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鲜有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却被人诟病并改写,对此你怎么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体现在诗中的是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些诗句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毫不意外。虽然他也写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多情思念,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出望外,但都在可以接受理解的范围内。但是下面一首,就有点出人意料了。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首诗大意是: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杜甫鲜有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却被人诟病并改写,对此你怎么看

绿竹半含箨

这是一首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的诗,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明显不同。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性格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因破吐蕃有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任镇剑南节度使时,杜甫因避乱前往投奔他。在严武的家宴上,杜甫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希望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新发之竹,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箨(tuò):笋壳。含箨,包有笋壳。“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诗人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杜甫鲜有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却被人诟病并改写,对此你怎么看

色侵书帙晚

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前一句描写的是竹影,“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富有动感。“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书帙(zhì):书套。帙:包书的布套。竹的颜色绿得逼人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后一句“隐过酒樽凉”,写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如果说,前两联主要从视觉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则主要是从嗅觉角度描摹了。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尾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写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这里既隐含了严武对自己的庇护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致君尧舜上”,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的理想。

杜甫鲜有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却被人诟病并改写,对此你怎么看

雨洗娟娟净

这首诗清新雅致,委婉含蓄,在杜甫众多的诗篇中并不多见。从这首诗中,我们也看到了杜甫的另一面,或者说认识到不一样的杜甫。当然,风格的多样性本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但就这首诗,有人并不认同。这是一首应答之作,诗人投靠严武,寄人篱下,自然少不了对他的一番赞颂。诗中以竹盛赞了严武高洁的情操,又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但是杜甫长严武十四岁,严武又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诗人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因而出语非常谦恭。而这一点正是为人诟病的地方。所以,有人认为,如果把“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单独辑录在一起,只为咏竹,则是一首绝佳之作。如此一来,不写人情世故,没有虚伪吹捧,岂非更好!对于这一点,朋友们,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