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采纳李斯的建议,采取诸多治国措施,包括定帝号为始皇帝;统一度量衡,做到车同轨书同文;销诸侯之兵器;采用郡县制;迁徙民众;焚书等等。整体来看,始皇帝的措施对中原大地此后几千年的影响十分之深远,而在当时,统一天下、完成亘古未有之伟业的秦始皇也是威风凛凛、自信心无比爆棚,从其议帝号与不师法古代的行为就可见一斑。不过再伟大的人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挡不住自然的规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巡视自己的广袤疆土的旅途中,不幸染病去世,一代雄主、千古一帝就此落幕,华夏大地即将迎来再一次的英雄辈出的时代,当然,对于百姓来说,这也是充满劫难与悲剧的时代。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逝世于沙丘行宫,当时身边近臣只有中车府令赵高、左丞相李斯与幼子胡亥,胡亥随即在赵高、李斯的支持下返回国都登基即帝位,史称秦二世。《史记》中关于赵高帮助胡亥夺取帝位的过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包括说服李斯、矫诏杀害扶苏、蒙恬等。不过这段描写应当有大量内容属于后人附会,譬如李斯当时已然位极人臣,在朝廷中威望极高,而扶苏与蒙恬也并没有深交,蒙恬更是一名武将,按照常理未必就会让蒙恬接替李斯成为丞相,反之,如果他能够预料到蒙恬会因此上位,就应当可以反向预料到赵高也会对其夺权,因此赵高用此言劝告李斯未必属实。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秦二世胡亥

无论秦二世得帝位是否正当,其手段是否狠辣,总之,年轻的胡亥获得了皇位,成为了这个统一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上任伊始,他就诛杀了秦始皇的其它儿子及其后人,可怜一代雄主秦始皇,其子孙几乎被自己的亲儿子消灭殆尽。其后的日子里,他的施政方针基本沿袭秦始皇的理念,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民众越发严苛,大型的工程丝毫没有停歇,自己也学着父亲到处巡视。在朝廷里,重用近臣赵高,大小事务都交由其处理,赵高逐渐掌握了帝国的决策权。赵高随后不断打压老臣重臣,安插自己的人员,先后杀害了包括上卿蒙毅(蒙恬之弟)、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在内的多位高官,咸阳城中从此再无重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安徽境内)起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在当时,更是有着星星之火的巨大作用,众多的被秦王朝压迫的农民、六国贵族、各地豪强纷纷响应,起义军一度势不可挡,迅速席卷全国。陈胜于是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自立为王,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张楚,封吴广为假王(副王的意思)。陈胜在战争初期指挥得当,丝毫没有对自己地位突然提升的不适应,派出诸将四处拓展地盘:吴广监督诸将攻打荥阳,武臣、张耳、陈余攻略赵地,邓忠攻打九江郡,周市攻略魏地,周文西击秦。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大泽乡起义

不过在各将远离国都陈县之后,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况就急剧增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各将的军队基本都是自己在当地招募以及接受投诚而来,对陈胜这个楚王的忠诚度不够,而陈胜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力也较为薄弱。 随后,武臣就在攻下赵地之后自立为赵王,张耳、陈余分任大将军和丞相。赵王武臣又派韩广攻略燕地,韩广也有样学样自立为燕王。不过武臣随即被自己下属李良所杀,张耳、陈余又收拢其军队,迎赵歇为赵王。周市在攻略魏地结束后的北伐过程中惹到了狄人田儋,这个田儋是齐王田氏一族的,他杀了县令自立为了齐王,并击败了周市。周市返回途中,陈胜想要立周市为魏王,不过周市坚辞不受,于是就将魏国后裔咎为魏王。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其手下将领因为作战方针的原因将其矫诏杀害,并将其首级献给了陈王,陈王给了他楚令尹印,派他为上将。之后陈胜军队在与章邯率领的秦军的作战过程中,屡战屡败,最终死于自己侍卫手里,着实令人唏嘘。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

而在陈胜死后,起义军也就丧失了名义上的领袖,多支势力试图趁机获得楚的国号,继而成为起义军的名誉领导人。先是陈胜旧部吕臣组织"仓头军",攻取陈县,杀掉叛徒为陈胜报仇,重建张楚政权;几乎同一时间,陈胜旧部秦嘉寻到楚国后人景驹,立为楚王;原楚国贵族项梁借口景驹的楚王是在陈胜生死不明之时所立,合法性不足,带兵消灭了秦嘉和景驹并将其杀害,其后又在范增的建议下,另立楚国后人熊心为楚怀王。吕臣由于势力薄弱,率兵归附了项梁,其后兵权更是被楚怀王所夺,被怀王任命为楚国司徒。怀王于是在项氏叔侄的帮助下,坐稳了楚王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沛公刘邦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先投靠景驹,后投奔项梁,正式成为了楚王账下一员大将。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章邯在击败陈王后,又转而进攻魏国,魏王咎派周市向齐、楚求援,齐、楚派军相助,不过还是被章邯击败,周市等人也被杀,魏王咎为百姓考虑,投降了章邯,自己却自焚而死。随后,章邯又击败齐军,杀死齐王田儋,其弟田荣接收了剩余军队。齐人立田假为齐王,田荣带兵击败齐王假,田假流亡于楚、其丞相田角流亡于赵。田荣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己做相国,并要求楚、赵两国交回田假、田角,在被拒绝后便开始不配合楚、赵两国对付章邯的军事行动。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项梁在与秦军的交战过程中,起初节节胜利,形势大好。不过随即章邯得到支援的秦军,在定陶与项梁交战,大胜楚军,项梁也死在这场战役中。项梁死后,楚军形势急转直下,项羽、刘邦的军队屡屡受挫,于是在经过紧急磋商后,刘、项以及吕臣一起收缩兵力,窝回了大本营。"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刘邦军砀"。章邯得知项梁已死,觉得楚国已然没有威胁,作出了一个足以让自己万分悔恨的决定:带兵北上,攻打赵国。所谓养虎遗患,莫过于此,要知道,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可以消灭掉今后最大的两个对手的机会了。西楚霸王、汉王刘邦,每一个都将是他今后无法逾越的高山。项梁死后,楚国形成权力真空,怀王趁机夺取项羽、吕臣的兵权,开始了对楚国的实际控制。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由于章邯带兵攻打赵国,楚怀王及其将领都得以暂时而宝贵的喘息之机,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他决定将军队分为两路,一路救援被章邯围困的赵国,由上将军宋义带领,一路进攻秦国国都咸阳,由沛公刘邦率领,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当时众将皆因秦军军力强大而且关中地势险要,不愿前往,唯独年轻的项羽因为叔父为秦所杀,希望随沛公同道入关,不过最终被怀王否决。《史记》记载其原因是因为"怀王诸老将"认为项羽残暴难以安抚民众,故不宜前往关中;不过笔者赞同吕思勉先生的意见,觉得应当是由于河北当时情势更为危急,而入关则不是什么火烧眉毛的事情,且难度颇大非旦夕可以完成,之前还有周市率百万之军尚且失败,项羽这样的生力军还是应当用在刀刃上。

此处需要介绍一下此时的上将军宋义,其人原为楚国令尹,秦末大起义,六国复辟,宋义投到楚将项梁麾下。在项梁屡战屡胜得意洋洋轻视秦军之时,宋义对其进行规劝,项梁不仅不听劝,还把他派去出使齐国,要知道,当时的齐国还正因楚拒不交出原齐王田假而与楚国交恶。宋义遇到齐国使者便告诉其说:"项梁必败,你走慢点还可免遭一死",由于其出色的预言能力,获得了楚怀王的青睐。形势稳定后,怀王召见之并与其进行了和谐愉快的讨论后,将其任命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所有别将皆归入他的麾下,并派项羽、范增与其一同前往救赵。

宋义率领的这路大军,在行进到安阳之后,便按兵不动,于此地停留达四十六日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气盛的项羽与宋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宋义认为应当先任由秦、赵相互争斗,自己视情况而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这样可以降低损失;项羽则认为秦军十分强大,如果没有友军的支援,赵国被消灭简直易如反掌,反而如果楚军迅速渡河,出其不意地进攻其后,楚、赵夹击定能大获全胜,而且此时楚军缺衣少食应当速战速决,不应当一直在此停留。宋义最终未接受项羽的意见,而项羽如此威猛刚烈之人实在难以忍受宋义的行动方略,遂在第二天的早会之时将宋义斩杀。由于项羽实在是威风凛凛,周围诸将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止,最终全都臣服于项羽麾下。楚怀王得知后,也只好无奈的接受这一事实,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得到兵权后,先派两万人为前锋渡河,隔离王离、章邯两军联系。随后自己率领大军全部渡河,渡河之后做出了一个有些疯狂的决定:破釜沉舟、烧庐舍、只带三日口粮,以示自己必胜之决心。在主将这般恐吓似得激励之下,楚军作战十分拼命,行动果断迅速,口号声势动天,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这样一支虎狼一样的军队,不仅将秦军打的溃不成军,也将周围援赵而作壁上观的各诸侯军看得是惊心胆战。《史记》记载,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各将领一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足可见此时的项羽,在众人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神一样的存在。巨鹿之战过后,王离被杀,章邯与项羽相对峙于棘原,并派人前往秦都请援。不过此时的秦国赵高专权,对前往求援的司马欣拒不接见,章邯恐怕自己已受到怀疑,便转而投降项羽。项羽最终在秦二世三年七月接收了章邯20余万的秦军降兵。自此之后,函谷关以东再无有能力阻挡项羽的秦军势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再说刘邦这支远征军的作战情况。刘邦辞别怀王,开始西进之时,麾下军队不足万人,而入关中之路上不乏洛阳、开封、南阳这样的守备充足、军事力量雄厚的大城市,以及函谷关、武关这样易守难攻的天然工事,难度之大实在难以估量。不过刘邦充分发扬了自己行军迅速、能征惯战的优良作风,他们在陈留补充兵员,随后从白马出发(此时项羽已经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个月之内,连克开封以西的曲遇,破杨熊军,再南下至长社、宛陵,转向西北攻击洛阳附近的颍阳、平阴等地,继而攻打洛阳,试图由此西进函谷关。不过尽管刘邦部肃清了洛阳周边之敌,但洛阳依然固守难下。进入关中的道路,除了函谷关,就只有武关了。在洛阳碰壁的刘邦,决定转而南下,由武关进入关中。于是刘邦在阳城整兵后,开始攻打南阳郡,秦军退守宛城,刘邦觉得宛城片刻难以攻下,便越过宛城直扑武关。不过这一方案很可能造成腹背受敌的局面,刘邦随后又带兵杀回宛城,在刘邦的强大攻势之下,宛城守将最终投降。此战过后,南阳郡各地守将纷纷投奔刘邦,西进之路已基本畅通。 随后,刘邦攻破武关,进入秦地。此时二世被赵高所迫而自杀,子婴得立,随后,子婴又伺机刺杀了赵高,为祸秦国数年的赵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刘邦攻破武关后,与秦军对峙于峣关,最终刘邦采纳张良计策,拉拢秦将,许之以利,待其叛变后,又乘其不备,在蓝田将这支秦兵彻底击败。秦王子婴不得已只好投降,刘邦带兵进入咸阳,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国正式灭亡。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看秦末乱世群雄逐鹿谁显神威

刘邦入秦后,约束士兵,礼贤下士,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深得老百姓民心。百姓唯恐刘邦不当秦王,劝刘邦固守函谷关,以防项羽及诸侯军进入关中,刘邦也采纳了这一建议。项羽此时率自己部下以及各诸侯军40万,一路向西,不断攻取秦国地盘,终于到达函谷关。而刘邦的闭关之策使得项羽非常恼怒,遂派军强攻函谷关而入。刘邦眼见项羽实力如此雄厚,便主动示好,使得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打算。项羽随后引兵屠杀咸阳,杀死了之前投降的秦王子婴,烧掉了秦国几百年的宫室,大火三月未灭。之后项羽拒绝了一些人对其建都咸阳的建议,最终决定返回故乡,建都彭城。

在灭秦大业最终完成之后,志得意满、名满天下的项羽组织了一场瓜分天下的大会,即"诸侯相王"。各诸侯经过'友好协商'后,按照自己的实力、与项羽的亲密度、发家之地、灭秦过程中的贡献等综合排名,确定了自己的领地,自己成为了各地之王。当时之势,虽然秦始皇将郡县制推广于全国,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国家实力,但在绝大多数人心中,西周东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才是正统,什么郡县制实为异类,毕竟这一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此时才刚刚施行不过十几年,难以改变众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如项羽之流,尚难以发觉这一制度的优势,还按照周朝时期天下共主的方案,分封诸侯,自己只满足于做一个伯天下的"西楚霸王"。这一名号类似于春秋时期的齐桓晋文,只希望成为霸主,并无吞并天下,建立"一家之国"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