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書法家吳玉如?

Heavn123


說吳玉如是書法家,吳玉如自己是不承認的。說吳玉如不是書法家,那普天之下的書家是都不會承認的。

都說“吳玉如”是天才

我記得以前初聞吳玉如,別人都說他是書法的天才,我索性去網上搜了搜他的行草作品,不禁感嘆道“真是什麼人都能當天才”

後來,自己的水平高了一些,又看到了吳玉如的作品,突然發覺不對勁。

人都已經過逝了,作品水平怎麼還見漲了呢?於是多看了看,才猛然醒悟,我以前看的都是贗品!

說到底還是自己愚蠢罷了,怨不得別人發贗品圖。

那,吳玉如是天才嗎?

起碼在我眼裡是一個天才,不可多得的天才,如上世紀要有個書家排名的話,綜合實力應該能在前二十。(一個世紀的書家並非少數,20位以內,則相當於邢張米董,蘇黃米蔡,吳門四才子等在當時朝代的水平了。)

天才一:小楷拓大,從古至今無幾人敢如此玩!

眾所周知,天下楷書以小楷最難,比小楷還難的就是把小楷放大寫。歷史上的諸多書法家都不同意把小楷放大寫,因為會失了神韻。更別談例子了,歷史上或可能有不少,但是以我對古代書法史近千位書家作品的印象,應該不超過三個人。

確實,在大多數人眼力,這是一條死路,但是在吳玉如眼力就是一條生路!

其實把字放大,這種難度對吳玉如來說還不夠,吳玉如的字難度主要在⑤個方面。

生宣,

薄紙,

淡墨,

長鋒,

懸肘。

你是可以看到上圖中的作品有些不太精美的地方,但是原因有想過嗎?

且不說用紙,光長鋒淡墨這兩項,都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技術門檻了,起碼在我個人來說,如用長鋒,那隻能用濃墨,如用淡墨,鋒就得短一點。

這是一種可以達到正常控筆的要求。

如在加上生宣,薄紙。那真是不得出一點差錯,所以吳玉如的控筆能力,在近現代來說,應該是排在前五。

(可能有一些人覺得上圖字不好看,就以為這個沒什麼水平,其實真正的水平在字外,需要眼力才可看出來)

早年吳玉如

吳玉如出身很好,從小就學字,十幾歲就已經有些名氣。後幾十年真草隸篆無不精通,這個魏碑作品應該在六十歲左右寫的,此時書風應該是有變化的。

因為在早年,算命先生給吳玉如看病,說他不會活過55歲。果然,活了過五十五歲。

但也是大病一場,險些喪命,自此開始吳玉如開始注重養生,這個時期的書法法度就開始沒那麼嚴謹了。

天才二:行草不走尋常路

上世紀學王的大家有兩個比較出名,一個是白蕉,一個是吳玉如。

但是這二人的方法卓然不同,白蕉是努力了幾十年,努力接近二王,達到了一種“近王”的筆法,很多作品寫出來,有白蕉的特徵,但更多的是,這個字如果是王羲之寫,也大概會寫成這樣吧!

吳玉如是努力了從晉唐到明清,後來又迴歸晉唐,只是把二王作為自己的一個工具。並沒有其努力追求二王,而是通過學習二王努力追求自己。

字形略像,但是韻致非常切合。

如果只是學二王為了提升自己,並算不上天才。

難得之處就是學到了二王神韻,並且留在了自己身上,這是常人學字和天才學字的差別。

用筆很自然,甚至好多筆畫都很輕,感覺不太好。但是這種不太好的筆畫也非常和諧。

真是把二王的神韻吃到了骨子裡。

吳玉如的篆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這也為晚年的大行草作品的氣勢和筆力奠定了基礎。

這是中年四十歲作品。

天才三:學字不入字

吳玉如對書法很認真,但是很多字的細節並不嚴謹,即便是跟白蕉謝無量等等對比,都是差很多的。

那吳玉如的字好在哪呢?

“文氣”

吳玉如愛研究學問,愛讀書,但是無有著述。如不是門人弟子眾多,估計沒人會知道這個名字。

這種極強的學養,才是吳玉如的字不可逾越的地方。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大收藏家張伯駒:“晉唐之風,當代巨擘。”
畫家李苦禪:“玉如公書文絕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當重之寶之。”

如看單字,其實有些未必精彩。

但是書法有一點特好玩,看一個人單字能看出功底,但是看一個人通篇,能看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高低。

(小楷拓大)神在,韻在,形不散,非常困難。(寫出單字很容易,但是寫通篇就是功夫)

草書

吳玉如的字,高明在形而外。

在形上,只保留了一些個人風格的特點,讓別人一看,這就是吳玉如。

但是在神韻氣息上,是那些贗品永遠達不到的。

開頭說過,很多行草其實都是贗品,是臨摹而來。形或許可臨,但是氣息怎麼臨呢?

文化素養就是自然書寫時才能流露的。

所以古人大家的字,向來都要學完之後,還要對字外功勤加用過才能得到神韻。

從來沒有人一直臨帖,不讀詩文畫印就能臨出神韻氣息,從來沒有。


看吳玉如的字,是需要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的。如自身沒有任何基礎,或許就會有人說:吳玉如連楷書用筆都不準,只有大面過的去!草書用筆拖沓軟而無骨等等!


汝欲學詩,功夫應在詩外。

學字亦然,看字亦然。


梁宇航


【文藏來答】眾所周知,論書重人品乃中華傳統。蘇東坡有過『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亦不貴也』的權威論述,這似乎已成為公認的中國特色的價值判斷和美學標準。所謂的『作字先做人』便是這個道理,吳玉如則正是這方面『心正則筆正』的榜樣人物。

吳玉如像

吳玉如(1898—1982)名家琭,安徽涇縣茂林人,早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久居津門,晚年客居京城。一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幾經戰亂和各種運動,但他潔身自好、痴心不改且終貫一生。吳玉如耿介不染、不事趨謁的品性主要表現在他幾度去留與輾轉之間的抉擇上。

吳玉如 文字湖山七言聯 1937

一九一二年,十五歲的吳玉如入天津新學書院學習。十六歲因不滿該校教育轉入天津南開學校學習,恰與周恩來同班。因品學兼優,深受南開校長嚴範孫、張伯苓的賞識與獎掖。十八歲入北京大學預科旋而轉入朝陽大學。不久父親去世,生活發生鉅變,不得不輟學赴吉林謀生。此後至一九二九年,吳玉如供職於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曾任哈爾濱第一任市長馬忠駿秘書。期間,吳玉如於詩詞、書法大為精進,參加了哈爾濱著名的『松濱吟社』,活動於遁園(馬忠駿的私家花園),那是當時北方文化人的雅集場所,三省名流、京津文人每聚於此,諸如林紓、成多祿、張朝墉、張伯英、鍾廣生等皆為座上常客,當時的吳玉如屬於青年才俊,所謂『同來攜手誰年少?惟有涇川吳玉如』便是佐證。

吳玉如 猶期好是七言聯 1942

一九三二年,吳玉如入關途經長春。鄭孝胥曾挽留吳玉如在偽滿洲國任職,吳玉如力辭不就,繞道回京,在某一稅務部門工作,因看不慣當時的黑暗,吳玉如不甘同流合汙,不久便毅然辭職。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天津被佔。南開大學奉教育部之命,與清華、北大南遷合組西南聯合大學。之後吳玉如準備去昆明西南聯大任教,途經重慶時拜訪張伯苓校長,被執意挽留,任參政會秘書。重慶當局有人擬介紹吳玉如加入國民黨,吳玉如認為重慶『只宜花木不宜人』,便以『君子不黨』為由堅辭。後,得知蔣介石欲召見,無奈之下與張伯苓不辭而別,留下『個郎生小郾王侯,恥縛功名作死囚』的詩句來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和立場,繞道返津,從此深居簡出。

後來吳玉如能為張伯苓夫婦合襯撰寫碑文並書,也算是告慰老師的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因在重慶參政會常用『吳家琭』一名,回津後怕日本人發現惹來麻煩,便以其字『玉如』為用,從此以字行世。

吳玉如 桃李江湖七言聯 1952

吳玉如自律不涉足政界、不與當局接觸,但有一次破例。據吳玉如之子吳同賓記載,天津解放前夕,周恩來弟弟周同宇突然被捕,南開舊友紛紛串聯,設法營救。但要聯名遞呈保狀,須有社會知名人士而且是當局尊崇者領銜出面,才可能奏效。於是,在擬定的名單裡就有吳玉如。

有人說,吳玉如從不參與政治,恐怕不肯出面。但當南開校友找到吳玉如時,他問明情況,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並且首先在保狀上簽字。他說:『周同宇只不過是周恩來的兄弟,哥哥的事為什麼一定要兄弟負責?如果沒有真憑實據就捕人,那是株連。我們保的是周同宇本人,反對的是株連。光明磊落,義正詞嚴,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他還主張將此意寫進保狀裡。保狀遞上後,周同宇終於被保釋。此事充分反映出文人吳玉如在大義面前的正義感和擔當勇氣,這是文人最為難能可貴的品質。

吳玉如 平世人生七言聯

一九五一年,吳玉如因與津沽大學負責人發生齟齬而毅然決然辭職。自此年始,便以『迂叟』為號,此後吳玉如在京津兩地以教書、鬻字維持生計,併為中華書局《辭海》、商務印書館《辭源》編撰條目。

凡此輾轉和去留之間,都盡顯吳玉如耿介不染、剛正不阿的民族氣節與操守,這是中國傳統文人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吳玉如不肯苟同、直言不諱甚至不計後果的品性則體現在他毅然決然的一次次辭職上。而當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時,他清高、自尊的性格又讓他難以啟齒、不懇求人。

據梁志斌回憶,一九七二年政治運動呈疾風暴雨之勢,七十五歲的吳玉如痛心疾首,集宋人詞句為聯:『更能銷幾番風雨(辛棄疾句),最可惜一片江山(姜夔句)』以解心中憂患之情。吳玉如的生活也日趨清貧甚至窘迫,常常依靠老友章士釗接濟,直至無力接濟。

有一次,章士釗竟向身邊的服務員借五十元賙濟吳玉如,併力勸吳玉如給周恩來寫信。章士釗說:『周恩來念舊……』吳玉如依舊不肯。無奈之下還是章士釗告知周恩來。周恩來立即致函天津有關部門。不久,吳玉如被天津市人民圖書館聘為顧問,每月有六十元生活費。至此七十六歲時,吳玉如的生活才得以保障。吳玉如親口把這些經歷說給學生梁志斌,並囑咐梁記下此事,要寫給後人,讓後人瞭解周恩來、瞭解章士釗、瞭解這其中諸位君子的品性以及他們之間的深厚情義。

吳玉如 獨居古義五言聯 1957

一九七六年,周恩來去世。吳玉如老淚縱橫、痛心不已,寫下了《哭翔宇四首》。其一雲:『十五同窗事眼前,百年到此哭誰邊。終身相業清無我,盡瘁生靈百可傳。』又寫下輓聯,並對梁志斌說:『周恩來對我有恩吶!』不久,天津『周恩來同志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紀念館』建成,請吳玉如題字。他當即寫下了周恩來詩句:『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他稱讚此句辭情真切,用典自然,少年英氣汩汩而出。這幅字一直懸在紀念館的會客室裡。

吳玉如 安樂涉獵五言聯 1957

吳玉如對學生的態度更能彰顯其正直、真誠、寬厚、率直的品性。他的學生多是慕名而來的,他都循循善誘,課書必先授立身之道,教導學生寫字必先讀書,學書先學做人。以『身正則筆正』的傳統正脈言傳身教,影響後學。以『功夫到時文章老,學問深處意氣平』勉勵後學。梁志斌說自己也受益於吳先生的引導,更欽佩其學者風範和師長苦心。

吳玉如 節臨《雁塔聖教序》 1957

特殊時期的古文類書籍難以找到,吳玉如曾親自動手用複寫紙為學生複寫古文(一次可複寫四份),而且多是默寫。他敦促學生一定要趁年輕記憶力強,多讀多背古文古詩,必將受益終生。在『批林批孔』時期,吳玉如告誡梁志斌說:『要利用這個時間念《論語》,你就看那些被批的內容,記下來回家背……』在文化被虐的特殊時期,吳玉如常常吟誦清人陳恭尹的《讀秦紀》:『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只有心存著薪火相傳的責任感的人,才會義不容辭、不厭其煩的為學生抄書,甚至『口無遮攔』、無懼危險地具體指導。這正是吳玉如令人肅然起敬之處;其毫無防範與世故的君子之心亦可見一斑,其膽量勇氣更非一般文人書生所及。

吳玉如 不尚都歸七言聯 1958

可以說,我們所見的吳玉如書法既下筆千鈞又風雅如斯,既法度森嚴、格調高古又氣韻生動、翰逸神飛,這源自他持正守中、潔身自好的君子品性和學養。所謂『字如其人』,吳玉如恰如其分。

吳玉如 理到心隨七言聯 1959

原文作者:梁鴻(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榮寶齋》2018年4月刊《世人誰識吳迂叟 鐵畫銀鉤五色光—吳玉如人品、詩品、書品論》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書畫】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