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具有類似地球的傾斜軸角:有生命存在可能性

北京時間8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的地球為什麼會有四季?顯然這與地球的軸向傾斜有關,但這種傾斜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帶給我們春夏秋冬的變化。對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大氣層而言,這種軸向傾斜是非常重要的穩定力量。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傾斜軸角可能在促進其他行星產生生命時發揮著重要作用。

系外行星具有类似地球的倾斜轴角:有生命存在可能性

開普勒-186f的想象圖

近期發表在《天文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上的論文指出,兩顆具有潛在適居性的行星也具有類似地球的穩定傾斜,這使它們適合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

這兩顆行星被稱為開普勒-186f和開普勒-62f,分別距離地球550和990光年。開普勒-186f發現於2014年,是第一顆在太陽以外的恆星系統中發現的適居帶半徑與地球相近的行星。相比之下,開普勒-62f的質量是地球的2.8倍,相當於一顆大號地球。“我們已經知道,這兩顆系外行星很可能由岩石組成,而且它們位於適居帶中,意味著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研究第一作者、佐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李公潔說,“我們正在設法進一步限制這兩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條件,以更好地瞭解它們承載生命的可能性。”

行星的自轉軸本質上決定了恆星發出的熱量和輻射在到達行星時如何分佈。有些傾斜軸角會使熱量分佈相對適中,另一些則會導致非常極端的環境出現。此外,行星的傾斜軸有時還會來回擺動,擺動幅度越大,恆星輻射分佈的變動就越大,從而影響行星的大氣環流和氣候。

“目前尚不清楚自轉軸的變化和氣候變化對生命存在的真正影響,極端環境中也可能產生更強大的生命形式,但穩定的環境或許是更好的生命開始方式,”李公潔說道。

舉例來說,科學家認為傾斜軸角正是火星失去濃密大氣層的原因之一。儘管火星位於太陽系的適居帶內,但在過去40億年中,它從一顆溫暖、溼潤的行星變成了一個寒冷、乾燥的紅色“地獄”。火星的傾斜軸角變化範圍很大——從0度到60度,這種不穩定性使其無法保留住較厚的大氣層。相比之下,地球的傾斜軸角只在22.1度和24.5度之間變化,並且大約每1萬年才變化一次。這也是生命在我們這顆藍色星球上存在時間如此之長的原因。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單玉通還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如此巨大的月球,那麼地球的傾斜軸角將會更加不穩定。至少對地球而言,月球具有某種穩定效應。”

科學家之所以對開普勒-62f和開普勒-186f特別感興趣,原因是它們距離母恆星要比地球和火星與太陽的距離遠得多。“同樣重要的是,”單玉通說,“自轉軸動態變化在多行星系統中是最豐富的,因為這種變化是由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的。開普勒-62f和開普勒-186f都位於5行星系統中,而我們對系統中的其他行星也很瞭解,因為它們都要經過母恆星。”

經過計算,兩位作者根據已有的數據進行了一些模擬,發現這兩顆行星的傾斜軸角都相當穩定,儘管二者都沒有自己的衛星。在各自的恆星系統中,兩顆行星都只有很少的相鄰行星,因此它們不用面對可能引起自轉軸不穩定的引力作用。“這對依賴於行星長期穩定才能出現和生存的生命形式而言,是一個不錯的消息,”單玉通說道。

李公潔認為,這種對自轉軸的動態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應用於其他系外行星系統”,並且有助於預測或否定其他行星的適居性。

“我認為令人興奮之處在於,”開普勒-62f的發現者、華盛頓大學的天文學家埃裡克·阿格爾(Eric Agol)說,“這類動態研究可以與真實系統聯繫起來。現在我們終於有了描述這種多行星系統特徵的方向。很多時候這是做理論工作的一個問題——有太多參數需要考慮了,但我們並不總是清楚哪些目標是(對於適居性)最有希望的,哪些不是。”

麗莎·卡爾特內格(Lisa Kaltenegger)是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的負責人,也是開普勒-62f(和開普勒-62e)的發現團隊成員,她認為這項新發現是有關傾斜軸角對系外行星適居性討論的一部分,但她強調,“其他行星上發展出來的生命……應該能夠適應任何的傾斜軸角。如果地球具有不同的傾斜軸角,那生命也可能有不同的演變,但沒有人知道是否會出現本質上的差異,以及我們是否只能生活在我們所處世界的不同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