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什麼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的什麼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他的一生實施新政、執教興學、戍邊西北,在地方的政績也是很顯著。出任泰州時,重修旱海堰,不僅使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了“范公堤”。

他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銘,他的德行被當時多少人而稱頌!他不僅成就了自己,還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的秘密。

一、 自強、自立

一個人最為難得的便是認清自己,想要改變命運必須拼儘自己的全力去爭取。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離世。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朝廷顯貴會給後代留下多少財產呢?回答是:半點也沒有,甚至連一所像樣的居所也沒有。

他希望他的後代不要依靠他,而是要自強、自立。

年少的范仲淹求學時, 家庭條件十分不好。那時他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把它切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這條件可謂是艱苦。成年後,他到應天書院去讀書。一位和他關係要好且家境優越的同窗,見他生活困頓,就讓家人送飯時多捎上一份,送給他吃。

范仲淹十分感謝他的同窗,但是他卻拒絕了,他說“我多年吃粥已經習慣了,如果驟然吃上你送來的美味佳餚,以後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麼行呢?”。因為他知道,人永遠無法依靠別人的幫助過好自己的一生,自己必須要自強自立。

正是因為這股“倔強之氣”,若干年後他功成名就,不僅在政壇上叱詫風雲,在文壇上也堪稱一代宗師。更為整個範氏家族塑造出了自強不息的風骨,成為一個家族傳承不息的根基。

二、 讀書

范仲淹的什麼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不僅古時如此,就是現代也依然。

范仲淹在與家人的書信中曾和兄長範仲溫談過子侄們的讀書學習問題,他說“要督促他們發奮學習,絕不能讓他們得過且過,混天度日。要讓他們瞭解,只有學有所成,才能有所成就。”

他在《訓子弟語》中寫道“耕讀莫懶,起家之本;字紙莫棄,世間之寶。”在他的教育下範氏子孫都在學業上奮發上進,後來也不乏名臣良相。

范仲淹不僅督促自己的子孫,對外也是無私興學。他曾在蘇州給自己買了個養老的宅子,當時來了一位看風水先生,對此屋是大讚,認為這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看來,這範老人品好,人氣旺,選的房子也不差。

但是他此時有了新的想法,他的無私精神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想既然這個房子能使後代顯貴,那不如就改為學堂吧。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那不是更為有益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於是他立刻就把這個房子捐出來改為學堂了。

因為他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他願意把地讓出來,讓那些寒門們依靠讀書來出人頭地。他這種為大眾的無私精神,也算是為後代積了很大的福德吧。

三、 清儉

范仲淹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一個人,如果貪圖享樂,即使家大業大,也會有從吃山空 的一天。一個家族,如果鋪張浪費,那麼家道也總有會敗落的那一天。

他的兒子範純仁結婚時,小夫妻倆打算以錦羅綢緞佈置婚房。范仲淹知道後,立即找範純仁來訓話,大概意思是:我們家素來清儉,怎麼能以錦羅綢緞佈置婚房來壞我們家法。你要是敢將錦羅綢緞帶回家,那我就把它當眾燒燬。

範純仁聽了父親的教誨,不再拿錦羅綢緞來佈置婚房。而且後來官居於相,也廉儉如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清儉是家族不敗的基因。范仲淹用一生的清儉給家族做了一個好榜樣,並將這個美德代代相傳。

范仲淹的什麼善行使自己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四、 行善

范仲淹教導家族要行善,因為行善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范仲淹早年把住宅讓出做學堂,經常接濟貧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他還創建了義莊,也就是最早的家族救濟組織。他在年老之後,用自己的所有家財在蘇州購買田地,創立義莊,制定規矩,護佑範氏宗族子弟。而他們一家子因為沒有房子住,只能租住別人家房屋。

不僅范仲淹如此,他的兒子範純仁也不例外,他也學父親把朝廷所得的奉賜,都送到了義莊。他們的舉動就一直在後代中延續著,就這樣範仲淹創建的義莊延續了八百多年,範氏子孫從此再也沒有人遭受飢寒交迫之苦。

看來范仲淹當初播種的這顆善良的種子,已經在家族裡生根,發芽。子孫們不斷地施肥灌溉,終於長成一棵蒼天大樹,護佑著整個家族。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范仲淹的行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範氏子孫,這也就是他的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