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官场上的黑买卖,黑油水

古代捐官是户部办理的事,而贾珍不找户部官吏却找太监。而这个大太监名叫“戴权”,“庚辰本”脂批“妙,大权也”。实际是“载权”,即“掌大权”、“拿大权”的。

《红楼梦》:官场上的黑买卖,黑油水

他公开售官鬻爵,而且口气之大,无与伦比,似乎比功勋之家北静王大多了。“襄阳侯”一个侯爵,在他眼里,简直不算什么,而是“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永兴节度使”,这也是古代官名,所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是一方面的封疆大吏,相当于《红楼梦》时代真实的“总督”,而在这位大太监眼里,不但直呼外号为“冯胖子”,而且“没工夫应他”;

户部堂官老赵,不是尚书、就是侍郎,都是红蓝大顶的官吏,却听这个大太监的任意指挥。看看这个太监的权多大,可以说是“左右朝廷”了。

这种事如发生在晚清,发生在李莲英之类的身上,那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在《红楼梦》时代,正是清朝的“康乾盛世”呀!

曹雪芹写“戴权”,口吻如画,是十分精彩的文字。估计他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过或听过太监如此说话的。这段文字,既写了当时大太监的气焰权势,又写了捐官的黑幕。

即这桩“黑买卖”,表面上是户部所管,而实际却掌握在戴权之类的秘密权势人物手中。这种人包括有权势的亲王、得宠的皇妃、掌权的大太监,以及出入宫廷得到皇帝宠信的和尚、道士、尼姑等秘密人物。

这种人勾结户部、遍布爪牙、拉拢生意;想捐官的人到处钻营,寻找门路,重资请托。因此“捐纳”一途,成了这些人发大财的利薮了。

这里面也是黑幕重重。捐纳虽然名义上是报效朝廷,往往是以粮食多少石,准银多少两,但公家收入,常常是打折扣的。说是一千两,常常是缴纳六百、五百两就可以了。说是“几成上兑”,最低到二成。

清末捐知县,所谓“大八成”,就是缴足百分之八十的现款,可以尽快得到知县的实缺,走马上任。其次是“官价”没有准,捐同样的官,有的人花钱多,有的人花钱少。

《红楼梦》:官场上的黑买卖,黑油水

如《红楼梦》所写,戴权给人捐“龙禁尉”:襄阳侯兄弟老三捐,他收了人家一千五百两银子;贾珍给贾蓉捐,他卖个交情,只收一千两。当贾珍问他:银子是送到部中去兑,还是送到他家中。他对贾珍说:若到部里兑,你又吃亏了。

这就是说,如到吏部去兑银子,就要用得更多了。当时“捐官”,名义上是向公家捐纳钱粮,报效国家,实际大部分都被经办人层层中饱,主要都贪污了。

《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乾隆间常例,每岁贡监封典、杂职捐收,约三百万。”国家只不过收入这些,而捐官人所缴纳的银数,也许要十倍于此了。

戴权经手“卖了”两名龙禁尉,共收银二千五百两,一律送到他“家中”,户部能为公家收回多少呢?户部堂官老赵又能分几个肥呢?这好比被狗含在口中的骨头,要吐出来,那太难了。恐怕还是被他吞没了。

当然,这种事,在公开之中,还是秘密一些的,他虽对贾珍侃侃而谈,如谈生意一样。而贾蓉的履历,却还是“回手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这“贴身”二字,多么重要呢?不了解历史史实的人,是很难理解《红楼梦》在这种地方的行文缜密处和其深刻社会意义的。捐官的人把这种额外的钱叫作花销,花销是远远超过正式捐官的钱。

再有戴权所说:回去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

这些话稍作解释:明、清内阁六部,兵、刑、工、吏、户、礼,各有专管。户部是财政、税务等,“捐纳得官”,就当时国家说,是一种筹款的手段,所以一直归“户部”,而不归“吏部”,自康熙初年直到清末,都是如此。自然包括了《红楼梦》整个时代。

户部的长官是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一人,那时衙门,由县衙到北京的部,主要审理公务的大厅叫“堂”,有“大堂”、“二堂”之分。尚书、侍郎轮流每日坐大堂处理公事,所以叫“堂官”。

“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这等于旧式机关的委任状,是印好的空白的,临时填写姓名、三代简历。“再给个执照”,这等于工作证、凭证。

《红楼梦》:官场上的黑买卖,黑油水

捐官是清代的吏治弊政,但自康熙开始,一直到清末,这一弊政迄未断过。各家争论也未断过。而且不少知名学者,没办法时,也只好捐一官过日子。

如近代著名学人李慈铭,就是因中了秀才之后,乡试考不上举人,到北京户部捐了个郎中,所以在他的大著作《越缦堂日记》中,常常以“入赀为郎”解嘲,因为在历史上,著名的风流人物汉代司马相如就是“入赀为郎”。所以李越缦以此解嘲。李越缦入赀为郎后十年,才回浙江考中举人;其后又十年才会试、殿试,点了翰林。在中翰林的时候,他早已是名满朝野的大名士了。

《官场现形记》就写了很多买卖官位的黑幕,那个时代一个官位是肥是瘦,是明肥还是暗肥,有多少油水都是明白的,该卖多少都据此定价。在卖官之前还要走通路子,卖官的过程中还要各种勒索敲诈。如某中堂自己开了一家古董店,凡找他买官的人要到买这家店的古董送礼,而后古董又回到古董店,甚至出现了某买官者被勒索买了两次同一件古董的事件。这些都是当时的官场风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