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就算是常年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將中國的文字把握得十分精準,尤其是現代漢語演變得越來越“簡約”後,我們突然會懷念起古人用詞的精緻與細膩。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例如: 潭、湖、澗、淵、池、澱、泊、澤、湫、泡……這些表意的象形文字對於我們來說每一個都認識,但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大致可以認為,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稱呼“一攤水”!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而古人則不肯那麼敷衍,於是將許多地名這樣起——玉淵潭、青海湖、弘農澗、長淵、滇池、白洋淀、羅布泊、雲夢澤、大龍湫、月牙泡等等。即便這樣,其實我們還是漏掉了用來表示湖泊且旅行者們越來越關注的一個詞——錯,例如:納木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斷地包容著人造出來的湖加入這個行列——水庫,例如:千島湖。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在地理概念上,我們已經把以上所說的很多定義合併了,將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水域比較寬廣、緩流的水體均稱為“湖”,而湖光山色一詞的存在,就表明了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少不了對湖景的欣賞、對湖鮮的品嚐,甚至對環湖旅行的熱衷。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還記得在6 年前,《汽車自駕遊》雜誌全程領航的“環越珠峰”車隊到達當雄後,前往中國科學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簡稱納木錯站)採訪,當時的康世昌站長就介紹了他們堅守在這片聖湖邊的使命與職責。由於近些年對環境的保護,使得植被覆蓋情況逐漸變好,在小氣候的作用下,當地降水量也不斷增加。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截至2014年,色林錯的面積已經超過2400 平方公里,一躍成為西藏面積第一大湖,同時納木錯為西藏水量第一大湖。除了自然環境的調節,也有一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藏科考”的呼籲,它向遊客們提出了警示——隨著旅遊熱的日益劇增,客車產生的大量尾氣汙染和遊客隨意丟棄垃圾對環境造成破壞,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呼籲所有的旅遊者,不要丟棄任何垃圾,給我們一個乾淨、無汙染的綠色聖地。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無論湖泊的成因、地質的變化,還是現代化建設、人類生存活動的需求,一片生機勃勃的水域總歸會帶給大家賞心悅目與怡然自得。它不僅是今天我們人類的財富,更是明天多樣生物繁衍生息的家園。

人在旅途,彼此珍惜!

環湖旅行,見證大澤的呼吸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賜教。

以上內容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2018年8月。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頭條號“汽車自駕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