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们一起背过的古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0多年前我们一起背过的古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字子美,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内容深刻,被誉为“诗史”。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被尊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居于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载《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30多年前我们一起背过的古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