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0亿的巨头突然关厂!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

来源:海运网、L先生说、富爸爸穷爸爸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去年,当希捷关闭苏州工厂的消息传来,引发轩然大波,媒体惊呼又一制造业巨头搬离中国;

不曾想,仅仅过去半年,那个曾经叱咤中国市场的三星,也宣布:深圳三星工厂整体裁撤,所有员工全部解散!

两个月后欧姆龙精密电子突然就宣布了一个大消息:

欧姆龙苏州工厂将从7月16日起进入整体永久停工停产,整体裁撤所有员工全部解散!

又一家日企选择离开。消息一出,再次震惊舆论!

这是继日本光学巨头奥林巴斯撤离后,日本又一次无情抛弃中国。

年入500亿的巨头突然关厂!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

外资工厂关闭或撤出频现

近几年来,仅以外资企业密集的苏州来说,就成为外资工厂关厂或撤出的高发地。

2017年1月,希捷苏州工厂也正式宣布解散,裁员规模涉及上千人。

2017年上半年,住友电工苏州FPC部门关闭。

2017年7月底,JDI苏州厂宣布计划关闭,或裁员数千名员工。

2018年1月,偏光片龙头日东电工苏州厂宣布关闭,裁员近千人。

2018年7月16日,欧姆龙苏州厂宣布永久关闭,裁员近两千人。

年入500亿的巨头突然关厂!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

欧姆龙是来自日本的一家全球知名的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厂商。掌握着世界领先的传感与控制核心技术。除了苏州的精密电子工厂,欧姆龙目前还在中国大连、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并在上海、大连设有研发基地。

欧姆龙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设计生产液晶用背光板等光电子器件,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和售后服务。背光板产品主要用于手机、汽车车载装置、PC电脑等产品的彩色中小型液晶。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革新突变,欧姆龙日本总社不得不对对于经营进行相关调整,现公司股东经研究后,决定提前解散公司。

根据欧姆精密苏州公司的前员工透露,欧姆龙员工人数一度高达2000多人,成立之初的几年,员工工资待遇优越,普通跟单员能拿到8000的月薪,员工经常有班加,工资也好过工业园其它企业。

近些年来,该公司大量招收临时工,正式员工人数逐年下降,这种做法与其它外资企业如出一辙。

年入500亿的巨头突然关厂!请做好随时失业的准备

欧姆龙的步履维艰,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则可能成为压垮其最后的一根稻草!有消息传出欧姆龙苏州将搬迁到东南亚。

一、土地租赁便宜 ;

二、人力资源便宜70% ;

三、税收政策优惠 ;

四、外汇不管制(虽然国内也号称不管制)

没有惊讶,没有眼泪。个人和企业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危机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日子过得不错的时候,也要始终保持自我颠覆、自我革新和快速迭代的动力。

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只有不断进取和前进,才能活下去!

这个世界总在残酷惩罚不愿改变的人,而时代会悄悄犒赏那些会学习的人!

也许你是一名白领,坐在冷气强劲的5A级写字楼,拿着一万出头的工资,每天朝九晚八,带着一身疲惫回家。虽然积蓄不多,却也在一直慢慢增长。

又或许你是一名应届生,刚刚进入心仪的大公司,虽然奔波在最劳累的第一线岗位,但一想到未来的晋升路径和可能性,就踌躇满志。

也许,你们都在这座城市扎根不久,但都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在公司里站稳脚跟,向上晋升,当上高管,买房,成家,立业。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或许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内,完全改变?

十几年前,我们会去追求「稳定的职位」。而现在,稳定性正在不断遭到质疑 —— 薪酬倒挂越来越明显,职业经理人空降越来越频繁,企业倾向于招聘新人、年轻人,员工不再谈「忠诚」「安定」,一两年跳槽比比皆是。

但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连「职位」本身,都会成为过去。

未来的社会形态可能是什么样的呢?

企业只保留核心团队,将绝大多数工作以合作的形式分配出去

绝大多数的个人,将以自由职业者或小型工作室的身份,借由不同的「平台」,跟客户取得联系,并独立为客户提供服务。

大多数的「职位」将彻底消失。

当然,到那时,很可能已经没有「职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务」。

如果你不想失业,要么想办法进入企业决策层;要么,就得学会为自己工作。

这并不是想象。

这样的趋势,正在以锐不可挡的速度,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我这几年接触到的企业之中,许多创业团队都受困于一个问题: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且根本无法人尽其用,这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开支。

非常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市场、行业、资源等因素,不可能始终保证工作饱和。在项目与项目的间隙,一定有大量资源是被闲置的。

那么,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呢?雇佣一半的人手,给他们1.5倍的工资,让他们做2倍的工作。

这是许多中小型企业采用的做法,也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方式。

相比之下,外包、众包和合作,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企业得以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员工的剥削。

因此,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报告,从1990年到2014年,工会的会员下降了一半,而自由职业者的比例翻了一番。

面对越来越高企的人力成本,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些因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平台化。

企业不再是生产者,而成为一个连接点。借由企业,各种需求关系人连接到一起,实现价值的交换,并从中获取报酬。

企业的核心资产,不再是设备和人员,而是信息和知识。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Uber并没有自己的出租车,Airbnb没有一间房,新东方签了一堆老师来讲课,网易严选把工厂和顾客连接到一起,美团和饿了么也没有买下任何一家餐厅。

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是架构,流程,管理体系,以及有效连接的信息。

简而言之,就是「将不同的人对接到一起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

苹果是全球化生产的典范:来自美国的核心设计,来自英国的ARM处理器,来自日本的闪存,来自韩国的CPU和显示屏,来自台湾的摄像头,来自中国的流水线,被有机整合在一起,再邮寄到阿拉斯加,分发到全球接近500家零售店,与嗷嗷待哺的消费者见面。

但这里面,使苹果成为全球第一生态系统的,是什么呢?

并不仅仅是这些硬件,而是APP Store里面超过300万个 APP,以及它们背后的开发团队。

这些开发团队,借由 APP Store 这个平台,与上亿消费者实现了连接。

你能想象由苹果自己研发 APP 吗?这是不可能的。

再举一个例子,链家。

链家和顺丰很像。全面实现数字化,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极其高效的底层执行力,上下统一的文化和品牌。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作出了颠覆。

链家近两年的战略是什么呢?平台化。

不做中介公司,而是做平台,将客户和经纪人连接起来。通过信用制度和激励体系,将雇佣关系改变为服务关系,实现独立经纪人。

对许多企业来说,这是一条最可行的路:

不是自己去创造产品,而是做一个平台,一个生态系统,将合适的人连接起来,让他们自己产生价值交换。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长久工作,你所有的成就、经验和知名度,都仅限于这家公司。如果不巧,你一直专注在某个产品、某个模块,没有牵头带过任何一个大项目 —— 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很难。你所有的经验,都局限在这个很小的范围里。如果离开了这家公司,你的经验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所以,去年华为裁撤部分35岁工程师的事情传出来,我的态度是同情 —— 这些工程师,他们非常出色,也积累了许多积蓄,但后面的职业生涯,也许并没有那么容易了。

唯一不属于公司的、能带走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所以,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个人品牌的建立。参加各种群,与行业和圈子建立联系,参加线下活动、演讲,出书,向公众输出自己的内容……

他们并非以「螺丝钉」的身份为公司工作,而是以「知识专家」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服务。

他们的形式,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合伙制的团队、工作室。

他们的客户,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个人。

他们的服务模式,可能是长期合约,也可能是短期服务。

这样的身份,会越来越多:

独立的保险经纪人,理财规划师,品牌咨询顾问,形象顾问,营养师,健身教练,设计师,医生,律师……

也许,我们很快将会迎来一个「个人品牌」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