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既然這麼厲害,爲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

萬事娛樂


我們都知道,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源之所在,雖然易經有著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千百年來,它的智慧哺育著我們一代代華夏子女...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易經對於現代人卻很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對易經有著錯誤的偏見,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的,是一本算卦書,他們認為易經頭到腳壓根就是迷信書,往往都是避而遠之。

每每我看見這樣的言論或行為,都令我無比的痛心疾首。可悲我優秀的傳統易經文化被誤會,又可嘆我們當代人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想再次發聲,為易經正名,給那些對易經存在認識片面性的群體科普一次。

關於《易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衍生著作也是百花齊放。

有人說《易經》是反映曆法的,譬如遠在古代,就有專門管理天文曆法的官職,叫做司天監,說的正是由易經知識結合天文確立的歷法。

有人認為《易經》是用來占卜預測的,如“八卦定吉凶”之說。而且,夏、商、周時期國家均專門設立占卜的官員,遇到重大決策時以此來判斷吉凶禍福。

有人認為《易經》是用來一本軍事政治書,比如古人根據易經研究推演出來的各種軍事陣法,知名的有八卦陣、鴛鴦陣等,除此之外,古人還用易經的占卜預測功能和哲學思想輸出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

有人認為《易經》是一部醫學著作書,易經所講的陰陽和合之道以及其它方面的易學原理和中醫是相通的,古代更有“不知易不可為醫”的說法,都說明了易經與中醫的緊密聯繫。

還有人認為,《易經》是反映數學的,如德國的萊布尼茲在1716年就指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中蘊含著二進制原理”。

我告訴大家,這都沒有說錯,這就是易經。跟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一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與此同時,我還想用一組數據統計結果來說明,易自伏羲創立以後,是從古至今研究人數最多,研究延伸字數最多的一部經典著作,成為儒家、道家、方士爭相研究和闡述的對象;即使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也要把《易經》保留下來。後世的歷法、占卜、星象、風水、八字命理、相法、軍事、醫藥乃至於人文哲學的研究,莫不以此為基奠。其充滿的智慧不僅深刻地浸染著中國的文明,而且對西方的科技和人文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乃至於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一本必學書,易經是我們人類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必讀書,這麼說一點都不過分。

它超乎一切宗派。儒家從自己的角度去闡釋它,它就是“儒家易”;

佛家從自己的角度去發揮它,它就是“佛家易”;

道家從修道的角度去研究它,它就是“道家易”;

......

追根溯源,我們從根源上再來探索一下《易經》是什麼?

據《易經繫辭下》中記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同樣類似記載的還有《三皇本紀》

在正史《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通過上面的古文獻記載,我們看到易經最初是在人文始祖伏羲氏發明創造的。易經在產生之初就是為大眾服務的,原始部落時期可以用它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比如通過觀察天文星體的位置來確立時令,看看最近該種什麼;又比如今天準備出去打獵,要看看有沒有雨;又或者有新人要結婚了,看看哪天是良辰吉日等等。

總而言之,易經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古人總結出的一套抽象而又具體的宇宙觀和方法論,說白了易經就是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的總結自然規律而成的一部經典,用於指導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精神生活,讓後人可以少走彎路,趨吉避凶。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階級的產生,易經就成為了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統治階級(即帝王)用易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目的是為了順應天下大勢,鞏固政權、強盛國家。

《易經》是用卦象來反映和認識整個宇宙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書。是中華文明獨有的認識自然和社會運行規律的知識體系,再進一步精確的話就是用一張“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作為運算核心來揭示這種規律和方法論的。

所以說呢,我們當代人要好好學習易經,享受古人留下來的易學智慧帶給生活的便利,我們也有必要將這種優秀的傳統易經文化傳承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也能體會到這種福慧。


我的黃曆


易經太厲害了!把他當教材,那那是對易經最大侮辱。

周易到底有多厲害?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大道之源。

1,周易是中國文化總綱,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文化。

2,易經建立的哲學體系,包含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超高思想內涵,比西方早了2000年。

3,易經最早使用了二進制法,西方人更加易經創造出計算機。

4,易經用數學方法預測吉凶,占卜未來,十分精準。

5,易經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奇門遁甲,五行八卦,都是超級無敵。以諸葛亮為例,八卦陣,木流牛馬,

6,周易之前,還有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前兩部已經失傳,如果不失傳,我們現在統治全人類問題不大。

7,易經基礎上衍生出道家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5000年的政治智慧,管理藝術源頭。現在很多500強都採用易經當做管理教材。

8,易經學好了可以逆天改命,做生意賺大錢,做學問快出名,做什麼成什麼!

易經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如果把他當教材,矮化到一般知識的地位上,是對易經最大侮辱,是不敬祖宗。

易經的學問太過博大精深,一般智商的人根本讀不懂,現在讀懂易經的人太少了。向孔子,諸葛亮,王陽明那些讀懂易經的人,哪個不是做出了撼天動地的大事。

抱歉,實在編不下去了,如果攢夠100贊,我就繼續編。


歷史知事


首先問一下偉大的事物是否一定要進教材?

第二易經歷害嗎?

答案勿庸置疑,所有否定易經地位者都是無知者無謂。

是的你只要信口雌黃,人云亦云說易經多麼不堪,我就可以把你定義為無知者無畏,無論你什麼樣的身份,是什麼所謂的學者教授還是什麼職稱。

為什麼?

因為整個文明奠基在此,儒釋道,我們的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你今天能站在這說話,都是奠基於此。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的地位,今天仍然沒有動搖。

即使在今天這樣的社會,創造這樣的一套系統,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收起你的淺溥。

下面回答一下為什麼沒有進教材。

實際上易經就在教材中,論語,諸子百家,都有它的倩影。

沒有真正地現身在於不具有普適性,因為時代不同,古人十四歲要背幾十萬字,今人怎麼做到呢?

但是不排除文化迴歸之後,將在教材中顯身,三字經不就有曰連山,曰歸藏,曰周易嗎?今年中央四套不就有易經專題歌詠會嗎?這不就是主旋律嗎?





袁天罡奇門遁甲號


首先《易經》本身就容易和《周易》弄混 。《易經》分三部,夏的《連山》,商朝的《歸藏》和周朝的《周易》,前兩部據說失傳了,所以我覺得樓主應該說的是《周易》。

如果當做每人必學的教材顯然是不合適的。《周易》很深奧晦澀是人所共知的,每人必學的階段應該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吧,學校的老師都弄不明白的話,教學生更不可能了。

從創作背景和內容來看,《周易》揭示事物規律分析歸類再進一步發展所謂的預測未來,這裡涉及到哲學等問題,我還記得高中時期是沒有哲學課的,只有到大學才有(其實哲學這東西沒有人生經歷是根本玩不轉的,就拿最近幾年大火的研究對象王陽明來說,龍場之前他都經歷了些什麼),即使放到大學,哲學也是最難的一門,所以涉及到這些,就沒有普及性了。


小黑胖子1985


樓上的都回答了些什麼鬼?

有水平的回答的太深奧,專業是專業,術語太多,祈求普通老百姓看得懂那是笑話。

低水平的瞎回答,還得了不少的贊,我眼睛都快掉下來了有木有? 本來只想潛水的我真是看不下去了。

1、 易經既然這麼厲害......那麼他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 開頭問的那一句我不管提問者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我都直接理解成就是個貶義詞,既然這麼厲害,卻沒進教材,表達的是提問者對於易經表達一種“徒有其表,根本沒有那麼神”的真實想法。

回答者幾乎沒看出,或者直接忽略掉了提問者這句話的含義,只有極少數人問易經為什麼厲害,我把他先摳出來,單獨回答一下這個“易經到底厲不厲害,厲害在哪”的問題。

首先一個思考題,我問你:電厲害不厲害? 回答:厲害,沒有電,看不了電視,玩不了手機,燈泡不會亮。

看,你們回答的是“實際應用”這個層面的,而關於電本身層面的東西永遠都是閉口不談看似虛有其表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待易經,都認為他虛有其表的禍根。

2、易經有沒有“實際應用”這個層面的東西?當然有! 就說一個離我們日常生活最近的應用,易經裡面的八卦圖象與二進制高度吻合,而二進制又是計算機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簡單的說,就是沒有這玩意就沒有我們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

(我剛剛看到有人吐槽這個陳年老梗,凡是吐槽的人,肯定沒有研究過它們兩個的關係。也許二進制的創作者真沒有看過易經,但二進制的思維跟易經的思維是一致的。)

但是問題又來了,當我問你電腦厲不厲害的時候,正常人都會說厲害,但我問你二進制厲害不厲害的時候,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回答不上來,因為很多人都不瞭解它。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瞭解,導致很多人根本就認為他們兩個沒有任何的關聯性,但如果你實際的去研究它們,你會發現他們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

可悲的是中國人早就發現了這種“語言密碼”,卻沒很好的在實際應用當中發展,給外國人捷足先登了。

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的海森堡、丹麥的波爾、美國的楊振寧、李政道,把科學研究和發明的成果都歸功於《周易》,都公開聲稱受到《周易》的啟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世界14項重大科研成果中,有12項源於《周易》。

另外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具體描述了。 所以,易經厲害之處,根本就不在於易經的本身,而在於人們怎麼去通過他去實際應用。

易經就好似一位做好事從不留名的大善人,極容易被人遺忘。甚至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善人,最後還被誹謗成惡人。這在現代社會根本屢見不鮮。

人們總會用自己可悲的科學知識,去否定一些看似荒唐的事物。殊不知當自己話說出口的時候,就非常顯示自己的無知。

3、 易經和教材 易經很早以前就列入教材了,古代科舉必考,根本不存在“為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的這種說法。

現代教材有沒有易經的相關知識?當然有! 比如我們語文課本里的很多成語:承上啟下、七上八下、亢龍有悔、見龍在田、飛龍在天、自強不息....... 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在小學中學課本里可以說隨便就能翻一大片,你能說沒有列入教材?

學校裡關於易經的內容要麼是零零碎碎的,要麼是其衍生出來的內容。

為什麼不把完整的易經拿出來教,是因為易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應用思維,比如我想學P圖,有現成的軟件的大前提之下我犯得著去學習怎麼去製作P圖軟件嗎?

這就好比明明提手就能摘到的蘋果,我偏偏要通過爬樹來獲得,費力不又討好。

要知道,易經本身就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知識的產物,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這一點。


我叫慕紫塵


說易經厲害的,請給我們指教一下,易經到底厲害在什麼地方?能不能具體給出易經厲害之處的【實例】?

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事蹟,真真切切的例子,要真實的,不要玄虛的。比如,易經是怎麼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能不能給出一個易經與經濟發展指數的表格?再比如,易經指導或者推導出具體哪項科學技術發明?二進制那是幾十年前就闢謠的東西,就不要再拿出來說了。只要你說出易經與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發明有關係,我就服你。請你現在證明吧。比如,可以拿易經推導一下《元素週期表》嗎?請你推導一下吧。《人類科學技術史》列舉了3600多種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科技發明,其中中國的有幾百種,請你在裡面找出任何一個發明,證明它與易經有關係如何?如果不能的話,也不要"重大科技發明"了,普通的科技發明也可以啊。任何一個普通的科技發明,哪怕是發明一隻襪子,發明一隻新式的自動鉛筆,也是可以的,只要證明易經與這些發明有聯繫,我也算你贏,如何?你不會一個都拿不出來吧?

上面是物質文明,你可能會說,易經對物質文明沒有貢獻,但是對精神文明有貢獻,那麼,請你也具體證明一下,具體的拿出一個事例出來如何?比如,易經對現代文明社會制度的貢獻,或者對法律的貢獻,請你證明一下。如何沒有,你憑什麼說易經對精神文明有貢獻呢?別扯什麼易經是"宇宙的大智慧",那是鬼話。既然易經蘊含"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應該給人類社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不是神神叨叨。如果做不到,我們憑什麼承認你有什麼"大智慧"?

易經無非就是一部算卜的書,含有一點樸素的哲學思辨,無論如何,都談不上什麼"大智慧"。一部初中生都可以搞懂的書,你說它如何如何之厲害,莫非你還不如初中生?


懷疑探索者


一、淺談易經

易: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代表陰陽。經:經驗,規律。易經就是陰陽變化規律。

易經的創立在思考方面的順序:先有天地,再有萬物,先有自然規律,後有人文哲學。

人事萬物都要順著天地自然規律發展,比如生物生長順應著四季,而且變化呈現週期性。因此能夠發現這種週期變化規律,狀態,那麼就可以預測下一個狀態。六十四卦就是對這種週期變化的總結細化,是占卜的基礎。占卜,預測,是為了對後來狀態有所準備,更好應對,趨吉避凶。所以占卜,是易經核心功能之一,只是人們對命運,對占卜的態度太複雜,才有了不休的爭論。對結果正確與否的過分要求,導致了人們對學問本身的質疑。占卜結果大致的正確性,保證了它幾千年的生命力,有那麼多人痴迷者,但它結果並非100%,除人為因素外,學問本身理論證據也是飽受質疑的本因。它的魅力,就在這種模糊和爭論中,坎坷地流傳至今。

正因為人也是萬物之一,是自然規律的產物,所以本身也表達著這種規律性,這種陰陽變化的狀態和週期性。因此將人的狀態和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去匹配,得出了人和天地狀態的感應,能感受和衍生很多人生智慧:天人合一,亢龍有悔,物極必反等。說它是群經之首,當然沒錯,後面諸子百家,無一不是從自然運行規律中體會我們人類社會的現象。這才有了孔子,曾仕強等人從易經中套解出來的人生智慧。

容易一詞:容 是包容,符合,易 就是易經易理,符合易理,一切就順調了,就容易了,因為那就是自然規律,不以人意志為轉移,不以你的認知和情緒為轉移

二、淺談曾仕強講解的易經

1、談及易經,人們最初普遍認為它是預測占卜,算命數術的書,對於算命類,眾口難調,偏見過重。研習者難以發揮。而曾仕強注重人文哲理方面,這改變了觀眾對易經的固有看法。

2、易經先有天地,再有萬物,先有自然規律,後有人文哲學,自然規律的內容枯燥晦澀,難懂,人文哲學更容易發揮,結合生活現象容易講的生動,曾仕強可以作為大眾瞭解易經的啟蒙老師,但並不代表比較嚴謹的易經學術

三、淺談易經的後路

社會陰氣,戾氣太重

對於權威科學數理化生,定理公式就在那裡,上過大學的人該知道,這些東西也不好學。

科學界的質疑和問題,能解決一個都是天才,用諾貝爾,wolf,圖靈獎去肯定。

你可以自由想象,但解決結果必須論證驗證才能通過。

然而易經,本身就已經有殘缺,換句話說公式有缺失,而且本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需要抽象思維,也有模糊性,留給人自由發揮的空間太大,很難統一,目前也沒有權威,所以這樣的問題一提出,我們都迫不及待很認真碼字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尋找存在感,參與感,說不定還能獲得幾個贊和收藏。但是對於數學,物理,化學等有關問題,有人敢問津嗎,你敢用它的語言微積分等來證明嗎,要燒死多少腦細胞還不一定有結果,過程何其難也,門檻何其高也。對於這樣爭論不休的學問,且不說他有用沒用,務實之用還是無用之用,一旦上到課本,誰都要發表一下觀點。不過這也可能是好事,不拿到桌面上來談,不去正視易經文化,正視我們的問題,總是一副高深莫測的姿態,怎麼推動它的發展。

你覺得是大學生群體的力量強大,還是那些熱愛易經一門心思找古籍找師承自己鑽研的個人,小團體的力量強。我們沒有正視它的作用和缺陷,沒有正視我們自己的態度,如此謹慎,如此小氣,才導致它今天依然是這幅殘缺的面貌,如同流落街頭的手藝。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一個團體,真正正視它的存在,正如當年李小龍正視傳統武術一樣,推進對他的認知。還它一副本來面貌,還它一套基礎理論,然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和認知,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它的占卜,占卜結果,看你的態度,不論肯定還是否定,它總是它,是道,是規律,很安靜,你或許會要受它影響,因為我們只是他的產物,生在三界中,長在五行內。


鑫森淼炎垚C


家庭環境自幼接觸~我屬於子承父業,父親研究已經三十餘年。如今年紀大了,很希望我能學得一二,不為他人,自當自己將來能有用到之處,不至於再去求卜問卦。對於易經為什麼不當教材?只能說你孤陋寡聞,還沒達到那個層次,北大~浙大~湖南師範都有,還有很多大學是當哲學課來講。


因為自己在這樣的氛圍中,自小在家聽得最多的聲音,便是銅錢於掌股之間相互交戈,三五聲之後,迎來的是一陣金屬鋪灑在瓷盤裡的清脆,至此一爻列位。待這樣六次金瓷交戈之聲落下,易象之卦也隨之產生。


   然而這只是第一步,得卦後第二步是裝卦,俗話說就是給他穿衣武裝起來,讓裡面的信息顯現出來。比如要納六甲,六神,世應變化,退進之術。。。大運小運流年,在這其中,再配合日主的天干地支,詳細分析在大運中的強弱興衰生克之象等等。同時輔以古代典籍述術卦辭,這樣便比較精確和詳盡的得出結論,這是易術中普遍使用的六爻法,更多精細之處,有機會再講。   

當然還有四柱,還有算數的梅花易數,還有摸籤的玄關秘鎖。易學之中,斷易之法紛繁複雜,但是又相互貫通,其中的易理是不變的。


   這是我現在看的書

說子承父業,那就介紹一下我的父親,家裡一致的評價是一個心直口快,喜歡鑽研的古板人,為此也得罪很多人。研究易學已整36年,直至今日,也能說有所成就。為此至今不忘數落我媽當年是怎麼反對他的,怎麼把他用筷子做的籤都掰斷了,來阻止他研究易學。   

找父親看卦的人有從政的黨政一把手、校長、局長啥都有。有經商的,以房地產開發商和開飯店的居多。徒弟也是收了一籮筐,出類拔萃的也就一兩個。再早幾年年易學還沒有這麼大行其道的時候,父親看卦是要排隊的,隨著近幾年易學的興起,會的人也多了,而父親也已古稀之年。兒女成人,易事便不是他的主要任務了,凡是來看卦的更多的推辭了之。   

代替的是培養下一代,就是我。說來也是,我自小學他就開始教我背六十四卦,當時課文都背不過,但是這六十四卦卻滾瓜爛熟。隨著自己的長大,也叛逆了,高中大學都是在外地上學,學易便也無暇顧及。開始享受自己所認為的生活,直到父親的一次生病,看到父親白髮、皺紋,遲緩。才意識到父親從小對我的期許,到現在我還不能完成,畢竟他研究了一輩子,要是不能承襲下去,自己可能也覺得遺憾。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他是古代先賢總結勞動人民智慧的一本書,是一本唯物主義著作。就想我們二十四節氣一樣的道理,到現在還在指導我們農作。乾剛坤柔,乾為天,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的先天八卦乾坤震坎艮巽離兌代表父母和子女。同時有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巽為風,離為火,兌為沼澤,六十四卦又將這些地理環境演化出八種狀態。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一維空間,而時間就是天干地支,是二空間,再加上人這個本體,經過縝密推算,得出屬於三維甚至四維的結果。可以說是一個反向推導的過程,所謂在天成相,在地成形就是這個道理。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我爸並不是這麼給我講的。他講的晦澀難懂~我聽夠了😓

但為什麼周易本身這麼科學,確在很長時期沒,沒得到正統。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在古代是帝王術,普通人也接觸不到,到了現代很多人學得一點皮毛就開始自稱大家,或者上街坑蒙拐騙,嚴重損毀易經的名聲,一時間也被人所不恥。

在此我想說,如果你對某些事物,不瞭解,但是總是道聽途說,或者超出了你的理解。請先不要急著否定他,把他拿出來研究他,那時你才有資格批判。

凡事一分為二,我們現代人不像以前那麼傻了,如果真沒用,身邊不會有這麼多人用。

至於我~一直在學習中,大家可以關注我頭條號,我也會分享一些簡單的內容給大家


叫我粉筆灰


《易經》在中國古代就是教材啊,古代學子們科舉必考的四書五經裡,最重要的一本經書,就是《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幾部重要的經典著作,稱“四書五經”。而《易經》(也叫《周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易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五經之首,首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從古至今幾千年,有無數的文人學者都在研究易經。比如春秋時期的孔子、魏晉時代的王弼、宋朝的朱熹、程頤、京房等人,都對《易經》有很深入的研究。


到了當代,山東大學成立了易學與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鄭吉雄、劉大鈞、林忠軍等人。


所以,一直以來,對於易經的研究幾乎沒有中斷過。

至於現在《易經》為什麼沒有被列入教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現代中國人對於古文化了解已經不多。

現代人對於先祖流傳下來的文化,學習和了解的已經不多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能背出來唐詩三百首的人已經鳳毛麟角,就更不要談什麼作詩唱詞了。連這些淺顯的古文都沒有什麼瞭解的人,又怎麼去理解那些深奧的理論呢?所以不是說《易經》已經落伍,而是懂得它的人實在是不多了。


2、學習西式教育的中國人,不夠重視東方的思想理論體系。

毋庸置疑,現在的國人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西式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自然就會接受西方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受此影響,也就淡化了對東方的思想體系和理論的重視。因此,有很多“精英”們就會從內心瞧不起《易經》,甚至將其斥為封建迷信。


3、《易經》內容過於艱澀,研究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和思想體系的殘缺,因此現代人研究《易經》,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夠研究出什麼成果。所以很多人都會在困難前退縮,畢竟大多數人並不能沉靜下來用心去做研究,更多的人讀書都只是為了謀生罷了。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想潛心研究易經還是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和毅力的。

研究《易經》都這麼困難,那麼要是把《易經》作為教材,讓現在的學生都去學習,估計難度還是很大的,而且《易經》在當代應用範圍並不廣泛。


綜合多方面原因,《易經》還是適合以研究為主,沒有必要當作教材,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進行學習。


有書共讀


《易經》是中國現存再老的古籍,第一部書,雖只有五千字,卻是中國文字文化和思想文化最早的源頭。在儒學中的排位,雖然有“五經”的《詩》《書》《禮》《易》《春秋》說法,似乎《易》排名靠後,實際上從唐太宗李世民欽點《五經正義》開始,到宋代“十三經”,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和嘉慶年間的《十三經注疏》,正規的官版書籍,都是把《易》列在第一位。不只對儒學,它還是諸子百家所有中國“國學”流派的源泉。老子就是從中汲取營養,開創了道家學派。無論從文化學,思想學,甚至文字學的角度,這樣的資格,照說確實應該選點卦辭爻辭納入大學甚至高中教材,但從這位提問者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來看,說明目前尚未能選。

為什麼不選,恐怕有擔心迷信的原因。從傳說是孔子撰寫的《文言》、《彖傳》、《象傳》等開始,後世尤其儒家把《易》抬得很高,看成是經國濟世,人生修養的範典。其實它原本只是一部預測吉凶的筮書,作用也就是占卜斷卦。那裡面的卦辭爻辭許多都很經典,但是要解釋,就必然涉及卦象爻位,涉及陰陽,這就多少會跟迷信沾邊,帶來唯心主義的擔心。

其實《易經》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著作,其所以要卜算,其所以卜算,都是特別看重客觀條件,至於“易”的變化關係,更是典型的辯證法思想。但是因此要以為它真的能通古知今,測兇辨吉,那會大錯特錯。它沒有傳說的那麼厲害。歷史上的易學大師,凡是用於卜算者,幾乎無一有好下場。最早給《爾雅》作注的易學大家,兩晉交際時候的郭璞,就算不及己,死於非命。前些年曾經名噪海內外的“大師”王林,也避不過身陷囹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