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一年多前,偶然在一家古玩店碰見了幾張舊照片,其中就有一張早期銅奔馬原件的彩色標準照,經驗證,照片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由專業人員所拍,其透視角度和清晰度均基本複合製圖提取平面圖樣所需的標準。因此將該照片經掃描,仔細提取其平面線稿,經過研究、分析,就銅奔馬造型結構比例特徵及構圖,提出一些粗淺的認識或拙見。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一

圖一、以銅奔馬前後伸展蹄子外沿A點、A1點和馬頭額骨A3點作一圓周,求得Q點,得知通過此點,四支馬蹄伸展的長度是均等的,故Q點就是平面線稿的中心點。通過物體受力,確認H點為重心點,這就表明Q點和H點均處在同一垂直線上最大程度的起著平衡作用。

而以Q為基點,通過A、A1、A2、A3、A4構成第一道圓。進一步仍以Q為基點,通過B、B1、B2、B3點構成第二道圓,再以Q點通過C、C1、C2、C3點構成第三道圓,每一圈都把畫面中的骨點,也就是圖案構成中,幾乎重要的轉折關鍵點均被穿連起來。

將Q點與H點垂直線,通過Q點作水平線,構成畫面的“+”字座標,以中心點起,作450∠分析,得知,馬嘴、馬尾均處在正450∠上。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二

圖二:以Q點“+”字座標平行線為參照,取C、D兩點再作平行線,經朝下方凸顯的骨點,說明兩線完全在水平平行狀態下,而所經過的A點正是整個馬身重力分解的集散點。

在這裡我們清楚的可看到,以Q、C、A、D點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具有一個明顯的重力存在,而再通過C、A、D、B點正好也是一個倒的等腰三角,兩個三角疊加,全部重力都集中在B點,而經B點與B1、B2點構成三角的互為作用。當動能、勢能減少到零,重力作用線恰好通過接觸點時,它才不擺動,這完全複合現代物理學的原理。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三

圖三:Q點為構圖中心點,通過此點用三角形結構形式,分析四支馬蹄和馬尾之間的關係,有如下收穫:

從馬尾開始把Q點與A、A1點連起來,形成第一個三角形,繼續把Q點與B、B1點及B2點連起來,為第二、三個三角,仍以Q點與C、C1和C、C2、C3點相連,有了第四、五個三角,再把Q點與D、D1點相連為第六個三角。接著將D點D1、D2點連接,是第七個三角,最後把Q點與H、H 1點相連,還有H、H1、H2相接,形成第八、九三角,如此我們通過圖示看到了兩點:1、Q點就像是一個魚網的鋼,依次為基點把九個三角穿起來。2、三角形的穩定特徵在此一覽無餘,相同的類型,有著相同的特徵,如B、B1、B2,D、D1、D2有著明顯的下落感,而Q、A、A1,Q、B、B1、,C、C2、C3,,Q、H、H1,H、H1、H2都具有伸張、平穩的感覺,則Q、C、C1和Q、D、D1具有某種極不穩定感,然他們又都處在垂直線的一左一右,又恰好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所以銅奔馬的力學之美就在這平衡與不平衡和不穩定而又穩定之間。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四

圖四:以馬頭和馬脖子轉折點A點作一圓周,直徑正好是馬身其長度的兩倍,可見它是黃金比。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五

圖五:銅奔馬整體造型非常複合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中的“做氣”,以及對立統一法側。前後各兩支馬蹄,朝向均處在即對立又統一之中,馬頭和馬尾反方向,又處在一種抬伸的動態形式下。

通過對銅奔馬四支動勢的仔細觀察、分析,其前兩條腿成“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形,後兩支則成“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形,將這兩者組合到一齊,形成“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形狀,便完全是一個機械的風葉狀,也許這就是銅奔馬為何產生升力的原因所在,另加之圖五所示,這氣道的合理設計和應用便產生視角上的浮力,是完全合乎科學道理的。

銅奔馬構圖及造型特徵窺視隨記

圖六

圖六:以圓周拋物線設A點與A1點,設A點與B、B1點和A1點、C、C1點,再設D、D1、B1點,分別將其連接,視角觸感極為舒服和合理。

以上只是作者將存在的現象提取出來,至於古人是否有此本意,那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正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才使得銅奔馬如此完美。正像夏夫茲博裡認為:“凡是美的東西都是和諧的和比例適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