠選手,施拉格並不會和劉國樑等人一樣一退臺就幾乎玩完了,他還是可以比較從容地放高球以及轉進攻的——這種球對歐洲選手而言是常態,施拉格也不例外,但也僅限於此。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你若指望施拉格能和佩爾森、格林卡等人一樣在中遠臺對拉弧圈球的話,那就有些困難了,退臺後施拉格的正手幾乎就是個“分解動作”,主要任務是把球打上臺,質量的話確實比歐洲其他選手都要差很多。

1999年世乒賽四分之一決賽,施拉格是3-2打滿五局全力拼下了世界盃單打冠軍普里莫拉茨而晉的級——老普是個打相持的選手,而且接發球也很好,不過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些(他比施拉格大3歲,當時已經三十而立了),所以沒能過施拉格這關。

接下來半決賽,施拉格就將與中國當年最傑出的前三板選手劉國樑對壘了。究竟他倆誰能佔得上風,挺進埃因霍溫世乒賽的決賽呢?

連載未完待續……

原標題:《乒壇二十四年(212):施拉格,一個晚熟的乒乓名將》

這個老外打乒乓像極了國乒!但大器晚成,27歲才殺進世界大賽四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