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勵志的書可以推薦?

-58111278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是青年作家劉同2014年的全新力作,也是繼百萬級暢銷書《誰的青春不迷茫》之後,又一部備受矚目的文學作品。

本書圍繞年輕人最有共鳴的話題:孤獨,用33個真實動人的故事,講述33種形式各異但又直抵內心的孤獨。用最溫暖的筆觸訴說:孤獨不是失敗,它是自己與自己相處與對話最好的時光。願你比別人更不怕一個人獨處,願日後談起時你會被自己感動。

2014年5月28日15:00,《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全網預售,在7小時內,拿下亞馬遜總榜第一,預售榜第一,飈升榜第一,全榜單第一的成績。

《誰的青春不迷茫》寫給那些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輕人的一部作品。一個人,十年光陰;一座城,瞬息萬變。如果做不到讓你深省思考,那些努力讓你會心一笑。

把時間當作朋友

豆瓣評分:8.5

作 者:

【中】李笑來

這本書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時間管理,指出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作者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點評

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那句“絕大多數的成功根本與智商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限制有關”。作為一個不擅長時間管理的人,讀這本書會得到很大啟發。它深入剖析了浪費時間的幾種罪魁禍首,告訴讀者管理時間不如管理自己。書中雖然鮮有鼓動性的語言,但卻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讀者的一些想法,懂得不在自以為的放鬆中虛度光陰,合理計劃不如馬上行動......等等。

人生中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努力的痛苦,一種是後悔的痛苦,而我認為後者要比前者大千倍。

自控力

豆瓣評分:8.2

02

作 者:【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作為一名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管理壓力,並在生活中做出積極的改變。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點評

這是由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自控力科學》總結整理而來的一本書,非常有權威性。它並不枯燥,而是用多個真實的實驗加以佐證說明,是一本很實用的生活指南,教會人們改變舊習慣,建立健康的新習慣。書中的觀念有一些很新穎,乾貨滿滿。

思考時,要像一位智者;但講話時,要像一位普通人。

卡耐基經典勵志全集

豆瓣評分:8.5

03

作 者:

【美】戴爾·卡耐基

《卡耐基經典勵志全集》的惟一目的就是幫助你解決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並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當你通過《卡耐基經典勵志全集》解決好這一問題之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點評

卡耐基大神算是成功學的鼻祖了吧,雖然他的風格有點偏雞湯,但並不讓人反感,大部分也的確是很實用的觀點。這本書收錄了卡耐基撰寫的《語言的突破》、《人性的弱點》等五部最著名的成功學著作,用淺顯的語言講了很多道理,我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讀一點他的書,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一些啟迪。

多數人認為勇氣就是不害怕。現在讓我來告訴你,不害怕不是勇氣,它是某種腦損傷。勇氣是儘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

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評分:8.3

04

作 者:

【美】M·斯科特·派克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點評

作者提出,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是程度不同。《少有人走的路》屬於心理自助書籍,影響力極廣。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文字的真誠,能從作者指出的一個個心理問題中看出流露在字裡行間的善意,讀起來很舒服。這本書談論了自律、愛、成長與信仰等問題,對於心智不夠成熟的人來說,它便猶如指路的明燈。

基本上,自戀者被認為是長期依靠他們認為低自己一等的旁人的稱讚聲而活,就好像一個註定要成為悲劇的愛人,需要從他/ 她極度鄙視的搭檔中獲得持續的恭維。

你就要很獨特

豆瓣評分:9.3

05

作 者:

【英】西蒙·布萊克本

本書是對自我內在成長的一次清晰的心理探索,涉及對諸如自豪、自尊、虛榮、自大、羞恥、自謙、尷尬、怨恨等情緒和情感的透析,充滿了謹慎分析和敏銳的洞察力,內容流暢,結論精準可靠。

點評

這是一本“審視自我”的書。作者是英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非常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精彩的小故事,引導讀者從自戀或自卑等不健康的情緒中脫離,獲得真正的、平靜的自信態度。每個人都有變得更好的潛質,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讓內心變得成熟,這本書可以給你這種啟發。


哈薩克娛樂


  推薦《樂業》,這是一本工作和事業方面的勵志書。

  近來有個詞,在我們生活中各個領域被人推崇,叫“工匠精神”。伴隨這個詞出現的,有許多故事,比如說,做壽司的匠人用手“捏風”,練習手勢手感;鑄鐵鍋的匠人,一口鍋要錘打3萬6千次;釀造醬油的匠人,一批醬油要用陶罐曬足5年才放心上市……我們為匠人精神感動,希望生活中處處能遇見他們;我們甚至希望人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擅長自己的工作,還希望他們能專情且長情,最好能世代傳承下去。有時候,我們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匠人。


  匠人精神培植巨匠,匠心獨運長出大師手筆。修成匠人,於公,是奉獻;於私,是成就。但這些境界和成就,都需要時間、專注力、必勝的鬥志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這些大詞兒看起來就很難。但——換個思路,假如工作是很快樂的一件事呢?

△快樂工作(圖片來源:baidu.com)


  或者說,是很讓我們樂在其中,或就算辛苦我們也甘之如飴的事?那麼時間、專注力和鬥志,都不消說,自然湧現;而毅力,更不用提——打心裡高興的事兒,誰還要動用“毅力”去面對?


  那麼,新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工作是令人快樂的工作?工作總有不順的時候,那要怎麼應對挫折、機遇和挑戰?當工作與生活衝突時,又該怎麼平衡?

  這些困惑,不僅我們有,很多浸淫各自行業多年的精英也免不了。


  《樂業》這本書的誕生初衷,就是因為它的作者,川村元氣,工作十年後,在人生的第一輪高光時刻,他卻一步踏入半分迷霧——

△ 川村元氣 和 電影《告白》


  當時,他正因為製作了電影《告白》而名聲鵲起,同一年被美國《好萊塢報道》評為“亞洲新一代”製作人;第二年摘得日本優秀電影製作人的“藤本獎”,刷新了該獎項獲獎者年齡的新低;再之後,他在擔任路易威登精品短片創意總監的同時,還出版了一本暢銷小說……按理說,這樣的青年,離普通人已經好遠了,可就在這時,不斷結出成就果實的他,卻鬆了一下,陷入跟我們普通人一樣的茫然。

  跟我們不一樣的是,這位優秀青年連為自己解惑都有強大的“導師團”。他花了整整一年,拜訪了日本藝文界頂尖的十二位巨匠,請教這些位高、譽美、年齡也不小了還孜孜不倦奮鬥在一線的大師們,關於“如何快樂工作”的問題。不僅是大師們的經驗智慧,川村元氣的問題和觀點也很有青年人的代表性,最後,雙方碰撞的火化集結成《樂業》,為我們的困惑提供了“大師版”的答案。

  解惑一:什麼樣的工作令人快樂?——大師的日常

△快樂工作 (圖片來源:baidu.com)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如何找到讓人快樂的工作;怎麼讓工作變得充滿樂趣。


  針對第一種情況,攝影大師杉本博司的答案是:以興趣為導向,“不厭煩自己是最重要的”。他著名的《海景》系列作品,誕生於“我只是非常想拍大海”的強烈興趣。

  著名編劇倉本聰最初也是因為興趣,開始創作原創劇本的。當時他供職的公司並沒有要求,都是他主動“每年都寫很多企劃書,一個勁兒地、自發地寫,儘管絕大部分都被否決了”——“企劃書”,大致指的是一個劇本的提案。如果沒有足夠濃厚的興趣,一個人又怎麼扛得住在不被支持的奮力創作之後,提案還“絕大部分被否決”的結果呢?


  宮崎駿提到《起風了》的創作過程中,他畫著分鏡就無數次被自己的工作感動流淚——我們都有同感,對一樣沒有興趣的東西,我們都是不屑一顧的;只有我們感興趣的內容,我們才會被它們牽動情緒。像大師宮崎駿這樣,能為自己的工作感動落淚,也就一定會為自己的工作快樂而滿足。


  第二種情況,工作也許不是最開始的“興趣指向”,常見於我們急於“討生活”以及沒有選擇權時被分配的工作內容,也常見於工匠領域的“家族傳承”產業。大師們又是如何面對這一類工作的呢?《樂業》中的所有大師回答,都是“藝術”與“商業”必須兼顧,換句話來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相互讓步與“合作”。


  曾與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合作過的攝影大家筱山紀信,29歲拍出了他的代表作品《死亡谷》,卻因為自己討厭這樣抽象的攝影語言,想要改變世界而出走。誰知,他在試圖用盡可能現實的鏡頭語言去捕捉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時,卻因為到處都是跳舞的人,連路都走不動。轉機出現在這個時刻——他舉著相機,跟著跳恰恰,因而順利到了自己想要拍攝畫面的角度。

  對此,他感慨頓悟:“只要接納世界,就能水到渠成。”


  而這個主題的作品得到發表,是因為“出版社剩了很多劣質印刷紙,不得不找點東西出版”,筱山紀信沒有挑三揀四,選擇了接納。沒想到這套作品大受歡迎,原因之一,就是“劣質紙賦予了作品懷舊的味道”。

  筱山紀信的攝影作品被評價為“商業性”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與他“跳桑巴接受世界”這段機緣分不開。懷揣著理想,懷裡還能虛出一塊空間給現實,這樣的彈性不但能讓理想不因苛刻的外部訴求而被埋沒,而且還有因接納現實而可能獲得的意外驚喜。


  一生摘獎無數的詩人谷川俊太郎,笑說自己曾被人稱為“什麼都賣的百貨商店”。因為“不賣,早就吃不上飯了”——在光靠寫詩根本吃不飽飯的時代,谷川俊太郎“修世間法”的信條與筱山紀信如出一轍。

  廣告大師糸井重裡也認為,讓工作更加有趣也更有生命力的,小到一件事的做法,大到一個團隊的組建、甚至一份事業的發展方向,都是“開放”和“融合”。


  說到底,每一份工作都有日復一日的機械內容,宮崎駿的每一部動畫都有幾十萬張圖畫需要他親自修改;山田洋次除了編導工作外,每天也要面對選稿、企劃的不如意;而身在廣告業,糸井重裡又怎麼可能確保每個找上門來的廣告主都給他打心裡想做的案例呢?在《樂業》裡可以看到,當大師們不得不面對非自己最感興趣的工作時,總是在懷揣理想的同時,放寬心態來接受現實,並在這份接受下來的現實中發掘樂趣。


  解惑二:如何應對工作的阻塞(挫折、機遇或挑戰)——大師的奮進之路

△奮進之路 (圖片來源:baidu.com)


  倉本聰在39歲那年,跟NHK發生衝突,從而退出劇組,移居到被東京視作“地方”的北海道。在深受打擊的同時,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拍出了《北國之戀》而大獲成功。他說那時“怕得要死,本以為我沒法再當編劇了,只能當個貨車司機,還好憤怒的力量更大”;


  吉卜力的創始人、參與宮崎駿幾乎所有動畫製作的鈴木敏夫,每當遇到重大項目時——比方說,面對高畑勳《輝夜姬物語》的鉅額製作費,以及該項目的殺青一拖再拖的困境,他都會“把所有事都當別人的事”。因為,“要把自己當作當事人,就完了,根本不敢大膽行事”;


  著名平面設計師/建築設計師/傑出畫家/文學作家/演員,橫尾忠則,45歲走上畫家之路的契機,是他在MoMA觀賞畢加索的作品時,因為場館太擠,根本動彈不得,他只好一直看著面前的畫。一念之間,他突然想:“我要成為畫家!”之後,他抓住了這一瞬間的衝動,把它視作人生的啟示,並盡力去做,最終做到了。


  看來,當遇到工作的阻塞時,能積極面對,絕不放棄和輕易妥協;積極面對也深感困難時,便隔離開患得患失的情緒,冷靜放手去做該做的事,是大師們的行事原則。回過來看,這樣的做派,根本不存在自己把自己嚇死的負面導向,做成一件事的幾率自然也大得多。


  解惑三: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大師的天平

△工作與生活(圖片來源:baidu.com)


  紀實作家澤木耕太郎在35歲時,“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除了前十年更偏重於創新的作品風格日漸成熟外,他的生活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小孩。“從那以後,我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時間都變了”,他選擇完全以孩子的作息時間為中心,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


  音樂家坂本龍一強調“玩學”,上藝校時便推崇四處遊玩,在參演《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併為之原創作曲,摘得多項大獎後,39歲的他遷居紐約前的兩年時間,“每晚都會喝通宵”,否則就“不會誕生那時創作的音樂”。他認為,“該學學,該玩玩”,是工作有精神的要訣


  谷川俊太郎認為,“和家人一起好好生活,遠比寫出好詩更重要”;糸井重裡建議,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不應該只考慮風險,而該琢磨怎樣生活才有趣”;宮崎駿在工作之外,儘可能留出所有的時間,用自己的肉眼去觀察生活。他“每天確定好要做的事,早晨撿撿附近的垃圾,去不遠的咖啡店喝咖啡”,早餐後開車到工作室的路上,觀察風景變化、四季變遷、人們的穿戴背後的意義,“對我來說至關重要”。而他的作品的獨立性,也完全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親身體會。


  看來,生活於大師們的意義,也是決不可被工作擠佔的。大師們工作起來全情投入,面對生活,也毫不吝嗇認真勁兒。這讓我想起列寧同志的名言,“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巨人們的人生體悟竟如此一致!


  拋開特殊例子不看,我們絕大部分人,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投入在工作上。生而為人,我們幾乎每個人也都很看重自己的社會價值,而社會價值又與我們的工作成就強相關。如果“10000小時法則”普適,那影響我們達到10000小時深度工作的因素,與我們在從業時是否樂在其中至關重要

。《樂業》中,來自大師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建議,是已成大師的、真正的過來人們,用一生的經驗和智慧給出的答案。時常翻一翻這樣的書,對於自己不同階段遭遇到的不同困惑,說不定就有醍醐灌頂的啟發,迷茫中覓得一條新的陽光大道。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歡迎給我留言~


夜小貓讀書




新玉緣


推薦一本書,朗達.拜恩的《秘密》,全球第一暢銷書,勵志最暢銷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