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下2·孟子將朝王2

4.2.2[原文]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①。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②。”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③!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④。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⑤。”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⑥。《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⑦。”

曰:“豈謂是與⑧?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⑨。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一一吾何慊乎哉⑩!’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⑪!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⑫: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⑬。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⑭!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⑮。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⑯。故湯之於依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⑰。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⑱。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⑲。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⑳!”

4.2.2[原文通釋]

景醜說:“在家裡以父子關係為準則,在家庭以外以君臣關係為準則,這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倫常關係。父子之間的關係以慈愛為主,君臣之間的關係以恭敬為主:我只看見齊王敬重您,沒看見您以這樣的態度敬重齊王。”

孟子說:“什麼啊,這是什麼話呢!齊國人沒有誰拿仁義跟齊王交談的,難道不是把談論仁義當作不好的事情嗎?他們心說這齊王哪裡值得跟他談論仁義呢等等,那麼沒有比這再大的不敬重了。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拿來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

景醜說:“不對,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禮記》說“父親召喚不用答應就起身,國君召喚不用等車馬備好就起身”,本來就打算去朝廷見齊王,聽到齊王召見的命令反而就不去了,無怪我認為您的行為跟那《禮記》說的好像不大一樣了。”

孟子說:“難道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曾子說:‘晉國楚國的富有是沒有哪個諸侯國趕得上的。他倚仗他掌控著財富,我倚仗我擁有仁心;他憑藉他的爵位高,我憑藉我的道義高一一我心虛什麼呢!’那難道不是不義卻讓曾子說了出來,這或許是一樣的道理吧!天下顯達的尊貴有三樣:爵位高算一樣,年齡長算一樣,德行好算一樣。朝廷上沒有什麼比爵位高再尊貴的,鄉里沒有什麼比年齡長更尊貴的,輔助朝廷領導百姓沒有什麼比德行好還尊貴的。怎麼能佔有爵位高就怠慢我的年齡長和德行好呢!所以將要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不可下令召請的大臣,有什麼重要事情想跟他謀劃就親自去拜訪他。他不像這樣尊重德行喜愛仁道,就不值得跟他做有所作為的事業。因此商湯對於伊尹先向他學習然後才讓他擔任大臣,於是不費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先向他學習然後才讓他擔任大臣,於是不費力氣就稱霸天下。現在天下各國土地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不相上下,沒有誰高人一籌讓人尊崇,沒有別的原因,喜歡讓聽從自己話的人擔任大臣,而不喜歡讓使自己接受教導的人擔任大臣。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請。管仲尚且還不能召請,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做的人呢!”

4.2.2[註釋]

①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在家裡以父子關係為準則,在家庭以外以君臣關係為準則,這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倫常關係。則,意動用法,以……為準則。父子,指父子關係。大倫,最重要的倫常關係,這是古代對於君臣、父子關係的社會認知。

②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父子之間的關係以慈愛為主,君臣之間的關係以恭敬為主:我只看見齊王敬重您,沒看見您以這樣的態度敬重齊王。主,意動用法,以……為主。恩,慈愛。敬,敬重,恭敬。之,放在“王”與“敬子”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所以,以所,以這樣的態度。

③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齊國人沒有誰拿仁義跟齊王交談的,難道不是把談論仁義當作不好的事情嗎。無以,沒有人拿。與,跟。言,交談。者,……的。豈,難道不是。以……為……,把……當作……。

④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他們心說這齊王哪裡值得跟他談論仁義呢等等,那麼沒有比這再大的不敬重了。是,這個人,指齊王。何足,哪裡值得。云爾,等等。

⑤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拿來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誰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非,不是。以,拿來。陳,陳述。於,向,在。

⑥否,非此之謂也:不對,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非此之謂,非謂此,否定短語代詞“此”作賓語,賓語前置。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⑦《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禮記》上說“父親召喚不用答應就起身,國君召喚不用等車馬備好就起身”,本來就打算去朝廷見齊王,聽到齊王召見的命令反而就不去了,無怪我認為您的行為跟那《禮記》說的好像不大一樣了。《禮》,《禮經》,即後來的《禮記》。無諾,不等答應就起身。不俟駕,不等待套好馬車。固,本來。而,反而。遂,就,於是。不果,不合預期,沒去見齊王。宜,無怪。夫,那。

⑧豈謂是與:難道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⑨晉楚之富不可及也:晉國楚國的富有是沒有哪個諸侯國趕得上的。這是一個判斷句。及,趕得上。

⑩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一一吾何慊乎哉:他倚仗他掌控著財富,我倚仗我擁有仁心;他憑藉他的爵位高,我憑藉我的道義高一一我心虛什麼呢。彼,不確指代詞,某人,他,即晉楚之國,實際還是暗指齊王。爵,官位高。破折號相當於“就憑這些”。慊,音qiàn,底氣不足,心虛。

⑪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那難道不是不義卻讓曾子說了出來,這或許是一樣的道理吧。夫,放在反問的議論句前。豈,難道不是。而,卻被。是,此,這。或,或許。一,一樣的。道,道理。

⑫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天下顯達的尊貴有三樣:爵位高算一樣,年齡高算一樣,德行高算一樣。達,顯達的,重要的。尊,尊貴。三,數帶量,定語後置。齒,年齡長,年長。德,品德,德行好。

⑬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朝廷上沒有什麼比爵位高再尊貴的,鄉里沒有什麼比年齡長更尊貴的,輔助朝廷領導百姓沒有什麼比德行好還尊貴的。莫如,沒有什麼比……。輔世長民,輔助國家領導百姓。

⑭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怎麼能佔有爵位高就怠慢我的年齡長和德行好呢。惡得,怎麼能。有,佔有。其一,三達尊之一,這裡指的是爵位高。以,連詞,作用同“而”。慢,怠慢。其二,三達尊中的兩個達尊,這裡指的是年齡長和德行好。

⑮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所以將要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不可下令召喚的大臣,有什麼重要事情想跟他謀劃就親自去拜訪他。將,將要。大有為,大有作為。不召之臣,不能下命令召見的大臣,即德高望重的老臣。謀,謀劃。焉,兼詞,於是,即“跟他”。就,走近,去拜訪。

⑯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他不像這樣尊重德行喜愛仁道,就不值得跟他做有所作為的事業。如是,像這樣。足與,值得跟他。有為,有所作為,做事情。

⑰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因此商湯對於伊尹先向他學習然後才讓他擔任大臣,於是不費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先向他學習然後才讓他擔任大臣,於是不費力氣就稱霸天下。之,分別放在“湯”與“於伊尹”及“恆公”與“於管仲”之間,取消這兩個短語各自的獨立性。焉,兼詞,於是,即,向他,跟他。而後,然後。臣,使動用法,使……擔任大臣。不勞,不費力氣。而,就。王,動詞,稱王,一統天下。霸,動詞,稱霸天下。

⑱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現在天下各國土地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不相上下,沒有誰高人一籌讓人尊崇,沒有別的原因,喜歡讓聽從自己話的人擔任大臣,而不喜歡讓使自己接受教導的人擔任大臣。醜,類,相同。好,喜好。臣,名詞作動詞使動用法,使……為臣。所教,聽自己教誨的人。而,錶轉折。其,那些。所受教,使自己接受教誨的人。⑲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商湯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就不敢召請。不敢,心存敬重而不慢待。

⑳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管仲尚且還不能召喚,更何況連管仲都不屑做的人呢。且猶,尚且還。不為管仲者,不做管仲那樣的人。

4.2.2[解讀與點評]

孟子回絕齊王的召見看起來很率性,其實這很符合孟子做人行事的風格。此時被稱為“叟”的孟子總該有六七十歲了吧,用孔子的話說,已接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段。那麼,孟子的“從心所欲”的是什麼呢?正是他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的觀點。而且按孟子的觀點,齊王只佔有“爵”的優勢,而孟子佔有德高齒長兩個優勢,拒見齊王並未“逾矩”。不過,這事要是輪到孔子,萬萬不會這樣做的。

曾子說的“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這番話是什麼意思?“晉楚之富不可及也”是打比方的表達,意思是說“晉國楚國的富有是沒有哪個諸侯國趕得上的”,但是晉國楚國在仁義方面也能像財富一樣嗎?它有它的強項,也有它的短板。它強的是國大富有,缺的是仁義;齊王的爵位在齊國是最高的,這我趕不上,但是我在仁義上比齊王強。你要比財富、比爵位,我比不上你;若要比仁比義,我比你強。

“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齊王只佔“爵位”比我高的優勢,我佔有“齒高”“德高”兩個優勢,你是不該慢待我的。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這句話不太好理解,這裡予以解析。

一是“地醜德齊”中的“醜”字。“醜”原本為“醜”字。《禮記·學記》:比物醜類,《易·離》:獲匪其醜。《方言》:醜,同也,東齊曰醜。可見“醜”,可釋作“眾”,“同類”。且在“地醜德齊”這個短語中“醜”與“齊”處相同的語法位置,“醜”與“齊”可同義互釋。

二是兩個“臣”字。“臣”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呢?比較二者,還是選擇“使動用法”簡捷通順。

三是“所教”與“所受教”。“所~”這種結構解釋成今天的語言一般相當於名詞性短語“……的(人)”,也稱為“的字短語”。“教”的動作發出者是說話人自己,所以“所教”就是“(聽自己)教誨的人”,“所受教”就是“(使自己)接受教誨的人”。在“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這句話中,用不著為“是何足與言仁義也”加引號,因為它只是一種想象的語言態度;而“《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中的“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的確是《禮》中的話,是轉述形式的引用,應該加引號,但不必加冒號而造成隔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