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或者這樣的人就是你自己。

害怕別人注視超過三秒。

害怕聚會,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去之前腦海裡會預演流程,擔心自己會遇到麻煩,會無法融入。

聚會上只會一個人在角落沉默。

去找老師會在辦公室門前徘徊好久。

出門在外60%的時間都處在心跳和緊張之中。

很少主動聯繫朋友聊聊天。

基本不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

說話特別沒有底氣,聲音很小很小。

總有一種感覺,像是自己快被世界遺忘了。

內心世界活動豐富,想象力無限強,可從來沒人知道。

容易給人距離感,常被說成是高冷,實際上並不。

總擔心很多事情,即使沒有發生。

是的,這些日常瑣事都是社交焦慮的表現。

膝蓋中了無數箭的感覺...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摸摸頭安慰一句,要知道還有一種表現更極端的人,連去理髮店剪髮或排隊買票都會有壓迫感,更不要提在公共場合做引起別人注意的事情,比如自我介紹。

TA無法與人對視,不是疏於禮貌,而是對方的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能導致自己嚴重的焦慮惶恐,甚至發顫、出汗、心跳加速(別誤會,不是一見鍾情)。

這類喜歡在孤島上獨自望海的群體,因恐懼而回避交流,與社會相對隔絕,沒錯,就是傳說中得了“社交恐懼症”的病。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社交恐懼式排隊”

你確定是社交恐懼症而不是性格靦腆嗎?

問得好,這確實戳中了很多朋友們搖擺不定的疑慮。

在美國,研究人員為評估性格和社交恐懼症的關係,調查並訪談了10000多名年齡在13至18歲青少年。

47%參與者提供了害羞或靦腆的自我報告,而這其中確實有但只有12%符合社交恐懼症的診斷標準。另外5%參與者未發現自己性格靦腆,但很不幸,他們符合社交恐懼標準。

由此可見,靦腆或者說性格內向,是與社交恐懼有交叉關聯的,而且還有相似的焦慮反應(比如臉紅、心跳加速等),但它們並不是一回事哦!讓我們用一張簡易圖表來幫助大家判斷下。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那麼究竟什麼是社會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恐怖症患者的一半左右。恐怖症是指接觸到特定事物或處境時產生的強烈恐懼情緒,患者採用迴避行為,並有焦慮症狀。

社交恐懼症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

“社交”問題怎麼產生的?這可能要穿越回你小時候的家庭環境。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舉個栗子:

童年時期我們都會被家長要求“跟爺爺問好”“和阿姨說再見”,即使孩子對這些之前素未謀面長輩完全陌生,為了使他們迅速表現出得體的教養,有些家長並沒有給孩子“準備接納”的心理緩衝時間。

這時,如果孩子不願說話、表現不佳,家長又特別“好面兒”,就有可能受到批評甚至是當場責罵。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指責容易使孩子降低自我評價,他會開始對見人沒主動打招呼產生羞恥感,因感到不被喜歡從而逐步畏懼,害怕見到認識的人,更不敢與人對視。

一部分社交恐懼症患者就像這樣,從小埋下了陰影,他們永遠忘不了那次受到指責時對方的眼神和語氣,形成了認為自己不夠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緊張地控制自己→精力集中於控制→無法專注做好事情本身→適應力下降→得出自己確實不好的結論。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社恐症可並不只對膽小平庸的人情有獨鍾,那些從小被誇讚的“別人家的孩子”、出類拔萃的崗位精英也可能不幸中招。

畢竟,日積月累的優秀成績會推動形成完美主義的傾向,同時他們也享受著鼓勵與肯定。

由於特別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社交時“我必須做好”“我必須要被欣賞”

,一旦不夠完美,就會對負面評價異常敏感,導致焦慮害怕。

實際上,這類群體真正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他們把對社交情景的注意力轉移到自我感受和想象上,高度集中於對自我的盲目要求,如果一旦沒得到關注或肯定,寧可迴避社交。

比如他們在微信群裡避免發表意見,並不是因為怕說錯,而是怕被人評論。以往的發言沒得到關注,所以不發言是“安全”的,這樣,似乎恐懼沒有發生。

可是,對不起,這只是悖論。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想一下你的孩子是什麼情況?

他是不是有時候走路經常低著頭,儘量避免主動與別人打招呼;

牴觸任何形式的班級集體活動;害怕任何即時對答的交流;

面對未知的環境時,總是選擇不說話,總感覺這樣最安全,也不會被別人發現。

只要是需要與別人打交道的事情好像都會給孩子帶來煩惱;

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

在社交場景中會自然而然地帶著一種自卑心理;

容易給自己造成負面的心理暗示,以致於越害怕越緊張,越緊張越有溝通障礙,陷入惡性循環中。

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孩子們的不善交際最終會發展下去變成社交恐懼。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對於社恐的孩子來說,各種不熟悉的情況極度具有威脅性,這種“受到威脅”的感覺非常不好受,

那麼,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1 審視現實

第一步先弄明白當孩子感到焦慮和膽怯時,他們的大腦里正在進行怎樣的化學反應。

其實孩子不是不正常,是因為大腦對新的刺激反應反常了,讓孩子在社交的時候格外小心。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這種“不好受”的感覺只是一些化學物質和細胞遇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脅時的反應,無需恐慌(忽略加速跳動的心臟和出汗的手心),冷靜下來,理智應對。

2 別沉浸在消極想法裡

每個人時不時都會胡言亂語,然而,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在社交場合說錯話的人。

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抱怨“自己這次表現不好”“今天哪裡哪裡說錯話”的時候,請跟孩子說:“這都沒關係,你今天很勇敢地去做你想做的就行了。”

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會說錯話,別糾結,忽略它。

小心!你的孩子正在被“社交恐懼”吞噬

3 練習社會化

不斷培養孩子的自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與同學交流,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

多讓孩子去超市買水果,或者讓孩子邀請同學來自己家玩,給孩子製造一些可以練習的機會。

或許練習無法成就完美,但完美的練習會讓孩子表現得更好。

4 給予孩子信任

“信任”能夠打開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心門。

別以為是老生常談,不過信任可不是一次強有力的握手就能建立起來的,尤其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要想消除他們與群體的隔閡,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做。

你不妨試試:

  • 收集他的興趣點,見面時讓他感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自己人”;
  • 在公開場合幫助他緩解尷尬;
  • 在他感到“安全”時,給予適當的、真誠的關懷;
  • 當他不敢去食堂時,幫他把盒飯買了……

一旦信任建立起來,你會發現,他們並非不喜歡說話,因為感受到了善意,或者談到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也不是沒有口若懸河的可能。

美國電影《被摧殘的心靈》中,孤傲冷漠的小主人公佈萊恩就在家庭教師瑪麗的引導下終於第一次在晚餐上禮貌而愉快地說出了:“母親父親,晚上好”。

那一晚,所有人都沉浸在會心的歡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