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宋仁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灵犀一只


有人说,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这话有他的道理,就庙号看来,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仁命名的皇帝,可谓是绝无仅有。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都是在仁宗时代发明的。享誉文坛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元,也都活跃在仁宗时代。纵观仁宗一朝,文有范仲淹、文彦博、包拯,武有富弼、韩琦、狄青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

在施政方针,宋仁宗基本上是和平发展,与民休息,对敌对政权、百姓、大臣和政敌都很宽仁。重视经济文化发展,并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其任上,范仲淹推出“庆历新政”。改革失败之后,仁宗又启用文彦博,推行交子的改革,也大获成功。在其稳健的政策之下,宋朝终于走向陈寅恪所说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青年史学家


史上脾气最温顺皇帝,不是宋仁宗,仅做一件事让海外成中国提款机!

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出的皇帝可真是不少,仅仅以统一王朝的皇帝来数,就多达四百多位。这皇帝多了,那也是形形色色、门类齐全。比如说起那残暴的,大家就会想起那商朝的纣王还有那秦朝的胡亥,说起那好色的,大家就会想那隋朝的杨广还有明朝的朱厚照;说起那贤明的,自然肯定离不了唐朝的太宗皇帝以及文景二帝。但如果说到这脾气温顺的,大概都会说起那宋朝的仁宗皇帝了。

据史料记载,包龙图当年有一个喜好争辩的习惯,有一次在朝堂上就和皇帝争辩起来了,这事情的熟是熟非在此不说,但他说到激动的地方,竟然把满嘴的唾沫星子都给喷到了这位好脾气的仁宗皇帝脸上,但这皇帝居然只是淡定地用手把这带着包氏口味的唾沫给擦掉了。不过他还算不上史上脾气最温顺的皇帝,因为明朝出了一个朱载垕,这位可是封建王朝史上空前绝后的好脾气皇帝。

说起他就不得不说起他的父皇嘉靖皇帝,因为受到二龙不相见的诅咒,使得嘉靖皇帝终其一生都很少见自己这个儿子。甚至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也不允许他去为母亲守灵。这样的童年经历,使得他懂得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难得地没有想起皇族子弟的暴躁脾气。他打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吃驴肠子,但有一次在偶尔听到御厨在宰驴时,驴发出的悲鸣声,他就从此打消了吃这道菜的念头。

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因为脾气温顺很好讲话,所以朝堂上的气氛也一直比较活跃,虽然有位叫做郑履淳的大臣,还嫌在朝堂怒喷皇帝不过瘾,居然回家写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大报告,给这位皇帝递了上去。通篇内容就是在对穆宗皇帝进行灵魂的深深拷问:你干的这三年皇帝,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事儿?你主动找过大臣吗?你的奏折到底是你批的还是找人代劳的?比我们现在开民主生活会要火辣劲爆多了。

没想到这皇帝就是好脾气,微微一笑也没有多言语。如果是其它皇帝,不死也要扒层皮了,还想当官做梦去吧。就是这位脾气特别温顺的皇帝,却做了一个对整个民族功德无量的好事,他把祖上定的海禁给解除了,这下就让当时的海运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来自中国的好东西开始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运来到西方,当然也是源源不断地把白花花的银子带回到大明王朝。

西方的史学家甚至哀叹,整个世界都成了大明的提款机器,因为全世界三成的银子都被他这个海运贸易带回了大明。


零零七说历史


宋仁宗赵祯作为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个宽厚但却平庸的人。本文不讲述其政治、军事上的故事,只讲他家庭的故事。

出身奇特: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1、不知生母是谁

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宠爱的刘妃刘娥。这是个曾经过婚的、聪明、美丽、强势的传奇女人。

宋太宗在世时,曾极力反对刘娥入府。就这样,赵恒金屋藏娇、密会刘娥十余年。其间,刘娥前夫龚美也改名刘美,进入开封府侍奉赵恒。

直到赵恒继位,刘娥才入后宫。

又等了八年,赵恒的郭皇后驾崩,后位就空缺了。赵恒实际上心属刘娥,无奈刘娥年纪已大,又无子嗣,出身还不好。

后来,刘娥想了个办法,她让自己的侍女李氏去陪侍赵恒。

果然,到1010年四月,李氏生了个儿子。这是赵恒天书封禅后出生的唯一一个子女,也是他仅有的、存活的独生子,取名赵受益。也就是赵祯。

刘娥将赵受益抱过来,与另一交好的杨妃共同抚养,并一直对外宣称这是自己的亲儿子,让赵受益分别叫她们大娘娘、小娘娘。

对李氏来说,她是不幸的。

从入宫当日起,她就是刘娥和赵恒计谋的一部分。在别人眼里,她现在就是刘娥的侍女、以后就只是赵恒的一名普通妃嫔,普通得连名字都没几个人叫得出来。被临幸、生儿子,这种人生大事,她从不敢言明;亲儿子就养在宫中,自己却从未抱过、亲过。

但她又是幸运的。好歹,刘娥和赵恒不只是把她当个工具,他们记住了她的贡献,把她当个人看。至少,她能够活下来;至少,她知道亲儿子平安无恙。

对赵受益来说,他是幸福的——起码在他明白实情之前,他是幸福的,而这,将等到多年以后。

所以,知道得越少,反而越幸福——所有这一切全由李氏默默承担。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赵恒也乐得这样,还封了刘娥为德妃,成为后宫品位最高的妃子。再后来,刘娥成了皇后。

2、被皇后训斥培养

1022年二月十九日,皇宫内的延庆殿里,患病多年的赵恒终于闭上了双眼。时年12岁的赵祯不禁哭出声来,即将即位的他一片茫然——他根本没有做好统领天下的准备。

正当他六神无主时,刘太后一阵训斥,哭什么?现在是哭的时候吗?该办正事要紧!

谁也没想到,在今后的11年里,刘太后对皇帝儿子赵祯的这种态度竟然成了习惯。

对宋仁宗赵祯而言,他头11年皇帝只为长大,因为他登基时才12岁。无论是寇准的太子监国事件、周怀政谋反事件、还是丁谓李迪相争、雷允恭事件,实际上围绕着的都是皇权,他这个当事人却懵懵懂懂。

赵祯是幸运的,父皇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天生就是皇帝的命;赵祯又是不幸的,他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太后。在太后的训斥和文臣大儒的教导下,赵祯逐步长大了,终于开始了艰难的亲政之路。

刘娥垂帘听政不愿还政,与范仲淹等文臣不断发生斗争。

直到她走到人生尽头,赵祯才开始亲政。此时他已经23岁。

3、晴天一霹雳

赵祯眼看着自己的母亲病得奄奄一息,眼看着她驾崩而去。

虽然他有些兴奋,有些踌躇满志,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太后毕竟是从小抚育自己长大的母亲,他仍是悲从中来。

他的悲伤没持续不久就接到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将他震得四荤八素。

左右的人跟他说,陛下你不用太悲伤,这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的亲生母亲另有其人,就是去年二月才去世的李宸妃!

赵祯闻言大惊!二十多年了,自己的身世居然是个秘密!好不容易松开束缚的他,迫不及待地想奋发图强,可迎接他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

得知真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生母的其他家人。很快,他就得知,自己还有一个舅舅,即母亲的弟弟李用和。

这个舅舅也很命苦,七岁时姐姐就进了宫,从此音讯全无,穷困无以为生,就在京城凿纸钱卖。直到母亲生了自己,刘氏被立为皇后,为了弥补母亲,刘美和张怀德才找到舅舅,让他进宫做事。

现在,国舅不能再受苦了!赵祯将他提拔为礼宾副使。

舅甥见面,说起往事,赵祯既为自己二十多年被骗而震惊,也为母亲的遭遇感到激愤,不禁连日痛哭。他还怀疑,母亲可能死于非命,丧事也办得不明不白。不然,哪会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议论?他要调查清楚!

他首先追尊母亲为皇太后,下诏改葬于永定陵。同时,以改葬为名,令李用和前往查验。

当然最后查明,刘娥还算懂事,没有太对不起李氏。

赵祯最终决定:仍以真宗的郭氏的牌位列于太庙之中,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后改章献明肃),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后改章懿)。

赵祯觉得自己生母总算与刘太后平起平坐了。

后宫故事:总不能遂人愿

1、第一次立后

1024年九月,赵祯虚岁15。随着年龄渐长,赵祯可以考虑婚事了,这样可以稍解寂寞。

可他原本喜欢的女孩,被太后嫁给了刘美儿子刘从德;而后同时入宫的有两名女子,都是宋朝开国将领的后代,一个是郭崇的孙女,一个是张美的曾孙女。赵祯一下看重了张氏,两人情投意合,赵祯打算立她为后。

谁知道,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太后再次简单粗暴地插手,直接下手诏给中书,要求立郭氏为皇后。

作为皇帝,赵祯选择皇后的权力都被无情剥夺!

好,既然皇后不能自主选择,那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总能自己做主吧?强扭的瓜不甜,这就造成了后宫的奇特现象。郭氏因太后垂青而气势凌人,赵祯则因不满指定而与她漠然相处,太后则对后宫严加管理禁止赵祯与她人过多接触,张氏则四年后病终。

2、废后风波

1033年十二月,也就是赵祯亲政的第九个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又从宫中传出,与赵祯结发十年的郭皇后被废黜了。

郭皇后的被废,名义上是她长时间没能生育皇子,自觉福薄,愿意出家入道。实际上是独立了的赵祯在继续发泄对已故太后的不满。之前,他只能委屈地接受太后的强硬安排;现在,他全凭本心。

但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废后一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发现原本支持自己的范仲淹这些文官比太后还厉害。

因为废后一事,范仲淹联络权御史中丞孔道辅,两人率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殿中侍御史段少连、左正言宋郊(后改名宋庠,1024年科举连中三元,弟为宋祁)、右正言刘涣,一行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集体杀向垂拱殿的大门。

这是宋朝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台谏官员前往阁门集体进谏的事件,这是台谏集团第一次与宰相和皇帝强硬对话。

最终结果是:范仲淹等人调离出京。

3、流连后宫

废后事之后,赵祯既觉得有些理亏,又觉得无趣。

与其这样,还不如躲在后宫,反正那里已经没有了太后管束和皇后争宠,没有朝堂上一本正经的说教,只有可餐秀色和关爱体贴。

何不解放自己!

赵祯忙完朝政就一头扎进后宫美人堆里,在那喝酒欣赏歌舞,尽享鱼水之欢、房中之乐。他宠爱的当然还是美人尚氏和张氏。为此,他还专门把尚美人的父亲尚继斌及从父们都调入宫中。

在他看来,自己临幸妃嫔、男欢女爱纯属私事,单纯得很!但大臣们不这么认为。

况且,皇帝也是凡人,既然爱好美色,当然会有个身体的承受力,世上可是只有耕坏的牛没有犁坏的地。

很快,赵祯就病了。没日没夜干那事,他的身体一下子被后宫掏空了。大臣们开始急了。

宰执们比较含蓄。吕夷简等人上表说,陛下年富力强,赶紧立皇后吧,这样才能驾驭后宫,保重龙体。

其他大臣们就不客气了。左司谏滕子京直接上书说,陛下日居深宫,流连忘返,上朝都能看出来你体虚疲倦、不在状态!所以,陛下要远离内宠!

再宽容的男人,见到别人说自己不行,都会大怒。赵祯下令,滕子京对宫禁事情胡说八道,调任出京为知信州。

可他阻止得了当面的劝谏,堵不住悠悠之口,私底下的议论更加凶猛。

除了大臣们议论,最着急的莫过于杨太后等亲属和宫中太监。他们是知道内情的。所以,他们一方面给他四处找医生,一方面开始准备根除患病因素。

最后,宫中大太监命人用毡车载着两位美人出宫。

两位美人知道惹了大祸了,哭哭啼啼死活不愿出宫。阎文应上去就是两巴掌,骂道,你们这些宫婢,还在这啰嗦什么!

把他们赶出宫的第二天,宫中下诏:尚氏为道士,居洞真宫;杨氏别宅安置;其余女眷,悉遣还其家;并尽快从名门中挑选皇后人选,以整治后宫。

4、再次立后

酒是穿肠毒药、色乃刮骨钢刀,回过神来的赵祯,不禁大为感叹!还是要立皇后来管束后宫了。

首先被纳入名单的是陈氏,寿州一茶商的女儿。结果王曾、吕夷简、宋绶、蔡齐及其御史、谏官全部反对,皇帝不是说要从名门中挑选吗?怎么又找了个商人出身的?

左右一番劝说,使得赵祯断了立陈氏的念头。

1034年十一月,赵祯退而求其次,最终册立曹氏为后。曹氏比赵祯小6岁,是开国将领曹彬的孙女。

自郭皇后被废,她就已经入宫,但一直没能吸引住赵祯。在这种情况下,她最终能够胜出,一方面是因为她出身高贵,另一方面就是她乖巧柔顺,懂得不去干涉内政、不去争宠,充分给赵祯放权。

5、余情未了

男人多数都是这样,老婆越端庄贤惠,自己反而越没有兴趣,而且还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臭毛病。

赵祯就是这么个人。

他很念旧情,时不时想起郭皇后的音容笑貌,并派人前往探望,隐隐约约有后悔之意,还写了首乐府辞给她,两人一唱一和。

赵祯见到她言辞凄婉,不由得动了心,原来这素来骄纵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于是他就想把她接到宫中相会,却遭到她的断然拒绝,说,要想再召见,必须当着百官的面,重新册立为后才行。

赵祯自然不好答应。但这足以让阎文应害怕了。

阎文应父子俩既是当时废后、驱逐尚张美人的关键人物,又是立曹皇后的功臣,阎文应还做到了宦官的顶级职位了,当然要阻止赵祯旧情复燃。

1035年十一月,赵祯正在南郊斋戒祭祀。

碰巧,郭皇后生了点病,阎文应就与太医前往诊视,并让她搬了个地方住。没几天,她就一病呜呼了。

阎文应这事办得很隐秘。大家都怀疑是他下毒,但是又没有任何确凿证据。不过,没关系,大宋朝堂上,台谏官员在废后时就已开始发挥作用了。这次,也不例外。

谏官姚仲孙、高若讷上书弹劾他,两点理由:除了怀疑他毒杀郭皇后外,说他在皇帝休息时大呼小叫。

赵祯顺势将他外派出京。

沸沸扬扬的废后、立后风波,总算有了个了结。

继承人:想要儿子却一直无后

赵祯继位30多年后,已经年近50。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居然没有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是皇帝无子!这关系到江山社稷的根本!万一不测,后果堪忧!

之前,他曾经有过三个儿子却早夭折。现在,为了帝国,大臣们都叫他选个宗室过继,他一直不答应。

三年,这是赵祯播种的期限。他不敢放松,后宫不说三千佳丽,只要有一块地成功就行。

这中间,面对时任宰相韩琦、御史中丞包拯偶尔请立皇储的建议,他总是淡然一笑,等等再说!后宫很快就有消息了!

比较幸运的是,在第三年里,后宫董氏、周氏相继怀孕。他很振奋,有一种宝刀未老的振奋。

为了迎接皇子的到来,宫中上下弥漫着喜悦气氛,金帛、器皿、杂物还有赏赐的费用早就预备好了,还专门把真宗皇帝赵恒做开封府尹时的官署——潜龙宫修缮一番,然后静待佳音。

但令他失望的是,1059年四月,董氏先生了第九个公主;一个月后,周氏生了第十个公主。

预备的赏赐总得用出去。这使得两个小公主出生时的赏赐之物比大公主出嫁还要多数倍。潜龙宫却用不上了,这已成为一个笑话。

面对这种结局,赵祯是欲哭无泪、欲语无言了。日益体衰的他不仅要服药,还得撑着身体治国理政。当然他主要是点个头,大小政事有中枢决策。

现在,三年期限已过,赵祯既没儿子,选宗室过继然后立储,应该不为难了吧?

所以,1060年正月刚过,右正言王陶针对这种情况说,现在大小政事全凭中枢而定,且皇嗣未立,应该及早过继宗室子弟!

听到这话,赵祯很愤怒,你这是诅咒朕?不知道朕还在努力?

不得不说,赵祯还是勤劳的,董氏、周氏也算争气,她们肚子又大了。

但很快,赵祯又一次心碎。董氏、周氏都没给他带来一个儿子,她们先后诞下了赵祯的第十一位、第十二位公主。

这不是让群臣看笑话吗?

幸好董氏又怀上了!赵祯心中再次燃起希望。

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1061年七月,董氏为他产下第十三公主,而且公主61天后病逝,三年三胎的董氏也于次年去世。

赵祯已51岁了,而且由于长年服食一些莫名其妙的药物,病后的身体日益孱弱,想再生出皇子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了。

他这才是真正的心灰意冷,才真正考虑过继的事。

终其一生,他不断耕耘,最终还是过继了赵曙为皇子。

终曲

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位42年、年已53岁的赵祯终于在福宁殿中永远闭上了双眼。

这一夜,天空漆黑,毫无月色。

这位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确实是个好人,是个仁慈、宽容的人。除了感情容易泛滥,比如喜欢照顾外戚外,基本没什么不良嗜好。

他心善心软,就算是罢去庆历新政,也没怎么贬官;就算他半夜想吃肉,还怕下人劳累;就算他想宠爱后妃,还被太监算计;就算他想任命外戚,也总是被包拯等台谏官员攻击。

很显然,这是一个克己复礼的儒家书生,这是一个言论自由、民主决策的时代,这是一个大致稳定的盛世。

但赵祯明显是个平庸的皇帝,他安心过着自己的日子,没有雄心壮志,没有乾坤独断。在他任内,西夏独立、契丹增币、吏治松弛、财政困窘。

这就是典型的大宋风格。


多谢欣赏!如需了解更多宋仁宗赵祯故事,敬请关注本号,长篇连载宋史笔谈。


纪岩松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之一,历代皇帝被称“仁”的并不多见。

古人对谥号是有讲究的,我们先看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仁”这样的谥号。在帝王的谥号中,“仁”具有以下品德:慈民爱物;利泽万世;功施于民,宽信敏惠;爱仁立物;慈心为质;惠爱溥洽。



这样说似乎有点抽象,我们从几个小故事看一下宋仁宗的为人。

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宫里走。走着走着,他觉得口渴了,就看了看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带水。他忍着,什么也没说。回到屋里,他亟不可待地喝水。皇后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在路上问宫人要水喝。他说,宫人都没带水,他要的话,肯定会有人为此受到责罚。他不愿意有人受罚。

因为不愿别人受罚,自己忍着口渴。这样的人心怀仁爱之心。



还有一次,宋仁宗跟大臣说,昨天半夜饿了,很想吃烤羊腿。大臣说,那就跟御厨要呗。宋仁宗摇摇头,说不。他的理由是,如果他要了这一次,厨房可能就会天天给他准备着,以防他随时会需要。这样的话,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一个拥有国富民强的皇帝,因为不愿浪费而自己挨饿,不能随心所欲地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西晋时期的炫富风如果知道几百年后出了宋仁宗这样的皇帝,他们应该感到非常惭愧。



还有一个故事,是宋仁宗对自己的宠妃张贵妃的故事。宋仁宗喜欢的张贵妃非要为自己的伯伯谋求一个大一点的官位,跟宋仁宗说了好几次,最后,宋仁宗终于答应拿到朝堂上议一议。可是,朝堂上,包拯一下子就否了宋仁宗的建议,还在激动地叙说中,把唾沫星子溅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没有擦干,让张贵妃看了看。求官的事就结束了。

即使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宋仁宗宁肯忍受大臣的唾沫星子,也不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开玩笑。

宋仁宗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都和当时的政治清明有关。据说,宋仁宗死后,大辽国的人都为之痛哭。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读史坊


宋仁宗,名为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宋真宗逝世,年仅13岁的赵祯继任为皇帝,即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史学家对他的评价颇高,称他统治时期为“仁宗盛治”。

刚刚继位的时候,由于年龄太小,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公元1033年,太后逝世,宋仁宗开始亲政。在位期间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名臣辈出。宋朝著名的包拯包青天,就是在他做皇帝的时候为官。包拯有的时候提意见,唾沫飞溅到宋仁宗的脸上,他也是一面擦拭一面听取意见,可见其肚量之大。

对内与民休养生息,对外少生战端。使得宋朝国内逐渐安定繁荣,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一次由官府发行。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文人,例如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人。

公元1063年,54岁的宋仁宗逝世。《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宋朝的使者,到辽国传达宋仁宗逝世的消息后,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可见辽国对宋仁宗的敬佩之情。

虽然宋仁宗在位期间没有进行重大的革新,也没有办法扭转得了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但还是保持并延续了宋朝的繁荣,是一个善于守成的皇帝。


小凌说史


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可以说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会,这个人就是题主所说的宋仁宗了。

为什么用这样简单粗暴的语言来评价仁宗呢?因为宋仁宗这个人实在是好评连连,一些词都说烂了。

宋仁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虚心纳谏,即使你说话很冲,屎盆子扣在人家头上了还是要听你说。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

包青天和范仲淹的名气就是被宋仁宗的善于纳谏“养出来”的。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因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 。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

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当时宋仁宗从老爸真宗手里接过一个穷的叮当响的政权。真宗时期搞得国库基本空了,主要是因为,真宗时期与契丹交战,签署了一个《澶渊之盟》回来,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换取宋朝延续百年的和平。之后真宗觉得理亏,朝中那些善于观察皇上脸色的大臣们就出来搞事情了,劝真宗搞一个封禅。这又是一个烧钱的损招。这样子一来,宋朝的国库就基本被折腾完了。

所以仁宗接过这个烂摊子,号召全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60秒观世界


宋仁宗赵祯,从他的庙号“仁”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个仁义的皇帝了。宋仁宗一共活了54岁,据说得知他驾崩的消息之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能让京师附近的百姓们想念成这个样子的皇帝想必也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而且不只是京师附近,洛阳人民也哀悼宋仁宗,焚烧纸钱的烟直窜天际以至于“天日无光”。有官员到四川出差,在山沟里都能看到带着孝帽哀悼仁宗的人。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到现在我都不懂辽国皇帝哭个啥劲儿,难道是俩人神交?

仁宗在位时治世文臣一抓一大把范仲淹、包拯、文彦博、晏殊等等。也有韩琦、狄青、杨文广等名将。虽然在对外战争方面的表现不是很尽人意,但是总体来说,仁宗治下的宋朝是难得一见的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