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日本有如此信心大舉侵犯中國?

1895年2月17號,日軍登陸劉公島,標誌著威海衛戰役結束。

威海衛戰役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北洋海軍的表現令人欣慰,同時也流傳著一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但終究不敵訓練有素的日本,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在這場戰役中,清政府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同時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是什麼讓日本有如此信心大舉侵犯中國?

威海衛戰役讓日本嚐到了甜頭,也就是因為這場戰役,讓日本正有了攻佔全中國的“痴心妄想”!於是,日軍近五十年的侵華史拉開序幕。

我們重鑑歷史,為的是從中反思,讓今後的發展少走彎路。那麼,威海衛戰役為何失敗?它的失敗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是什麼讓日本有如此信心大舉侵犯中國?

客觀上,戰爭的勝負是由參戰雙方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決定的。當時的清朝,在腐朽的制度、無為的統治和滯後經濟下走向沒落。

實際上,在戰爭前期,清政府是被迫應戰,各種準備不充足,其軍艦也是各種落後,硬件跟本跟不上,憑什麼能夠獲勝?再說士兵的問題,日本士兵訓練有素,北洋水軍與陸軍政令不一,陸軍貪生怕死,導致軍內不團結。北洋水師兩面受敵,最終全軍覆滅。

是什麼讓日本有如此信心大舉侵犯中國?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其中的有一條是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也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紛紛在華辦工廠,這嚴重的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民族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