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攝影:孔子文化•小帆

這兩天,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伏天。

晴日裡走在大街上,感覺像是置身於火爐中,從頭到腳都快燃起來了;雨後的大街更是走不得,感覺像是被放進了蒸籠裡,身體的水分正在變成一滴滴汗珠,不停地往外滲。

因此,有人說:“晴天裡我是鐵板上的烤肉,雨天裡我是蒸籠裡的包子。”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這個時候正值三伏天,這天熱的像剛沸的白開水一樣,這應該是對三伏天最形象的素描了。

一、唯靜,能致涼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

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這個時候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恰逢伏天,天熱得像白開水一樣。我上朝回來,脫下官服,一個人坐在我的竹窗下。竹窗的窗紗是用輕紗做的,窗下是一張六尺寬的小床。沒有客人來訪時,我就躺在竹窗上,翻著手裡的書,清涼的風從窗紗吹進來,一整夜都是涼爽的,根本感覺不到炎熱。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小詩——《竹窗》。

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圖片丨@空谷尋芳 攝

詩人下班之後,沒有出去和哥們兒擼串,也沒有去唱K。而是一個人靜享這暑熱中的涼爽,“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清雍正帝追錄康熙帝的訓話並編輯成《庭訓格言》,內有一則訓文曰:“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盛暑天氣,那些不打開窗戶,不乘涼的人,都是因為自小就習慣了,也是由於內心安靜,所以身體也就不覺得熱了。

看來,真正能抵擋這炎炎夏日的不是那各色各樣的冷飲,而是你自己心中要有一口冰窖,而這冰窖中的冰水就是一個字——靜。

心靜自然涼。

靜,又出自何處?

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二、唯書,能致靜

曾國藩有言:“每日臨一百字,將浮躁處大加收斂。心以收斂而細,氣以收斂而靜。”每天臨摹一百個字,將急躁、不沉穩的心情減弱。內心因為減輕了浮躁之心而變得細膩,情緒也因為學會內斂而變得安祥。

練習書法是讓內心寧靜的最好方法,它能除去內心的浮躁。

初步仕途的曾國藩是個典型的急性子,他覺得在翰林院編輯書籍無聊乏味,好似遁入空門,了無樂趣。他常常揣著一團怒火上班,見著同事燒一把,見著值班的小太監小宮女燒一把。結果同事們,下屬們都離他遠遠的,甚至連來京城投奔他的親弟弟也負氣回家。

曾國藩很是苦惱,因為這團火最終燒壞的是他自己。

當曾國藩意識到浮躁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後,他便決心要除去它。

起先他用寫日記的方式來警戒自己,他每天都會翻閱自己以前寫的日記,然後在一點點戒除那些壞習慣,並直接把自己的號改為“滌生”,時刻警戒自己。

三伏天:唯靜,能致涼;唯書,能致靜

曾國藩

為了能更好的修身養性,曾國藩開始煉字。因為練字可以使人平心靜氣,自然就可以抑制一個人的情緒,一個人能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就不會氣怒血衝,自然也就不會身體發熱了。

素有中國藝壇“江北一怪”的當代畫家武微波先生的行書作品——《心靜自然》,畫風飄逸凝動,於自然中尋取章法,融中國圖騰於筆墨之中,賞來令人頓有微雲舒捲,清風飄拂之感。

能做出這樣的作品的人,想必定是一個心中有清溪的寧靜之人。因為,習書是一個對人有著嚴格要求的高質量勞動。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準備練習書法時,應當毋視雜物,毋聽雜音,要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平心靜氣,才能寫出絕妙的作品。如若心不寧,神不聚,那麼書寫的字就會歪斜,內心與情緒不協調,寫出來的字就好似無骨之軀體,不能自己站立起來。

“靜中真味,煞能領取,心微浮則氣浮矣。”寧靜之中,才有人生本原的意味,並極可從中獲得,若心中稍有浮躁,那麼精神狀態也會受到浮躁的影響。

若內心能存一分靜,即使是身居鬧市,也聽不到車馬喧囂;若內心能存一分靜,即使是正值酷暑,也會感到些許涼意。

因為,涼自靜生;而靜,自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