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巾子戴在陶渊明头上 他是真隐士吗

本文作者黄强

隐士在上古时期就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政权更替,隐士更为多见。隐士也分真隐士,假隐士,所谓假隐士是借隐士之名,走终南捷径,其目的仍然是出仕做官。

隐士巾子戴在陶渊明头上 他是真隐士吗

【图19,陶渊明巾子】

巾子在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开始是为了佩戴方便,渐渐为了彰显名士风度。渐渐为朝野推崇。《世说新语·雅量》载王导言:“我与元规(庾亮字)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

隐士的冠帽、巾子有多种。云冕是隐士冠冕的一种。晋陆机《幽人赋》:“弹云冕以辞世,披霄褐而延伫立”。露冕《晋书·温峤传》“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与。”鹿皮巾,也有作鹿皮帽,用鹿皮做的巾子(帽)。《南史·陶弘景传》:“(梁武)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陶弘景是六朝著名的隐士,有“山中宰相”之誉。《南史·何尚之传》:“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尚之在家,常著鹿皮帽。及拜开府,天子临轩,百僚陪位,沈庆之于殿庭戏之曰:‘今日何不著鹿皮冠?’”鹿皮巾(帽)本是隐士所戴,何尚之以隐士自居,却有出任官职,因此沈庆之以“鹿皮冠”来说笑他。

隐士巾子戴在陶渊明头上 他是真隐士吗

【图20,陶渊明代表的隐士形象】

角巾,又名折角巾。《晋书·羊祜传》:“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世说新语·雅量》:“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归,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何稍严。”

白纶巾。也作白纶帽。《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天女婿,尝者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听事,见王。”《晋书·谢安传》有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万着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晋书·谢安传》称:“谢万尝衣白纶巾,乘平肩舆。”《陈书·儒林传》还记载:“尝于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这段记录传递两个信息:妇人也可用白纶巾,可以白纶巾做礼物赠送他人。六朝时期有白纶巾,还有染成紫色的紫纶巾。《晋书·石季龙上》:“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薄,皆著紫纶巾、熟锦袴、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鞾,游于戏马观。”

隐士巾子戴在陶渊明头上 他是真隐士吗

【图21,陶渊明的生活】

布巾,魏晋以后服丧时所戴头巾,属于丧服。《宋书·礼志四》:“魏时会丧及使者吊祭,用博士杜希议,皆去冠,加以布巾。”《宋书·礼志二十八》:“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被子。”

幞头在此时出现,丰富了巾、幘的品种。幞头以三尺皂绢或罗向后裹发,有四带,二带系于脑后垂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其制源于东汉的幅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着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对于幞头,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宋代的幞头,在宋代幞头流行甚广,社会普遍使用。但是幞头的产生远追溯到东汉,到了北周武帝时作了改进,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年》:“甲戌,周主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襥发,仍裁为四脚。”

六朝戴巾,不仅男子戴,女性也戴巾,有六朝墓出土俑佐证。南京石子岗出土的东晋女俑,穿长方领窄袖缩腰连衣裙,发上加巾子。幕府山出土的南朝女俑,穿窄袖长方领紧身短衫、长裙,梳十字大髻加巾子。

“黄强黄不息”继2016年入榜,再度上榜2017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金瓶梅风物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有售。收藏版签名钤印毛边书,孔夫子网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