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华阳国志》里,成都只能排第三名?

京兆才子


先说我的观点。这位题主先生,以这种口吻提这么严肃的话题,第一说明他根本不懂历史,第二是眼界窄小,第三是莫名的地域膨胀,第四题主根本不知道《华阳国志》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由东晋(公元348~348年)蜀郡江源县(今成都崇州市)人常璩所著。全书12卷,分3个部分研究了我国局部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军事、人物。

其中1~4卷主要记载了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包含一些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的研究,但主要是以地理研究为主。

5~9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到东汉初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及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的兴起到衰亡,以及西晋统一的历史。

10~12卷记述了梁州、益州、宁州从西汉末到东汉初的贤士、烈女,相当于现在的人物传。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尤其对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描述较多,是对西南地区史志研究最重要的“信息源”。连郦道元的《水经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古代巨著,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说《华阳国志》是地方志,也不为过。

◆刘备三顾茅庐◆

现在,我来反驳题主的观点。百度上关于《华阳国志》有这样一段叙述: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不难看出,这段叙述,就相当于《华阳国志》内容的一个简介。简介一般不会分为主次、强弱,而是从简到繁来排序。有关“巴”的内容较少,所以排在前面。再说,《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成都人,出于“先人后己”的我国恭良传统,编排《华阳国志》时,先提“巴”,说明蜀人常璩是个知书达礼的绅士,而不像巴人一样蛮横粗。


◆《巴蜀史的问题》目录◆

《华阳国志》是我国的地方志,记述的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方面的发展史,根本不是“世界志”,更不是《国与国志》。巴、汉中、蜀、南中是我国古代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时的蜀,大体上就是现在的四川。当时的巴大致就是现在的重庆、巴中。而当时,蜀比巴强大的多!所以,蜀人常璩在著《华阳国志》时,把影响力小的巴,排在了前面!这不等于巴比蜀强大!而恰恰相反,蜀比巴强大的多!


◆古蜀国地盘(益州)◆

自从重庆直辖,把本属于四川、湖北、陕西、重庆共同文化的巴文化据为己有,自诩是巴文化的代表,极力去除四川、湖北、陕西的文化痕迹。很多重庆人士,硬说巴文化要强于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巴文化的影响力远弱于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不顾事实硬说巴文化要强于其它文化,是重庆直辖后,某些人自我膨胀心态在作祟。


◆楚文化的代表九头鸟◆

《华阳国志》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记述面非常广。它记录了我国局部地区云、贵、川(包括重庆)的历史兴衰,是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并不是以输赢论英雄,而是以不偏不倚的笔锋,真实的反映了我国西汉末至东汉初西南地区的状况。其中很大篇幅记叙了三国时期蜀国的史事,而对于巴国的记叙,却少的可怜。拿《华阳国志》论述排序说事的人,不是没文化,就是历史的“史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