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这样的人就是你自己。

害怕别人注视超过三秒。

害怕聚会,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去之前脑海里会预演流程,担心自己会遇到麻烦,会无法融入。

聚会上只会一个人在角落沉默。

去找老师会在办公室门前徘徊好久。

出门在外60%的时间都处在心跳和紧张之中。

很少主动联系朋友聊聊天。

基本不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

说话特别没有底气,声音很小很小。

总有一种感觉,像是自己快被世界遗忘了。

内心世界活动丰富,想象力无限强,可从来没人知道。

容易给人距离感,常被说成是高冷,实际上并不。

总担心很多事情,即使没有发生。

是的,这些日常琐事都是社交焦虑的表现。

膝盖中了无数箭的感觉...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摸摸头安慰一句,要知道还有一种表现更极端的人,连去理发店剪发或排队买票都会有压迫感,更不要提在公共场合做引起别人注意的事情,比如自我介绍。

TA无法与人对视,不是疏于礼貌,而是对方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导致自己严重的焦虑惶恐,甚至发颤、出汗、心跳加速(别误会,不是一见钟情)。

这类喜欢在孤岛上独自望海的群体,因恐惧而回避交流,与社会相对隔绝,没错,就是传说中得了“社交恐惧症”的病。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社交恐惧式排队”

你确定是社交恐惧症而不是性格腼腆吗?

问得好,这确实戳中了很多朋友们摇摆不定的疑虑。

在美国,研究人员为评估性格和社交恐惧症的关系,调查并访谈了10000多名年龄在13至18岁青少年。

47%参与者提供了害羞或腼腆的自我报告,而这其中确实有但只有12%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另外5%参与者未发现自己性格腼腆,但很不幸,他们符合社交恐惧标准。

由此可见,腼腆或者说性格内向,是与社交恐惧有交叉关联的,而且还有相似的焦虑反应(比如脸红、心跳加速等),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哦!让我们用一张简易图表来帮助大家判断下。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患者的一半左右。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产生的强烈恐惧情绪,患者采用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

社交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

“社交”问题怎么产生的?这可能要穿越回你小时候的家庭环境。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举个栗子:

童年时期我们都会被家长要求“跟爷爷问好”“和阿姨说再见”,即使孩子对这些之前素未谋面长辈完全陌生,为了使他们迅速表现出得体的教养,有些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准备接纳”的心理缓冲时间。

这时,如果孩子不愿说话、表现不佳,家长又特别“好面儿”,就有可能受到批评甚至是当场责骂。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使孩子降低自我评价,他会开始对见人没主动打招呼产生羞耻感,因感到不被喜欢从而逐步畏惧,害怕见到认识的人,更不敢与人对视。

一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就像这样,从小埋下了阴影,他们永远忘不了那次受到指责时对方的眼神和语气,形成了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紧张地控制自己→精力集中于控制→无法专注做好事情本身→适应力下降→得出自己确实不好的结论。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社恐症可并不只对胆小平庸的人情有独钟,那些从小被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岗位精英也可能不幸中招。

毕竟,日积月累的优秀成绩会推动形成完美主义的倾向,同时他们也享受着鼓励与肯定。

由于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社交时“我必须做好”“我必须要被欣赏”

,一旦不够完美,就会对负面评价异常敏感,导致焦虑害怕。

实际上,这类群体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他们把对社交情景的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感受和想象上,高度集中于对自我的盲目要求,如果一旦没得到关注或肯定,宁可回避社交。

比如他们在微信群里避免发表意见,并不是因为怕说错,而是怕被人评论。以往的发言没得到关注,所以不发言是“安全”的,这样,似乎恐惧没有发生。

可是,对不起,这只是悖论。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想一下你的孩子是什么情况?

他是不是有时候走路经常低着头,尽量避免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抵触任何形式的班级集体活动;害怕任何即时对答的交流;

面对未知的环境时,总是选择不说话,总感觉这样最安全,也不会被别人发现。

只要是需要与别人打交道的事情好像都会给孩子带来烦恼;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

在社交场景中会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自卑心理;

容易给自己造成负面的心理暗示,以致于越害怕越紧张,越紧张越有沟通障碍,陷入恶性循环中。

在这样的循环之下,孩子们的不善交际最终会发展下去变成社交恐惧。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对于社恐的孩子来说,各种不熟悉的情况极度具有威胁性,这种“受到威胁”的感觉非常不好受,

那么,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1 审视现实

第一步先弄明白当孩子感到焦虑和胆怯时,他们的大脑里正在进行怎样的化学反应。

其实孩子不是不正常,是因为大脑对新的刺激反应反常了,让孩子在社交的时候格外小心。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这种“不好受”的感觉只是一些化学物质和细胞遇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胁时的反应,无需恐慌(忽略加速跳动的心脏和出汗的手心),冷静下来,理智应对。

2 别沉浸在消极想法里

每个人时不时都会胡言乱语,然而,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会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在社交场合说错话的人。

所以当孩子跟我们抱怨“自己这次表现不好”“今天哪里哪里说错话”的时候,请跟孩子说:“这都没关系,你今天很勇敢地去做你想做的就行了。”

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会说错话,别纠结,忽略它。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惧”吞噬

3 练习社会化

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与同学交流,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

多让孩子去超市买水果,或者让孩子邀请同学来自己家玩,给孩子制造一些可以练习的机会。

或许练习无法成就完美,但完美的练习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4 给予孩子信任

“信任”能够打开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门。

别以为是老生常谈,不过信任可不是一次强有力的握手就能建立起来的,尤其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要想消除他们与群体的隔阂,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做。

你不妨试试:

  • 收集他的兴趣点,见面时让他感觉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自己人”;
  • 在公开场合帮助他缓解尴尬;
  • 在他感到“安全”时,给予适当的、真诚的关怀;
  • 当他不敢去食堂时,帮他把盒饭买了……

一旦信任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他们并非不喜欢说话,因为感受到了善意,或者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不是没有口若悬河的可能。

美国电影《被摧残的心灵》中,孤傲冷漠的小主人公布莱恩就在家庭教师玛丽的引导下终于第一次在晚餐上礼貌而愉快地说出了:“母亲父亲,晚上好”。

那一晚,所有人都沉浸在会心的欢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