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的历史变迁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钟楼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明朝定都南京后,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并选择宫室基址,不幸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迁都之事不了了之。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位于唐长安街中轴线。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也就是钟楼建成后198年,西安城区扩建,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以前钟楼悬挂的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明代钟藏于西安博物院)。

西安钟楼的历史变迁

游客留念

钟楼是西安标志性建筑物,1999年“千禧”年来临之际,中国推出三大城市作为庆典活动中心,主会场就设在钟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