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00億的巨頭突然關廠!請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來源:海運網、L先生說、富爸爸窮爸爸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去年,當希捷關閉蘇州工廠的消息傳來,引發軒然大波,媒體驚呼又一製造業巨頭搬離中國;

不曾想,僅僅過去半年,那個曾經叱吒中國市場的三星,也宣佈:深圳三星工廠整體裁撤,所有員工全部解散!

兩個月後歐姆龍精密電子突然就宣佈了一個大消息:

歐姆龍蘇州工廠將從7月16日起進入整體永久停工停產,整體裁撤所有員工全部解散!

又一家日企選擇離開。消息一出,再次震驚輿論!

這是繼日本光學巨頭奧林巴斯撤離後,日本又一次無情拋棄中國。

年入500億的巨頭突然關廠!請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外資工廠關閉或撤出頻現

近幾年來,僅以外資企業密集的蘇州來說,就成為外資工廠關廠或撤出的高發地。

2017年1月,希捷蘇州工廠也正式宣佈解散,裁員規模涉及上千人。

2017年上半年,住友電工蘇州FPC部門關閉。

2017年7月底,JDI蘇州廠宣佈計劃關閉,或裁員數千名員工。

2018年1月,偏光片龍頭日東電工蘇州廠宣佈關閉,裁員近千人。

2018年7月16日,歐姆龍蘇州廠宣佈永久關閉,裁員近兩千人。

年入500億的巨頭突然關廠!請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歐姆龍是來自日本的一家全球知名的自動化控制及電子設備製造廠商。掌握著世界領先的傳感與控制核心技術。除了蘇州的精密電子工廠,歐姆龍目前還在中國大連、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等地設有生產基地,並在上海、大連設有研發基地。

歐姆龍精密電子(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2月。公司主要經營範圍為設計生產液晶用背光板等光電子器件,銷售自產產品並提供相關技術和售後服務。背光板產品主要用於手機、汽車車載裝置、PC電腦等產品的彩色中小型液晶。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市場革新突變,歐姆龍日本總社不得不對對於經營進行相關調整,現公司股東經研究後,決定提前解散公司。

根據歐姆精密蘇州公司的前員工透露,歐姆龍員工人數一度高達2000多人,成立之初的幾年,員工工資待遇優越,普通跟單員能拿到8000的月薪,員工經常有班加,工資也好過工業園其它企業。

近些年來,該公司大量招收臨時工,正式員工人數逐年下降,這種做法與其它外資企業如出一轍。

年入500億的巨頭突然關廠!請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歐姆龍的步履維艱,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則可能成為壓垮其最後的一根稻草!有消息傳出歐姆龍蘇州將搬遷到東南亞。

一、土地租賃便宜 ;

二、人力資源便宜70% ;

三、稅收政策優惠 ;

四、外匯不管制(雖然國內也號稱不管制)

沒有驚訝,沒有眼淚。個人和企業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具有強烈的危機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日子過得不錯的時候,也要始終保持自我顛覆、自我革新和快速迭代的動力。

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只有不斷進取和前進,才能活下去!

這個世界總在殘酷懲罰不願改變的人,而時代會悄悄犒賞那些會學習的人!

也許你是一名白領,坐在冷氣強勁的5A級寫字樓,拿著一萬出頭的工資,每天朝九晚八,帶著一身疲憊回家。雖然積蓄不多,卻也在一直慢慢增長。

又或許你是一名應屆生,剛剛進入心儀的大公司,雖然奔波在最勞累的第一線崗位,但一想到未來的晉升路徑和可能性,就躊躇滿志。

也許,你們都在這座城市紮根不久,但都夢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在公司裡站穩腳跟,向上晉升,當上高管,買房,成家,立業。

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或許會在未來的幾年、十幾年內,完全改變?

十幾年前,我們會去追求「穩定的職位」。而現在,穩定性正在不斷遭到質疑 —— 薪酬倒掛越來越明顯,職業經理人空降越來越頻繁,企業傾向於招聘新人、年輕人,員工不再談「忠誠」「安定」,一兩年跳槽比比皆是。

但在不遠的將來,也許連「職位」本身,都會成為過去。

未來的社會形態可能是什麼樣的呢?

企業只保留核心團隊,將絕大多數工作以合作的形式分配出去

絕大多數的個人,將以自由職業者或小型工作室的身份,藉由不同的「平臺」,跟客戶取得聯繫,並獨立為客戶提供服務。

大多數的「職位」將徹底消失。

當然,到那時,很可能已經沒有「職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務」。

如果你不想失業,要麼想辦法進入企業決策層;要麼,就得學會為自己工作。

這並不是想象。

這樣的趨勢,正在以銳不可擋的速度,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在我這幾年接觸到的企業之中,許多創業團隊都受困於一個問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且根本無法人盡其用,這造成了大量的資金開支。

非常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由於市場、行業、資源等因素,不可能始終保證工作飽和。在項目與項目的間隙,一定有大量資源是被閒置的。

那麼,他們採取的方式是什麼呢?僱傭一半的人手,給他們1.5倍的工資,讓他們做2倍的工作。

這是許多中小型企業採用的做法,也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方式。

相比之下,外包、眾包和合作,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企業得以降低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對員工的剝削。

因此,根據美國勞工局的報告,從1990年到2014年,工會的會員下降了一半,而自由職業者的比例翻了一番。

面對越來越高企的人力成本,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這些因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趨勢:平臺化。

企業不再是生產者,而成為一個連接點。藉由企業,各種需求關係人連接到一起,實現價值的交換,並從中獲取報酬。

企業的核心資產,不再是設備和人員,而是信息和知識。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Uber並沒有自己的出租車,Airbnb沒有一間房,新東方簽了一堆老師來講課,網易嚴選把工廠和顧客連接到一起,美團和餓了麼也沒有買下任何一家餐廳。

這些企業所擁有的,是架構,流程,管理體系,以及有效連接的信息。

簡而言之,就是「將不同的人對接到一起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蘋果。

蘋果是全球化生產的典範:來自美國的核心設計,來自英國的ARM處理器,來自日本的閃存,來自韓國的CPU和顯示屏,來自臺灣的攝像頭,來自中國的流水線,被有機整合在一起,再郵寄到阿拉斯加,分發到全球接近500家零售店,與嗷嗷待哺的消費者見面。

但這裡面,使蘋果成為全球第一生態系統的,是什麼呢?

並不僅僅是這些硬件,而是APP Store裡面超過300萬個 APP,以及它們背後的開發團隊。

這些開發團隊,藉由 APP Store 這個平臺,與上億消費者實現了連接。

你能想象由蘋果自己研發 APP 嗎?這是不可能的。

再舉一個例子,鏈家。

鏈家和順豐很像。全面實現數字化,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統,極其高效的底層執行力,上下統一的文化和品牌。都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作出了顛覆。

鏈家近兩年的戰略是什麼呢?平臺化。

不做中介公司,而是做平臺,將客戶和經紀人連接起來。通過信用制度和激勵體系,將僱傭關係改變為服務關係,實現獨立經紀人。

對許多企業來說,這是一條最可行的路:

不是自己去創造產品,而是做一個平臺,一個生態系統,將合適的人連接起來,讓他們自己產生價值交換。

假設你在一家公司長久工作,你所有的成就、經驗和知名度,都僅限於這家公司。如果不巧,你一直專注在某個產品、某個模塊,沒有牽頭帶過任何一個大項目 —— 你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很難。你所有的經驗,都侷限在這個很小的範圍裡。如果離開了這家公司,你的經驗還能不能派上用場?

所以,去年華為裁撤部分35歲工程師的事情傳出來,我的態度是同情 —— 這些工程師,他們非常出色,也積累了許多積蓄,但後面的職業生涯,也許並沒有那麼容易了。

唯一不屬於公司的、能帶走的是什麼呢?是你自己的品牌和聲譽。

所以,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專注於個人品牌的建立。參加各種群,與行業和圈子建立聯繫,參加線下活動、演講,出書,向公眾輸出自己的內容……

他們並非以「螺絲釘」的身份為公司工作,而是以「知識專家」的身份,為客戶提供服務。

他們的形式,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合夥制的團隊、工作室。

他們的客戶,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個人。

他們的服務模式,可能是長期合約,也可能是短期服務。

這樣的身份,會越來越多:

獨立的保險經紀人,理財規劃師,品牌諮詢顧問,形象顧問,營養師,健身教練,設計師,醫生,律師……

也許,我們很快將會迎來一個「個人品牌」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