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这是整理出版的书稿,欢迎大家挑错!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单人单骑 | 403天 | 31省区 | 7万公里

从三江口沿金沙江往北,云南一侧沿江省道已经硬化,四川凉山一侧则多为土石山路。四川沿岸居民北上,多轮渡过江,走云南的省道。一条道路带来的变化明显,云南一侧沿途民居多已改建成了楼房,而四川一侧,既便是乡镇,周边民居仍以土木瓦房为主。

从云南巧家县横过金沙江,四川一侧正在修路,一路泥泞。中午到达四川凉山普格县。吃过午餐,看了一下地图,随机选了条乡道深入山区。

出县城,翻过一个山头,山外是个比县城海拔低的河谷。折折叠叠的山路下到谷底,与一条沿河的土路相接。河谷山势险峻,河床两岸、半山缓坡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寨。

谷底的沿河土路比较狭窄,承担着整个河谷运输主力的任务。沿途不时有刚塌方过的痕迹,过村寨时,偶有塞车。

五十公里到夹铁乡,拐进一条上山土路。地图上显示土路的终点为祝联乡。

上山土路更为狭窄简陋,没有边沟和涵洞,曲折陡峭;每不到两公里就有山溪浸出的泥潭。我车技欠佳,上山不到两公里,就陷在了一个泥潭里,后轮一直在泥潭里打滑。正无奈之际,一个年轻男子骑着一辆摩托车唿的一声冲了过去。我还没来得及开口请求帮忙,男子已经将车停在了路边,转身对我笑了笑。我请求他帮忙推车,他仍旧只是笑笑,径直走到车后,合力将车推出了泥潭。

男子是山上的彝族村民;身材高大,身板挺拔,方头大脸,颇有几分虎气。我道谢时,他终于开了口,说“没有”。他摸摸我的驮包,张着嘴停了一秒才问“哪里去?”。他汉语发音有些吃力,大概和我讲英语差不多,需要思索一阵才能找到相应的几个单词。他听懂我去祝联,说了声“我也祝联”,就骑车走了。不一会已经绕过一个山头不见了踪影。

绕过山头不远,山坳处有个积水没足的泥潭。泥潭被过往车辆碾压出许多深浅大小不一的辙痕。面对这样的泥潭,我的心早已悬在了半空。好在彝族男子停在了在泥潭另一端不远处,正斜靠着摩托车上抽烟。

男子见我停下,立身走近,递来一只香烟。我不抽烟。他将烟随手夹在了耳朵上,指了指一条较浅的辙痕,示意我从那通过。我犹豫了一下。他大概已经看出了我的车技太菜,干脆自己跨上我的摩托车骑了过去。

就这样走走停停,每到一处泥潭男子会停下等我,直到接近祝联乡一个山头分别。

男子对我充满好奇,无奈汉语不通,直到分别也没弄明白我是干什么的。其实在过第二个泥潭时,我已经告诉他我是旅游的了。他大概听不懂旅游是什么,后面每停下帮我过一次泥潭都会问一两句。“医生?”“卖货?”“祝联上班?”,这些是他能想到一个外来陌生人与这大山有联系的汉语单词。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半天时间走了几十公里泥泞山路到达祝联乡,已是傍晚。

祝联乡颠覆了我对乡的认识。在我的概念里,乡总和镇联系在一起,大小会有个农贸市场,而凉山的许多乡只能和村联系在一起,乡政府就驻在一村里,没有农贸市场,相应的饭馆等商业自然就没有了。

在村头遇见一个中年男子,汉语比较流利,大概经常外出,颇有些“见识”。闲聊几句,他告诉我,村里有所小学和一个乡政府院子,都可以借地扎营。

乡政府大门口的保安室里,一个五十上下的大叔正在看电视。我说明来意,大叔爽快地答应了。

大叔是乡政府的保安,当时正值国庆假期,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已经放假回家,就他一人值班。他开门让我将车骑进大院后,说他家就在村里,不必搭帐篷,可以到他家里去住。我觉得不便打扰,坚持借个空地扎营就行。大叔打开一间空置的房间让我搭帐篷,因为在室内,省去了搭外帐的麻烦,支起内帐防蚊即可。

搭帐篷时,大叔一直陪在室内和我闲聊。他很奇怪怎么会跑到这种荒凉的大山农村旅游。我说想看看真实的凉山农村是什么样的。聊到了凉山农村的艾滋病和毒品问题里,大叔面色几分凝重,说这在凉山确实是个严重,村里吸毒和艾滋病患者就十几个。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是不做为。只要把吸毒贩毒的全都爬起来,把艾滋病集中到另一个地方生活,这样社会就安宁了。

大叔姓郑,原本是祝联村的村长。他在任时曾想过许多办法禁毒,比如不时举办家族聚会,发现有吸毒者就将其排除在家族之外,但似乎收效不大。郑大叔自称在村长任上,曾用过许多“铁腕”手法来管理村务。虽然他都是“为了大家好”,最终还是引来了不少抵制和反对,一气之下不干了。

因他任村长多年,常与乡里(乡政府)打交道,最终在"乡里"谋了个保安的差事。他利用这层关系,将自己的小儿子也按排在"乡里"当了司机。

对于郑大叔来说,在"乡里"做保安,某种程度比做村长更为风光。虽然不管理具体村务,但“威望”在村里恐怕不减反增。"乡里"愿意按排他做保安,部份原因也是看重他的这种“威望”。在中国乡村管理实务中,"乡里"利用这些在村民中有“威望”的活跃人士来处理一些难缠的琐事和纷争,往往比直接出面要简单有效。而这些活跃人士“威望”的建立,与"乡里"的各种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这颇有点“隔山打牛”的微妙。

郑大叔说"乡里"有个公共浴室,安装有电热水器,可以洗衣澡。我觉得已经到了农村,就不必太“矫情”,婉拒了他的好意。

因为当天骑了许多烂路很累,当晚睡得很沉。早晨起来收拾妥当,郑大叔已经在厨房做好了早餐。他蒸了笼馒头,炒了个菜。馒头的面没有揉透,吃起来有些糙;菜是白菜炒猪肉,猪肉较肥,皮上的毛根没有除尽,可见郑大叔应该是个不常下厨的人。

吃过早餐,郑大叔问我什么时候走。我说到周边村子转转让中午就下山。郑大叔说他要去西昌,可以把乡政府大门钥匙给我,走时把钥匙藏在他指定的位置即可。强调一定要记得锁门,不然那些“隐君子”会到政府大院偷东西。我觉得不好负责,决定把车骑走。郑大叔说周边村寨的道路并不好走,再说把车停在村头也不安全。他如此一说,我倒真有几分担心行旅的安全起来,必尽我还带了笔记本等一些稍显贵重的物品。郑大叔大概看出我的为难,说那你早点回来就行,我中午再出发吧,反正开车去西昌也不算远。

吃过早餐,挎着相机往周边村寨走去。祝联村位于半山腰,海拔3000米左右,坡陡地贫,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因为海拔较高,玉米成熟周期较长,虽已近中秋,玉米还一片青绿。

山坳处散落着几个自然村落,村子民居基本都翻建成了单层砖瓦房,青一色的方砖琉璃瓦。村头的公示牌显示,都是扶贫款统一援建,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每户补助三万元左右,基本足够购买建筑材料。和民居配套的还有一条几公里的村道水泥路,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建成两年不到,已经完全沙化。

水泥路并未连接周边几个自然村寨,而是向山顶曲折延伸而去,可见山上仍有村寨。眼看时间不早,怕担搁了郑大叔去西昌的行程,决定返回乡政府骑车上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 未完待续……

>>>>>>>>>>

…………

连载:摩旅中国11——四川大凉山

想落天外:云南文山人,不识时务的八零后,上过八年学,读过二十几年书,半个汉语言文学科班生。爱旅行、爱写作;现漂在大理摆摊、读书、写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