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勃艮第的分級系統,和波爾多的分級系統大概是同時建立起來的。但是和波爾多的本質區別在於,勃艮第的分級系統以產區為核心,而不以酒莊為基礎。勃艮第根據風土創造的分級系統,是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1855年,兩個彼此對立的葡萄酒分級系統被同時建立了起來,至今仍然強烈地影響著葡萄酒世界。兩個系統中,更著名的是梅多克的1855列級系統,它至今依然牢牢掌握著波爾多左岸,更令波爾多葡萄酒形成了“價格決定分級”的傳統。

就在同一年,另一個系統的列級也被悄然建立起來。Jean (Jules) Lavallé博士發佈了他著名的勃艮第金丘《Plan Topographique(地形學)》,以翔實的地圖,標示了從桑特奈到第戎的每一片葡萄園,並將它們分為Tête de Cuvée(頂級),Première(一級),Deuxième(二級)以及Troisième Cuvée(三級)。

這就是金丘1936年劃分400多個法定產區的藍圖。如今,勃艮第的每一片葡萄園,都在品質金字塔中擁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從高到低,分別是特級葡萄園(grand cru)一級葡萄園(premier cru)村級葡萄園(village wine)最基礎的是勃艮第的大區酒(Bourgogne)

無論是波爾多還是勃艮第的分級系統,最初的目的都在於記述當時的品質情況,現如今卻變成了雷打不動的金科玉律。

從1855年開始,波爾多就開始以價格為基準分級,勃艮第卻以風土決定分級。在我看來,波爾多的“價格分級”過了十年多一點就已經開始產生問題了。那麼,“風土分級”在一個多世紀後又如何呢?

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分級的進化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葡萄酒分級,最初都源於價格。勃艮第其實也不例外。

19世紀,勃艮第的第一個分級系統,就是根據每個地區葡萄酒的售價劃分的。當時的勃艮第通過中間商(négociant)賣酒,對每個單獨的釀酒商並不重視,價格也是按照比如今更粗略的地域分界制訂的。

對波爾多的中間商而言,在不同酒莊之間保持穩定的價格差異是很有益處的事情。勃艮第中間商也是如此,所以不同的葡萄園之間,也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價格差異。

早在19世紀,勃艮第的價格金字塔就和如今很相似了。當時價格最高的,是名字叫做“Romanée(羅曼尼)”的葡萄酒,與香貝丹(Chambertin)不相上下,慕西尼(Musigny)、裡奇堡( Richebourg)以及 伏舊園(Clos Vougeot)緊隨其後。

一個世紀以後,這個順序沒有變化,但是進一步細化了。

20世紀下半葉,村級中分出了一級(premier cru)和特級(grand cru),和葡萄園名稱一樣, 酒莊的名聲也變得更加重要,同樣能夠左右價格。

勃艮第的法定產區系統,在20世紀30年代才正式塵埃落定,但是嚴格遵循19世紀對葡萄園的界定和描述。

我試圖用波爾多的價格分級理念來分析勃艮第,用平均價格給產區進行了排序,發現市場價格的高低,基本和品質的高低是一致的。

如果把頂級產區按價格排序,結果和一個世紀前幾乎別無二致,只不過羅曼尼·康帝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香貝丹的價格則降到了裡奇堡和慕西尼之下。

時間帶來的最大變化在於,頂級的酒款與其它酒款之間的價格差越拉越大了(就好像波爾多的一級莊也和他們相鄰的酒莊之間拉開了距離)。

一旦身在頂端,就會因此進一步與其他酒莊拉開價格差。羅曼尼·康帝就是最突出的例子。現在單獨購買一瓶的價格,可能是拉塔西(La Tâche)的五倍(儘管La Tâche也絕不是等閒的勃艮第)。

所以為了保住頂級的位置,名莊會不惜一切代價提高品質。這被人揶揄是對時尚的阿諛逢迎——畢竟,這個時代的頂級葡萄酒,已經成為供人炫耀的奢侈品。

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品質與價格的金字塔

金丘(Côte d’Or)的11,000公頃葡萄園,分為27個村,面積從100公頃到300公頃不等;其中包含375個一級園(premiers cru),還有32個特級園(grand cru),頂級葡萄園的面積均不到10公頃。

金丘的數百個產地,鑄成了陡峭的品質金字塔。大約三分之二的葡萄園都位於品質金字塔的底部(比如勃艮第大區Bourgogne AC),而頂部是面積僅佔1%的特級園。

品質金字塔與市場價格是基本相符的。紅葡萄酒的價格從特級園、一級園到村級依次下降。

頂級的20個產區分四個價格梯隊:羅曼尼·康帝(Romanée-Conti)是遙遙領先的第一梯隊,拉塔西(La Tâche)、慕西尼(Musigny)和裡奇堡(Richebourg)作為第二梯隊緊隨其後。

第三個價格梯隊被哲維瑞·香貝丹村(Gevrey-Chambertin)佔領,以特級園Le Chambertin和Clos de Bèze為首。

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不協調音”

不過金字塔的頂部也不完全是特級園的天下:兩個備受矚目的一級園——香波·慕西尼村的愛侶園(Les Amoureuses)穩居第三梯隊,哲維瑞·香貝丹的Clos-St-Jacques則躋身第四梯隊。如果再次評級,這兩個一級園完全夠格升級特級園。

與之相反,也有兩個特級園跌下了金字塔的頂端。比如伏舊園(Clos de Vougeot)之所以被作為一個整體的特級園,僅僅因為原本它是單一葡萄園。圍繞葡萄園的圍牆從山坡頂部一直延伸到山腳的N74公路;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山坡中部出產的葡萄才夠格特級園的品質。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伏舊園的地位總在其它特級園以下。

另一個例子是特級園柯爾通(Corton),名義上它是一個環繞山丘的巨大特級園,實際上它分為幾個lieu-dit(小地塊),在市場上的名聲有高有低,在前100位的葡萄園中佔據從32位到70位左右,時常遜於比較出挑的一級園。

村級酒又如何呢?位於夜丘(Côte de Nuits)的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ee)是村級中的佼佼者,就如村中的特級園也穩穩佔據價格金字塔的最高點一樣。香波·慕西尼、哲維瑞·香貝丹和莫雷-聖丹尼(Morey-St-Denis)隨後。

換句話說,夜丘的村級酒也是勃艮第價格最高的村級酒。在面積較大、品質參差不齊的伯恩丘(Côte de Beaune),村級酒則大多排位靠後。

最大的“不協調”在於,有些村級酒——特別是來自沃恩-羅曼尼、香波·慕西尼等有名村莊的酒,價位可能比一些底層的一級園更高。比如,伯恩丘的一些一級園比夜丘的村級酒價格還低,而夜丘的一級園通常情況都下比伯恩丘的一級園更貴。

價格和分級的錯位,往往和歷史上葡萄園的劃分方式和位置有關,比如有些葡萄園劃定邊界的依據是行政邊界而不是風土環境。

話雖如此,如果重新按照價格對勃艮第葡萄園進行分級,結果應該和如今差不多。比起波爾多,勃艮第葡萄園的品質變化要小很多。

分級對地價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村級葡萄園的土地價格可能是大區葡萄園地價的十倍。一級園則比村級貴兩到三倍,特級園又比一級園貴三到四倍。

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波爾多分級vs勃艮第分級

波爾多和勃艮第的分級系統,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分級的依據是價格還是風土。但是從深層次看,兩者的差異不僅限於此。

一家波爾多酒莊就是一個品牌,它允許釀酒師用來自該產區任何葡萄園的果實釀酒。而勃艮第的酒莊,需要根據葡萄園的分級,將自己出產的葡萄酒分成不同品牌。這就是勃艮第酒莊產量普遍偏少的原因之一。

但是歸根結底,無論在波爾多還是在勃艮第,酒莊的名聲都是消費者最看重的。葡萄園的等級也好,列級也好,都是輔助性的信息,更多提示的是酒款風格:比如波爾多左岸vs波爾多右岸,抑或勃艮第夜丘vs伯恩丘。

以風土為基準的分級系統,其優勢在於:同一個產區中,如果兩個酒莊出產的酒價格有差異,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市場對兩個酒莊的看法。同理,價格往往隨著葡萄園的等級上漲,提示了品質。

如果說勃艮第的分級系統有一個缺陷,那麼要數一級園參差不齊的品質了——如果一級園能夠進一步分成兩個層級,墊底的直接降級,消費者挑選起來會更省心。

風土金字塔的未來

那麼,風土的等級金字塔是否是一成不變的呢?

從1855年以來,勃艮第的葡萄酒風格變化幾乎不可察覺。勃艮第位於葡萄能夠成熟的緯度範圍內靠北的地方,所以主要影響葡萄品質的,還是地理位置。

如果一些特定的地塊,能夠持續出產充分成熟的葡萄,就算在不好的年份也保持穩定產出,那麼這些地塊自然仍會受到青睞。在金丘,這樣的地塊往往位於山坡的中段。

不過,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其中一些頂級葡萄園是否會漸漸變得過於溫暖,果實是否會熟得過快呢?只有時間才知道答案了。

勃艮第分級:不談價格只談風土都是耍流氓

作者:Benjamin Lewin MW

編譯: 吳嘉溦 / Sylvia Wu

來源:英國葡萄酒雜誌《Decan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