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濰坊市>青州市 黃樓鎮

黃樓鎮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青州市區東13公里。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4.1萬人。

黃樓鎮清末該地屬益都縣孝悌鄉,1929後改屬益都縣第十八區,1958年後屬鄭母公社。1964年析置黃樓公社。1984年改稱黃樓鄉。1993年撤鄉建鎮。

據1981年冬文物普查,本鎮13個村莊存有古文化遺址。郝家莊遺址,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挖掘,出土文物有鼎、豆、罐、盆及尊形器、舟形器等文物300多件,為嶽石文化時期。為研究膠東半島和魯西南嶽石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鳳凰店村西遺址中發掘出的石鏟、豆、碗及陶片證明,遺址為大汶口文化時期。此外境內郝家村西、北霍陵村南、龍塘村西、仙莊村北、辛莊村西均有龍山文化遺址,是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期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

興國寺位於遲家莊。據光緒《益都縣圖志》載:宋太平興國三年,在城東二十五里遲家莊建興國寺。明正德元年、皇祐五年重修。有石佛座刻記存。嘉靖十五年、萬曆三十三年、崇禎七年相繼修繕。寺內有四大天王殿,清末民初失修,殿宇、院牆皆已坍塌。1981年,青州市博物館文物普查時,在遲家莊西北角發掘出土文物,石羊上刻“正始五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殘石佛上刻“天平四年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從出土石造像及陶器鑑定興國寺建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以上石造像均由青州市博物館保存。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金維諾稱讚這一菩薩石造像為國寶。

普照寺位於趙希寺村北,原建年代無考。宋初重修建後,改名趙希寺。寺內前後大殿各3間,前殿塑有文殊、普賢、慈航、三佛金像。後殿為如來十八羅漢殿。殿旁高大寬敞,金碧輝煌。鐘鼓二樓分建於院之東南、西南兩角。殿兩側另有僧房12間,東廂為李左車雹神殿。1940年代有寺僧三人。每年四月八日香火興盛,是彌河兩岸七佛寺之一。與“焚天”“金鐘”等寺齊名。1950年後被附近村民拆毀。寺西有一東漢磚室墓。1956年曾出土陶豬一件,以後又有陶燈、陶灶、陶狗、耳杯、盤等出土。

黃樓鎮物產豐富。彌河銀瓜是甜瓜中的上品,北魏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在清乾隆年間銀瓜成為朝廷貢品,供王公貴族享用。成熟的銀瓜,其色如銀,肉脆皮薄,輕輕一掰即開,脆到一跌即碎,濃香四溢,直透肺腑,瓜肉甘之如飴,汁流如蜜沾指,甜到一嘗即醉。彌河銀瓜營養豐富,全身是寶。據《食療本草》載:銀瓜有生津止渴,緩解便秘,利尿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之功效。近幾年來,黃樓鎮大力開發彌河灘,進行彌河銀瓜種植,銀瓜上市時間提前到了4月份,且春、夏、秋三季都能生產,品質和口感也大大提高。2001年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並在全國農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成為名副其實的“瓜中之王”。

黃樓鎮是全國花卉重鎮,有“江北花卉第一鎮”美譽。目前全鎮花卉面積發展到2萬畝,花卉專業戶3800多戶,花卉園區18個,建有室內花卉交易市場11萬平方米。2001年以來,連續六屆省、國家級花卉博覽會在黃樓成功舉辦,催生了以“產業、科普、休閒”為主題的花卉之旅,引爆了綠色觀光遊熱潮,每年來黃樓觀光旅遊的國內外賓客和遊客達40多萬人次。花博會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活動知名品牌”“中國節會50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