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深度」爲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寫在前頭:一次有趣的下午茶中,讓每個人用90秒的時間,分享一本這一年看過的,最想推薦的一本書。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一次有趣的下午茶中,讓每個人用90秒的時間,分享一本這一年看過的,最想推薦的一本書。

然而,每個人說出書名後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本書我還沒看完,太厚了,那段時間太忙了,就沒讀完。依次往下,一個接著一個分享,到最後完整讀完一本書,完整分享一本書的朋友寥寥無幾。

也許你會想,奔走在職場上的人,每天面臨超負荷的工作和強大的壓力,每天都那麼忙,時間又那麼少,哪還有空閒讀書?

可是,為什麼我們嘴上說著沒時間,手裡卻在刷著手機,打著遊戲,或者是在追看著熱播劇?俞敏洪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到,自己用三個月時間,讀了60本書。平均算下來,他每天讀一到兩本書。做為新東方的董事長,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董事會工作,開各種重大會議。很難想象,他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大量地閱讀?

然而,俞敏洪卻說:“讀書這件事和時間無關,只與自己內心的堅持和自我鞭策有關。”很多書,他都是在乘車,搭飛機,以及一些會議的轉場間隙,見縫插針讀完的。

如此一想,讀書這件事,除了個人內心的堅持與渴望,同時還要學會利用日常零碎時間,不斷累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時間地閱讀堅持,不但能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還能形成自我獨立思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你能否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開篇《談讀書》裡提到的,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呼籲的問題,現代人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社會越浮躁,我們越要有能力靜下心來,向內求索,用知識充實自我。

因為,就像朱先生所說,如果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受惡習慣引誘的可能性更大。這本《十二封信》,是他旅歐遊學期間針對青年人所寫,發表在當時的《一般》雜誌上,話題廣泛,說的都是年輕人所關心的事項,如讀書、愛戀、修身、哲理等。

語言淺顯易懂,討論的卻是我們經常思考但又無法準備表達出來的東西,因此很有啟發。他呼籲人們要學會用慢下來的姿態,去領略生活之美,生活之趣。他說:“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我們常常說,一輩子很長,一定要找一個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是現代人追求的高級生活狀態。但殊不知,在找到有趣的人陪伴的同時,我們也有義務先花些時間投資自己,將自己變得豐盈充實。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對於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呢?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叔本華說過:“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是什麼意義。”

世上的人們一直在無休止地追問生存的目的和人生的意義,史鐵生通過《命若琴絃》這本小說,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小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師徒,走遍各地,以彈三絃琴,說書為生。老瞎子的師傅在死去的時候,告訴他,只要他能真正的彈斷一千根琴絃,用它做藥引子,按照師傅藏在琴裡的藥方開藥,可以使自己復明。

老瞎子為了看一眼這世界,日夜不知疲倦的奔波,到處彈琴,只為了彈斷這一千根琴絃。終於,他做到了,可是,琴裡面的藥方竟然是張空白的紙,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藥可以讓他復明。

他一生的等待和期望,換來的卻是空白。當他傷心欲絕的時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他明白了師傅的用意,自己的一生因為有了期望而拼命的活著。他死之前,給了自己徒弟同樣的希望……

這部寓言式作品是史鐵生小說創作的一個轉折標誌,他開始以一種更達觀、平和的心態來審視人生,探求人生的意義。

老瞎子在絕望中突然明白,這目標原來是虛設的,自己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撥弄琴絃線的過程中。在克服困難不斷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價值已體現,生命的意義已得到證明。

人生的意義在於過程,這就是史鐵生的答案。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每個匆匆行走在都市裡的人,都有一身故事。

在《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一書中,蓋伊·特立斯講述的是平凡紐約人的故事。

清晨6點,早班工人開始絡繹不絕地從地鐵中湧出。百老匯已開始車水馬龍了。瑪莉· 伍迪夫人迅速起床,快步衝進她的辦公室,給幾十個睡意正濃的紐約市民打電話,用一種很少會有人感謝的銀鈴般的聲音說道:“早晨好!該起床了。”

20年來,作為電話公司叫早服務員的伍迪夫人,已把幾百萬人從睡夢中叫醒。

7點整,一位頭戴藍色貝雷帽、身穿套頭毛衣的滿面紅光的老人,匆匆地從公園大道走來。他看上去很巴黎,正要去拜訪他那些富有的女主顧。他必須行動迅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每位顧客在早飯前的短暫全身按摩。

身穿制服的門童與他熱情地打招呼,他就是大名鼎鼎、無人不曉的按摩師俾斯·麥基,一位曾經的拳擊手。

每天晚上,百老匯都會駛來一輛又大又黑的1948款勞斯萊斯。一位身材瘦小的女人,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一個上面寫著“受神譴的人不能進天堂”的牌子,從車裡跳出來。

她走到街角處,向無數來百老匯的那些“罪人”大喊大叫,有時一直喊到凌晨3點。然後,再由司機開著那輛勞斯萊斯,把她送回韋斯特切斯特。

每一天,紐約人要喝下46萬加侖的啤酒,吃掉350萬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長的牙線。在這座城裡,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萬人戴著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描繪的就是這樣一部紐約浮世繪。

作為開創了“新新聞主義”風格的特稿大師,特立斯以犀利的眼光,客觀冷靜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紐約風貌,在他之前,沒有人如此打量過這個城市,和生活在這個城市角角落落裡的普通人。

他擅長以小說的筆法敘述新聞,人物與故事都透露出栩栩如生的電影質感,讓你在領略閱讀美感之餘,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朋友M告訴我,《少有人走的路》改變了他的一生。

上大學期間,M因為戀情不順,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焦躁憂鬱期。當時他的女友遠赴國外深造,M的媽媽臥病在床,他無法追隨女友而去,那是M刻骨銘心的初戀,他熱烈地依賴著她的愛。

而女友離開不久,即和他斷了關係,另覓新歡,他承受不了這份痛苦,情緒陷入低谷。

幸好,他及時看到了這本書,書中提到的很多對於愛情、責任、自律、自我認知,以及周圍世界的看法,從心理層面解答了他內心的疑惑。

他學會放下那段往事,與自己和過去和解,人生也迎來了豁然開朗。

這本書讓M意識到,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從小到大,我們可能因為失戀,承受愛情之苦;可能因為生病,承受身體之苦;可能因為工作,承受壓力之苦;也可能因為親人離去,承受分離之苦。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以心理醫生的視角,告訴我們如何勇敢地面對我們必然要面對的苦難。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他說:“人生就是一個面對問題並不斷解決的過程”。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派克醫生道出了這一真相,但是,他並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了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心理調整是第一關。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我們為什麼要去遠方?

三毛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余光中先生認為,物質支撐人的生活,而信念支撐人的靈魂。人生這趟旅途,“去向遠方”是每個人生命中最浪漫的衝動,也是每個人對抗孤獨與現實的力量之源。

對於遠方的解讀,兩位臺灣文學大師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段時間,余光中逝世時,龍應臺寫文章悼念,“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他身體瘦弱,但是我知道瘦弱的身體內,曾經有如何熾熱的光,照亮了蒼白年代裡多少幽閉孤憤的心靈。”

他的詩篇曾經撫慰了海內外幾代華人的千愁萬緒,而他的散文,同樣有治癒功能。《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精選了余光中的36篇散文,包括遊記見聞、感情經歷、生活智慧、人情世故、文化隨感這五部分內容。

他以人生過來人的姿態,為讀者提供生命的啟示和前行的力量。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常常將餘先生的書當做睡前讀本,讀給自己正在唸初中的女兒聽,常常是讀著讀著,自己的心也跟著沉靜下來了。

人生這趟旅途,我們要追逐夢想,尋找信仰,更要學會偷得浮生半日閒,踏踏實實過好當下每一天。

上面推薦的5本書,有你喜歡的嗎?

賈平凹說,現代社會幾乎沒人擁有完整的讀書時間和習慣。因此,現代人看起來總是缺少一些靈氣。

所以,讀書對於現代人來說顯得十分緊要,它能消除我們的痛苦,煩惱,浮躁和緊張。

堅持讀書,在自己的身上去克服這個時代,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成為一個不被時代裹挾的人。

「MBA深度」為什麼比你忙的人,讀的書比你還多?

免聯考MBA畢老師博客:劉壯實TD

最後,有對MBA、在職MBA以及免聯考MBA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的博客有聯繫方式:劉壯實TD。也歡迎朋友們留言交流·~~~~

——週四,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