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古代文人在仕宦庙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不遇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江宁山水隽永,千百年来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最美的景致。

古都南京南郊,一条秦淮河蜿蜒流经江宁科学园,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天印樵歌”就出于此处。这里就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文人墨客商贾云集之地——江宁方山。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江宁方山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时代就被纳入水利工程之中。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太平寰宇记》称之为“四面等方孤绝”,远望好像方形的印鉴,覆盖在辽阔的秦淮盆地上,故又称之为“天印山”。从三千年前泰伯、仲雍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是追踪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之上有一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历来有“北少林、南定林”之说,属于金陵名刹。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文艺评论家刘勰皈依佛门后,依止大学僧“僧佑”十余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即完成于上定林寺。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定林寺院中有定林寺塔。该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经过纠偏后保留斜度为5.3度,超过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至今仍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空山鸟语,相伴白云,尘世的牵挂束缚,人总会厌倦。烟霞胜景、佛禅留迹。则是人常盼望却始终不得之物。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淡淡风中,携一份自在前行,踏上通往方山云烟深处的禅径,割舍所有的尘缘,忘记所有的旧梦,奏一曲云水禅心。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方山,半部金陵史的文脉之地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

人生一世,若白驹过隙,转瞬而已。与其整日感叹韶光易逝,聚散无常,不如将自己放逐于江宁的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共话情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