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把「驕傲」稱爲「翹尾巴」,這「翹尾巴」是從何而來?

唐朝時期有位名畫家叫戴嵩,擅長畫牛。有一天,他畫了幾幅《鬥牛圖》拿到集上去賣,求買的人很多,很快就賣完了,最後只剩下一幅有破損的樣品圖掛在哪兒不賣。戴嵩正準備收攤時,來了幾個小牧童牽著水牛從這兒經過。有一個小牧童在戴嵩的這幅《鬥牛圖》前仔細觀看了一會兒,邊看邊搖頭說:“這畫的水牛頂架和真的水牛頂架不一樣哦!”戴嵩在旁邊聽了牧童的話,心裡一驚,急忙問小牧童道:“你說哪兒畫的不一樣啊?”小牧童指著畫道:“你看這水牛尾巴,公水牛頂架時,它的尾巴是夾在腚溝裡的,您這畫上的水牛頂架,尾巴都翹起來的。”戴嵩搖搖頭半信半疑,牧童見他不信就說:“你不信?那我去牽來公牛讓它們頂架給您看!”說著就去把兩頭公水牛牽到一起,這兩頭水牛馬上就頂鬥起來了,再看看它們的尾巴,果然都是夾在腚溝裡的。戴嵩點點頭,誇讚了小牧童。從此以後,戴嵩再畫牛時,所畫的牛尾巴就沒有再翹起的了。

人們往往把“驕傲”稱為“翹尾巴”,這“翹尾巴”是從何而來?

後來,戴嵩的《鬥牛圖》有不少還在民間流傳,但大部分是牛尾巴翹起的。到清代時,有一幅《鬥牛圖》在皇宮裡保存著,這幅的牛尾巴是不翹的。乾隆帝在這幅《鬥牛圖》的上方題了一首詩:“角尖項強力相持,蹴踏騰轟各出奇。想是牧童指點後,股間微露尾垂垂。”

人們往往把“驕傲”稱為“翹尾巴”,這“翹尾巴”是從何而來?

再後來,到了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冬季,有一天, 已是70高齡的乾隆皇帝來到北京順義觀看鬥牛比賽。乾隆仔細觀察,發現這些牛在相鬥的時候,絕大多數是尾巴夾在腚溝裡的,只有兩牛在相鬥後得勝的時候,是昂起頭把尾巴翹得很高很高,像一杆旗幟高高豎起。回到宮裡,乾隆又在戴嵩的《鬥牛圖》上又題了一首詩:“牧童遊戲何處去?獨放雙牛鬥角叉。畫跋曾經關畫錄,錄誠差跋更為差。”乾隆的第一首詩主要是針對戴松的畫而題的,默認了“股間微露尾垂垂”的事實。乾隆題的第二首詩,是在自己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對戴嵩《鬥牛圖》重新進行了評價。

人們往往把“驕傲”稱為“翹尾巴”,這“翹尾巴”是從何而來?

二牛相鬥時,大都是加緊尾巴酣鬥,當其中一牛得勝的時候,就昂起頭翹起了尾巴,這是得勝後驕傲的表現。因此後來人們常用“翹尾巴”來比喻人得意後的自鳴得意或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