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鮮有的一首清新雅致之作,卻被人詬病並改寫,對此你怎麼看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體現在詩中的是沉鬱頓挫的風格。他的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這些詩句每個人都耳熟能詳,毫不意外。雖然他也寫過“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的多情思念,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出望外,但都在可以接受理解的範圍內。但是下面一首,就有點出人意料了。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這首詩大意是: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牆外。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下來。竹影移過酒樽也覺得清涼。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到它長到拂雲之高。

杜甫鮮有的一首清新雅緻之作,卻被人詬病並改寫,對此你怎麼看

綠竹半含籜

這是一首以“竹”為吟詠對象,託物言志的詩,全詩清新雅緻,風格與作者一貫詩風明顯不同。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嚴武素與杜甫友善,性格豪爽,讀書不甚究其義。八歲時,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屢禁其習武。後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因破吐蕃有功,進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任鎮劍南節度使時,杜甫因避亂前往投奔他。在嚴武的家宴上,杜甫寫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託物言志,耐人尋味。第一聯著力寫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聯著力寫竹陰的涼爽怡人。第三聯寫竹子經雨洗刷後的潔淨,以及竹子的清香。尾聯作者展開想像,彷彿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雲端,輕輕的拂動著。希望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

首聯“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從視覺的角度,描寫了新發之竹,著力寫竹子的嫩和新。籜(tuò):筍殼。含籜,包有筍殼。“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詩人化靜為動,用“含”、“出”把竹的生長過程寫活了。

杜甫鮮有的一首清新雅緻之作,卻被人詬病並改寫,對此你怎麼看

色侵書帙晚

頷聯“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前一句描寫的是竹影,“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富有動感。“晚”字寫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濃,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書帙(zhì):書套。帙:包書的布套。竹的顏色綠得逼人眼,綠色映照在書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來,後一句“隱過酒樽涼”,寫竹影搖曳,竹色青蔥,晃動的竹影移過酒器,顯得更加清涼。窗外那翠綠的顏色似乎使室內的“書帙”都浸潤其中,而書酒相伴,本是愜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過,那桌上的酒樽也覺得清涼宜人!竹的可愛之態,躍然紙上!

頸聯“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如果說,前兩聯主要從視覺角度寫竹,那麼頸聯詩人轉而寫竹的清香之氣,則主要是從嗅覺角度描摹了。細細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塵不染,經雨洗濯的綠竹顯得更加秀麗而潔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環境,真有欣然忘食、樂而忘憂之感了。

尾聯“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寫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雲之高。這裡既隱含了嚴武對自己的庇護之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致君堯舜上”,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的理想。

杜甫鮮有的一首清新雅緻之作,卻被人詬病並改寫,對此你怎麼看

雨洗娟娟淨

這首詩清新雅緻,委婉含蓄,在杜甫眾多的詩篇中並不多見。從這首詩中,我們也看到了杜甫的另一面,或者說認識到不一樣的杜甫。當然,風格的多樣性本是一個詩人成熟的標誌,但就這首詩,有人並不認同。這是一首應答之作,詩人投靠嚴武,寄人籬下,自然少不了對他的一番讚頌。詩中以竹盛讚了嚴武高潔的情操,又藉此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委婉含蓄,耐人尋味。但是杜甫長嚴武十四歲,嚴武又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詩人後半生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因而出語非常謙恭。而這一點正是為人詬病的地方。所以,有人認為,如果把“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與“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四句,單獨輯錄在一起,只為詠竹,則是一首絕佳之作。如此一來,不寫人情世故,沒有虛偽吹捧,豈非更好!對於這一點,朋友們,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